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中国“共享经济”让自行车“潮”起来

本报特约撰稿 肖竟   青年参考  ( 2017年01月25日   12 版)

    1月20日,ofo“共享单车”进驻古城西安。本版图片来源 CFP

    1月20日,上海某地铁站前停放的膜拜单车。本版图片来源 CFP

    中国曾是世界最知名的自行车大国,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几十年里,骑自行车的人群大幅减少。英国《金融时报》称,如今,北京街头咆哮着的560万辆汽车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也让空气污染愈演愈烈。面对越来越紧迫的环境问题,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希望通过“共享经济”,让自行车在这个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再度“性感”起来。

    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今天的中国人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共享经济”的追随者相信,“共享单车”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及空气问题的可持续方案。

    “共享单车”在中国发展惊人

    轻轻按下手机软件上的按钮,38岁的教育专家张伟希(音)很快找到了附近的一辆“共享单车”。简单的扫码解锁过后,他用了不到15分钟就骑车到达了目的地。平常,这点时间只够他站在公司门口对着出租车招手。“这真的很方便。”在地铁站停车的间隙,他对美国《华尔街日报》感慨道。对他来说,眼前这辆有着炫目橘色外形的摩拜单车不仅能省时间,还带来了些额外的好处,比如锻炼身体的机会。

    和张伟希一样,27岁的信息工作者张然(音)也是“共享单车”的拥趸。与前者不同,他更青睐另一个品牌——ofo。与摩拜单车数十美元的预存费相比,消费者在ofo只要预存14美元,就能以每小时7美分的价格享受单车服务。更何况,该品牌亮眼的明黄色单车是他最喜欢的复古风。

    张伟希和张然是中国城市新兴的大批“共享单车”爱好者的缩影。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如今,中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乘坐汽车的出行方式,转而投入“共享单车”的怀抱。“从上海到四川,自行车共享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扩张。短短几个月里,这两家单车企业就把北京的街道变成一片橙色和黄色的海洋。它们的出现显示出中国的创新、创造能力。”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称,2015年,中国“共享单车”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之合。“‘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高科技让自行车再度“性感”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共享单车”虽是新生事物,却也似曾相识。自行车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洛杉矶时报》称,自行车在中国曾代表一种梦想——那时人们渴望拥有“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英国《卫报》称,飞鸽牌自行车一度是中国辨识度最高的品牌。穿梭于中国各个城市街头巷尾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为这个国家最特别的名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拉开经济发展的大幕,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更加舒适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在中国逐渐落寞。美国彭博社称,有数据显示,1986年,63%的北京人使用自行车出行,而到了2013年,这一比例下滑至14%;在中国的其他城市,1990年至2010年间,自行车使用率在以每年2%至5%的速度下跌。

    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去30年里,汽车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交通工具。美国《彭博商业周刊》指出,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350万辆,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并在此后数年内在全球保持领先。然而,人们未曾想到的是,过去10年,汽车数量的大幅增长造成了新的危机,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

    对未来环境的忧虑让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出行方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自行车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洛杉矶时报》称,无论摩拜还是ofo都认为,中国人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共享经济”的追随者相信,“共享单车”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及空气问题的可持续方案,它可以与公共交通相配合,从而成为短途通行的优先选项。

    “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拥堵,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就想能做点什么、该做点什么。”摩拜的联合创始人胡玮炜告诉《洛杉矶时报》。

    “对于短途旅行,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你永远不知道公共汽车什么时候来,你常常很难打到出租车,步行时间又太长。这时候,自行车是最好的选择……”坐在位于北京一座摩天大厦26层的办公室里的ofo公关负责人李泽堃说,“我们想打造一种崭新的共享平台,我们希望单车不仅是必需品,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谈及“共享单车”的未来,这个25岁的年轻人豪情万丈。

    事实上,在公司发展愿景这一层面上,ofo和对手摩拜似乎不谋而合——后者也把自己定位在“引领国人生活潮流”上。摩拜单车首席执行官、43岁的王晓峰在接受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通过制造时尚、高科技的自行车,使自行车再次变得‘性感’。”

    “共享单车”吸金无数,谁能笑到最后?

    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卫报》称,中国科技行业的巨头纷纷将数亿美元资金投入这个领域,他们认为这个领域会成为下一个“中国网红”。在这些大佬眼中,“共享单车”无异于“自行车中的优步”。

    过去一年里,两家年轻的企业陆续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投资。ofo估值已达5亿美元,不久前还获得了来自滴滴出行、小米和美国对冲基金Coatue等的超过2亿美元融资。它的对手摩拜也不甘示弱,受到中国互联网巨擘腾讯的垂青,收获2.15亿美元投资。

    源源不断的金钱让公司创始人感到“不可思议”。26岁的ofo的共同创始人张巳丁告诉英国路透社:“我们没有预料到会有那么多的投资者,我们没有预料到这一领域会如此热门。”

    《彭博商业周刊》认为,可以预见的是,两家公司的竞争模式似乎是典型的中国互联网“套路” ——新企业砸钱以优惠价抢占市场,然后竞争双方合并,共同对付后来者。《金融时报》指出,对初创企业来说,凭借巨额投资进行快速扩张并非长久之计;如果投资者的回报周期太长,就会对“烧钱”的游戏失去兴趣,而资金中断对任何公司都没好处。

    《华尔街日报》指出,据科技行业的观察人士估计,虽然两家公司均未透露收入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公司尚未盈利。以摩拜来说,每辆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为3000元,根据租金价格,每辆摩拜每天完成4笔交易的情况下,至少需要25个月才能收回制造成本。

    不过,两家公司都认为,利润并不是他们眼前最关心的问题。ofo创始人戴威告诉《洛杉矶时报》:“在早期阶段,扩张比防御更重要。钱用得越快越多,你就越高效和强大。最终你将控制市场。”上述想法被认为深得滴滴创始人的真传——同样的策略曾帮助滴滴在网约车大战中击败30多个对手。在竞争白热化的阶段,滴滴和对手优步每年烧钱10亿美元以维持补贴,滴滴在网约车平台大战中胜出,但尚未实现盈利。

    《卫报》称,摩拜和ofo两家公司都曾声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家此类公司,业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没有兴趣,市场更关心谁能笑到最后,成为这一市场的最后一家公司——这些新的自行车共享公司是否会像打车行业那样,经历两败俱伤的竞争及最终的合并?“企业家期待这股高科技自行车共享热潮在改变中国交通拥挤的城市面貌之际,也能让他们发家致富,但他们的梦想有时会落空。”

    不过,对“共享单车”的使用者来说,ofo和摩拜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战着实能带来便利。

    “选哪家的车都一样。懒得走路的时候我就骑车。”在中关村工作的广庚(音)告诉《彭博商业周刊》,“对我而言,这两家的自行车好像只有颜色上的差别。”

 

外媒:中国“共享经济”让自行车“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