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1940年,“境外势力”左右美国政局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7年01月25日   11 版)

    罗斯福(中)在1940年连任成功,其中有英国情报机构的一份力。

    二战期间,BSC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为公开据点进行情报活动。

    从假新闻到小道消息,种种被认为影响了本届美国大选的“境外因素”,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展露峥嵘。精心布置这一切的主谋,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头号盟友。

---------------------------------------------------

    秘密资金援助、假新闻、栽赃陷害……都曾被外国政府用于影响美国政局。只不过,时间不是2016年,而是1940年;使用这些招数的也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

    当下,人们仍在就俄罗斯是否“暗助”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争执不休。其实,早在二战期间,英国情报部门就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而且成绩斐然。彼时,孤身面对纳粹德国的英国独木难支,寄希望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尽早打破中立,对欧洲战局施加干预。

    英国政府十分清楚,要确保对英友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0年大选中连任,就必须用尽一切手段打垮那些倾向于孤立主义的美国政客,说服过惯了太平日子的美国民众为了“盎格鲁-萨克逊兄弟”赴汤蹈火。美国“Politico”网站载文称,为此,从1940年到1941年,英国情报机构在美投入的资源之多,在两国关系史上空前绝后;更有数以万计的美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英国特工合作,将精心包装的阴谋论以新闻报道之名广为传播。

    英国情报机构“助选”罗斯福

    关于英国政府试图操纵舆论进而将美国拉进战争的说法多年来一直存在,但缺乏可靠证据,直到英国情报机构在美国的分支——“英国安全协调处”(BSC)的内部档案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曝光,人们才意识到,此类行动的深度和效果被低估了。

    无论是曾任BSC领导人的回忆录,还是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文件,都指向相同的事实:英国情报机构的十八般武艺在70年前的美国派上了用场。伪造、引诱、盗窃、收买、传播谣言、拦截外交公函……英国特工甚至在1940年6月窃听了罗斯福总统与美国驻英大使老肯尼迪的通话。很快,一份关于二者通话内容的报告出现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案头,称华盛顿正制定应急计划以防英国落入纳粹之手。据称,丘吉尔阅毕报告,轻松了不少。

    有趣的是,虽然英国政府表面上力挺罗斯福和美国民主党,但也不忘两头下注,暗中向拥护英美同盟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伸出橄榄枝。

    1940年6月,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前夕,一份由独立研究机构“市场分析师公司”制作的民意调查报告适时出炉,报告称,六成的共和党代表赞成用“任何手段”帮助英国。阅读这份报告的美国人并不知道,该机构的老板桑福德·格里菲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与英国情报机构合作;无论它的民调涉及多少对象,结论都是主张美国对欧洲进行干预。此后不久,主张“英国是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的律师温德尔·威尔基顺利成为共和党候选人。

    除了利用民调为自己中意的候选人造势,BSC还资助了由富商和媒体人组成的非政府组织“世纪集团”,安排后者在大选期间充当英国政府、白宫和威尔基竞选团队间的传令兵。当时,罗斯福打算将一批退役军舰租借给英国,却因为担心被竞选对手指责为“独断专行”而举棋不定。1940年8月30日,经由“世纪集团”的消息渠道,BSC提前获悉威尔基支持租借计划。确定对方不会借此找麻烦后,罗斯福在4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一交易。

    用小道消息打压孤立主义者

    英国情报机构为美国总统“助选”属于特例。多数情况下,它关注的不是为哪位候选人加油打气,而是如何抹黑反对美国参与二战的政府官员和立法机构代表,首当其冲的是共和党众议员汉密尔顿·费什三世。一位BSC特工在1940年秋天写给上级的信中提到,对这位老牌议员下手,“就是要让所有孤立主义者担心自己遭到上天的惩罚”。

    为此,BSC不仅资助了费什的政敌,还在市面上散发指控费什与纳粹分子沆瀣一气的小册子,其中一张照片下的附注是“费什密会美国极右翼领袖、希特勒头号崇拜者弗里茨·库恩”。事实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的一次公开听证会,当时,美国国会提议限制亲纳粹民间组织的活动,费什从未私下与纳粹分子有过交往。

    英国特工炮制的另一条小道消息更令人啼笑皆非。它宣称,德国间谍以离谱的高价租用费什的宅邸,作为对后者宣扬“美德亲善”的报酬。1940年10月21日,知名记者德鲁·皮尔森运营的新闻专栏《华盛顿旋转木马》按照BSC事先拟定好的口径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连篇累牍的负面信息轰炸下,费什在当年的国会选举中艰难连任,但得票数只有1938年的一半。在存放于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的一份报告中,桑福德·格里菲斯告诉BSC,“只要再花费两三千美元,我们就能彻底打垮这家伙”。美国参战后,BSC对费什仍然不依不饶,继续杜撰以他为主角的流言蜚语,终于在1944年把他赶出了国会山。

    除了干涉选举,英国情报机构在美国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塑造公众舆论,具体手段则是定期向各地记者和专栏作家提供“新闻素材”,其中既有事实,也有捏造的内容。

    根据曾在BSC领导层工作的加拿大人威廉·斯蒂芬森的回忆,《芝加哥每日新闻》和《路易斯维尔信使报》等媒体在20世纪40年代直接从英国情报员处获取材料。不过,多数与BSC合作的记者是通过中间人获得“爆料”的,并不清楚自己是在为英国摇旗呐喊。

    作为少数知情者,美国记者爱德蒙·泰勒曾在退休后告诉历史学家,英国情报人员“非常欢迎像我这种擅长打破常规的美国人,将舆论风向朝有利于英国的方向引导”。与之相互印证的是,在1942年写给英国外交部的一份材料中,BSC的一位负责人提到,他的职责包括“曝光和破坏敌人的宣传,针对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展开舆论对抗”。

    当时,驻扎在纽约的英国特工在给伦敦的每周简报中,提到美国主流媒体刊登了多少有利于英国的“段子”,无论这些报道是真是假。如今看来,许多经过美国媒体加工的消息捕风捉影,甚至荒诞不经,比如“食人鲨被部署于英吉利海峡,随时准备吞吃落水德军”。

    英国情报机构却把传播此类消息视为严肃的使命。一份战时报告如此解释:“宣传的目的并不是通过秘密手段向相关国家的官员传递英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而是引起敌国的惊慌、沮丧和困惑,给盟友和听到流言的人以希望和信心。”

    主流媒体帮忙“传谣”

    “Politico”的文章提到,谣言一直是舆论战的利器。二战期间,围绕谣言的炮制与传播,英国有全球战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灵活制定战术。在欧洲,谣言更多地通过抵抗组织口口相传,而在美国,谣言的扩散主要依靠“新闻界的朋友”,这一趋势开始于1941年春,以BSC控制的“海外通讯社”(ONA)为源头。ONA的文章定期出现在全美主流媒体上,特别是在珍珠港事件前,这些报道甚至被德国、日本和沦陷地区的报纸转载。

    当年8月8日,英国“地下宣传委员会”(UPC)在每周例会上给新一波谣言开了绿灯。会议纪要称,这些谣言“旨在宣扬,德国元首(希特勒)愈发神经质,因为他意识到巨大的赌博(入侵苏联)即将失败”。8天后,《纽约邮报》率先刊登了ONA提供的文章,以间接证据推测“希特勒不上前线,是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文章还煞有介事地说,“元首的私人医生最近前往瑞士咨询著名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表明希特勒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这并非UPC这台“谣言制造机”首次在美国收获战果。当年7月12日,《纽约时报》转载了美联社的一则报道,引用“可靠消息源”的说法称,日本“很快就要对法属印度支那采取行动”;报道还指出,“为打击日本脆弱的人口密集地带,苏联已调集大量空军”。事后查明,所谓苏联威慑日本不得对东南亚动武一说,同样是经UPC授权散布出来的谣言。

    为吸引神秘主义者和宗教信徒,英国情报机构甚至资助匈牙利占星师路易·德·沃尔去了趟美国。在出席美国占星者联合会年会时,德·沃尔高调宣布,他夜观天象,预测希特勒将失败、罗斯福将成功。主流媒体如此转述这位“大师”的话:“有位在希特勒上台当天出生的先生会把他赶下台。希特勒在1月30日上台,那天恰好是罗斯福的生日。”

    历史进程因此加速

    一些人可能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希特勒的得寸进尺,才是让美国抛弃孤立主义、投身二战的根本原因,英国绞尽脑汁地推动华盛顿介入战争,实属多此一举。然而,诸多细节显示,英国情报机构和他们的美国朋友即便未曾改变历史,至少也让历史进程有所加速。

    举例来说,珍珠港事件数月前,罗斯福总统敦促国会将义务兵役期限从1年延长至两年半。白宫几经努力,众议院以区区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相关法案。这不能不让人假设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英国情报机关没有给美国的孤立主义者施加足够压力,该法案极有可能搁浅;如此一来,美军将不得不把几万士兵提前送回家,大幅削弱自身的战备能力。

    “Politico”最后总结说,70年前留下的经验教训与当前的形势紧密相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美国参战后很久,英国情报机关依然对那些他们看不惯的人穷追不舍。若以史为鉴,那么,特朗普的走马上任并不意味着“俄罗斯黑客门”风波就此告一段落。

 

1940年,“境外势力”左右美国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