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巴黎,你永远不会无聊

作者 汪一帆   青年参考  ( 2017年01月18日   08 版)

    凡尔赛宫

    埃菲尔铁塔

    巴黎人喝的不是咖啡,是怡然

    在巴黎政治学院交换学习的日子,每一天都别有兴味。

    常常在晚上和朋友们去一家泰国餐馆吃饭,五六个人口中常常冒出七八种语言,海阔天空地聊,中国的历史,法国的外交,德国的工业……酒足饭饱,坐上巴黎城铁六号线,驶过夜色中的塞纳河,看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闪闪发光。

    喏,巴黎。

    每个街角都有故事,每个建筑都会说话。

    巴黎政治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又位于圣日耳曼德佩区这样一个中心文化区,我天天都路过埋着笛卡尔的教堂,路过萨特、波伏娃、海明威都曾频频光顾的双叟和花神两家咖啡馆去上课。同学们的口音千奇百怪,似乎你不会说4种语言就会不好意思。大家都有清晰的自我文化身份,加上层层叠叠的文化相互渗透,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氛围。

    有一天,我在学校里和同窗好友A排练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A是意大利人,但从小在法国生活。他的声音非常好听,好听到奥赛美术馆让他录了6种语言的提示音。

    第一次排练,我问他学法语是不是从拉辛(编者注:让·拉辛,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剧作家)的作品开始研读比较好,他摇摇头,即兴背了一段16世纪法国七星诗派诗人Joachim du Bellay的诗,说:“这是法语最美的片段之一,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语言。不过对我来说,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是意大利语。”

    你看,巴黎,仍旧像是一块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每个街角都有故事,都还会发生故事。你会在巴黎感觉到疲倦、厌烦、忧郁、绝望、开心、失落、孤独,但永远不会无聊。

    他们说这是“La Ville de Lumiere,the city of Light”,一座无论何时都闪闪发光的城市。

    下课了,你可以去奥赛美术馆看梵高,坐在奥赛门口的台阶上晒太阳聊天啃三明治;也可以和朋友在塞纳河边散步,看看伏尔泰的故居、艺术家桥、巴黎圣母院……圣母院对面有美国文人爱去的莎士比亚书店,不买书没关系,和友善的工作人员聊天、逗猫也是享受;每逢周日下午,书店还会举办下午茶。

    上课时,我总会路过海明威书里写到的咖啡馆,海明威曾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詹姆斯·乔伊斯。邻近的石板巷子里,也藏着一家古老的咖啡馆,墙上挂着伏尔泰、罗伯斯庇尔的画像,据说伏尔泰一天要在那里喝掉40杯咖啡。不远处的面包房,有最诱人的覆盆子蛋糕,面包房的二楼,住过穷困潦倒的兰波(编者注:兰波,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巴黎人喝的不是咖啡,是怡然。无论阴晴,人们都爱坐在外面的小桌边,一个人或者二三朋友,看书,聊天,被看,盯着路人。刚开始我无法理解这种比起北京慢了好几拍的节奏,但现在,当咖啡渗入生活的点滴之后,我也学会了懒样样地坐在咖啡馆前,那种思考的愉悦、交流的满足,的确会让人上瘾。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巴黎是一张隐形手稿,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庆幸自己也来了巴黎,给这张巨大的手稿添上了属于我的几笔。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巴黎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被一个巴黎朋友带着探索巴黎,看完Bobo族(Bourgeois-Boheme, 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小资,巴黎为其大本营,如今作为生活方式已经渗入其他城市)聚居区巷子里的弗拉门戈,从北到南横穿午夜巴黎,像是划过一个巨大的梦境。蒙马特高地的年轻人,塞纳河上的市政厅,人头攒动的拉丁区(拉丁区是巴黎的大学区文化区,索邦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兰西学院等所在地。之前大学里都讲拉丁语,故得此名)……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主要发生在这里。是不是还有夜游的人像伍迪·艾伦一样,等着一辆车带着他们回到从前的巴黎?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巴黎,一个是美国人营造出的好莱坞式浪漫巴黎,一个是法国人的废墟巴黎。

    巴黎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真正的巴黎人,有种深入骨髓的忧郁、冷淡、颓废。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怀念着拿破仑时代之后再难恢复的往日荣光。关于这个话题,写得最好的是本雅明的《拱廊研究》;《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也是精彩的巴黎历史文化读本。

    法语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发音部位靠后,讲不响,吞音严重,巴黎人语速又极快,只能听懂3句,让你听着听着就很想伸手调个音量。我很难真正融入他们的世界。他们对语言有种极强的自豪感,大多数人英语并不太好,且能说法语就不说英语。如果外国人语言不好又脸皮薄,会很辛苦。

    法国的人文学科非常独特。相比英美的分析,这里更强调综合,强调问题意识。所以法国人的文章经常给人语义模糊、多重解释的印象,如同一颗钻石般的多面体,每个不同的角度都闪烁着不同的光芒。

    法国知识分子是个有意思的群体。想想看,福柯能为马格利特(前者是法国20世纪哲学家,后者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一幅画写一本讲述整个超现实主义精髓的小书《这不是一支烟斗》,这是多么美妙的氛围!巴黎是真正的文化首都,法国的,西方的,世界的。

    巴黎是一袭流动的盛宴

    在这生活不比清华轻松,但丰富了太多。生活的常态是赶着上课,窝在图书馆咖啡馆看不那么有趣的政治理论,写一篇篇论文,准备一个个展示,咽下学校咖啡馆糟糕的食物。

    压力仍然在,但我开始学会放松,开始不害怕未来,开始注意过好当下。每天走过圣日耳曼大街,看咖啡馆里西装革履的优雅人群,看橱窗里精致昂贵的衣服鞋包,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聊天,处理好每日的课业、工作,晒太阳喝咖啡看演出逛博物馆。

    傍晚去埃菲尔铁塔对面的市立现代美术馆,美术馆前面有旧货跳蚤市场,卖瓷器、勺子、旧书、旧桌椅、首饰、老照片等一切精致而无用的东西。

    对,很多时候巴黎的生活给人这样的感觉,“精致而无用”。

    朋友说,你享受现在的生活,是因为你知道这是短暂的,所以活在当下。

    偶尔,巴黎的忧郁让人有深刻的孤独。阳光灿烂的时候,走过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走过杜丽公园,坐在卢浮宫的巨大拱廊前看小说,看游客们做出奇怪的姿势和金字塔合影。身后传来悠扬的横笛声,一群灰鸽子飞起来,塔尖顶着的云走得飞快。看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句:“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推到过去。”

    太美好的时刻会让人孤独,可这种孤独是能忍受的。

    巴黎远不是一个完美的城市。昂贵的物价、麻烦的行政手续、语言的障碍、狭小的城区、脏乱的环境,足以让人感到挫败失望。但这里绝对是个值得居住一段时间来感受的城市,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文化都汇聚于此,巴黎却仍保留着它特有的鲜明印记。

    我确信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忍不住经常回到这里,这个永恒的光芒之城,废墟之城。

    或许只有海明威那段陈词滥调,最能反映我在巴黎生活的心境: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袭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最后一本书,献给了巴黎。

    是的,我同意每一个字。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生,曾在巴黎政治学院做交换生。

 

在巴黎,你永远不会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