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中国购物中心“过剩”,路在何方

本报特约撰稿 王微   青年参考  ( 2017年01月11日   12 版)

    2016年9月16日,重庆市某商场开业,并以重金雇请20名来自重庆各大院校的“校草”走秀助阵。

    2016年11月6日,重庆市九龙坡区万象城商场举办周年庆活动,商场为了吸引人气,出动了5辆哈雷摩托车进行表演。

    疯狂开发,购物中心“过剩”

    圣诞节后的一天,重庆市的豪华购物中心万象城内灯火通明,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却只有寥寥数人。万象城内一栋5层的购物中心已经停业,大红色的海报贴在一层的商铺外,上面写着“即将重装开业”。

    《华尔街日报》称,重庆建设购物中心的速度和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据房地产经纪公司世邦魏理仕的数据,2015年,重庆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总和约为370万平方米,差不多是纽约在建购物中心面积的10倍,也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

    过去5年,几十家购物中心在这座山城相继开业。房地产中介仲量联行的数据显示,倘若将重庆购物中心的总面积分摊至该市的3000万人口,则2015年重庆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已超过2平方米。(编者注:根据重庆市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016.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38.41万人,乡村人口为1178.14万人。)相比之下,中国四个一线城市的这一数字为每人0.5平方米。

    开发商以创纪录的速度兴建购物中心的做法,已经令重庆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据不动产中介公司第一太平戴维斯集团介绍,在重庆市中心,香港开发商九龙仓置业延迟了某国际金融广场的开业时间,部分原因是租赁困难。该公司发言人直言,“租赁进展十分困难,广场于2016年9月开业的计划无限期延迟”。

    重庆购物中心的发展现状只是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缩影。20世纪90年代,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导致了开发商的一拥而上。

    美国《福布斯》杂志称,2013年,中国一个城市正在建设的商场比欧洲86个城市(不包括俄罗斯和土耳其)还多。美国彭博社称,2014年,全球44%的新建商场在中国,当年正在建设的全球十大购物中心有9家在中国。这一状况仍在延续。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购物中心将从2016年的4000家增长到10000家。

    开发商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增长将大大增加消费支出,创造巨大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城市的购物中心空置率一直在上升,租金原地踏步。

    据《今日美国》报报道,2009年,上海耗资约两亿美元建成的“五角世贸商城”大部分空置;号称“世界上最大购物中心”的东莞新南华购物中心,在出租和客源上都面临尴尬的境地。

    毫无疑问,中国购物中心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远去。曾一度颇为活跃的香港商业地产开发商恒隆地产坦言,在中国的经营“面临困难”。雪上加霜的是,零售商铺库存面积巨大。

    高纬物业咨询公司中国西部地区主管迈克尔·吴(音)告诉《南华早报》,经营不善的商场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市场可能需要8年多才能消化这么大的库存。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新商场开门迎客,有些达到10万平方米。”

    在销售的寒冬中,一批老牌百货纷纷倒下。在上海,20年来一直是徐家汇地标性建筑的太平洋百货最近关门歇业;在北京,华堂商场十里堡店、百盛太阳宫店相继传出关店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未来5年内,将有三分之一的购物中心面临倒闭。

    购物中心衰落,只因在线购物崛起?

    《南华早报》认为,经济增速放缓,股市低迷,以及反腐行动抑制了奢侈品消费,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购物中心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事实上,更多深层因素持续困扰着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

    中国对进口奢侈品征收重税是其中之一。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37种商品的价格比美国、法国和德国高出40%至68%。多家外媒报道过中国游客在国外“买买买”的“战绩”。有调查显示,中国游客2015年在国外花了183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46%。人们把钱花在了国外,自然影响了国内零售业的发展。

    曾在国外留学的安妮在外企工作,已过而立之年,年收入约30万元。她告诉《青年参考》,每年她至少会安排一次海外购物。“时间充裕的话我会选择欧洲或北美,时间短可能飞一趟日韩。”

    “我的购物之行通常在机场免税店就开始了。中国机场免税店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几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支唇膏就可以比商场便宜100元。”安妮说,“一些在国内商场售价非常贵的衣服鞋子,国外商场有时会便宜一半。欧美国家的奥特莱斯更是便宜得难以置信,买一个包省下的钱有时都够买一张机票了。”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对中国购物中心冲击最大的是电子商务的崛起。网络购物的出现阻碍了世界各地的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尤甚。

    许多中国消费者正在绕开商店,选择在线购物。根据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中国网购消费额在两年前就已经超过美国,在2016年更是达到了8990亿美元,差不多占全球网购额的一半。

    在重庆万象城里,邹瑛(音)是为数不多的顾客之一,这位27岁的城市规划师表示,自己来这里只是为了散步。她会在网上买齐自己的日常所需,包括鞋子、衣服,还有马桶盖。“我几乎每天都在淘宝上购物,同样的商品,网上的价格更便宜。”

    彭博社称,除了淘宝、京东等专业的在线购物平台,中国的社交媒体也成为人们购物的渠道之一,比如微信。

    隶属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市场经济研究所服务业研究室主任刘涛对《青年参考》表示,近年来,大量开发主体涌入商业地产市场,大型商业设施的重复开发加剧了其同质化竞争。此外,中国购物中心的经营模式也限制了其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百货业发展普遍采用联营模式,只提供经营场所,无需占压自有资金,从而大大降低了百货企业的采购风险和财务风险。然而,这种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很容易导致企业自身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经营管理与创新动力不足,逐渐脱离商业经营本质。”刘涛告诉《青年参考》。

    中国百货行业仍有发展空间

    在刘涛看来,中国百货行业仍然存在发展空间,不过不是沿袭过去的老路,而是要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及早调整和转型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刘涛表示,在创新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购物中心,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探索业态优化、供应链管理、全渠道营销等,提高自营业务比重,积极发展自有品牌和设计师品牌等;二是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补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尝试线下实体店铺与线上互联网络融合发展;四是挖掘线下实体店价值,丰富快餐、缴费、网订店取、社区配送等服务功能,完善便利服务体系。

    一些在互联网时代主动调整身姿的百货零售企业,其经营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以2016年‘双十一’为例,以新世界百货为代表的11家实体零售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等方式,实现销售业绩大幅增长,表现明显好于往年同期。北京朝阳大悦城创新‘O2O模式’(编者注: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在室内导航、寻车等服务功能再造的基础上,以餐饮为核心,建立了购物中心集合外卖、团购、订餐、点餐付款在内的餐饮全功能解决系统,并与永旺超市建立合作,在单体购物中心内实现了‘社区O2O功能’,经营业绩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刘涛告诉《青年参考》。

    刘涛指出,不只中国,全球百货行业都面临电商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国际知名百货企业也在积极摸索转型道路,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梅西百货,从2013年开始在全美门店中开展“O2O试点”,并在场景应用、智能试衣间、手机支付、App技术创新等线下门店的互联网改造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

    许多购物中心为了求新求变,各出奇招。《华尔街日报》称,在重庆,从个体商业街到时尚百货,从仓储超市到购物中心,一种集文化色彩、情景体验、室内外空间相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在探索之中。以重庆长嘉汇购物公园为例,这里不仅引进了中国西南地区的首个杜莎夫人蜡像馆和海洋生物馆,还复建打造了全长近1公里的重庆历史老街“弹子石老街”,吸引了众多游人。

    “我并不担心供过于求。”长嘉汇购物公园的一位负责人对《华尔街日报》说,“在这个一体式的购物中心中,消费者可以得到享受和放松。我们卖的是服务,不是产品。”

    本版图片来源CFP

 

外媒:中国购物中心“过剩”,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