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硅谷初创企业掀起“食品革命”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青年参考  ( 2016年12月28日   16 版)

    Soylent生产的“食物棒”

    “不可能食物”推出的植物性“牛肉汉堡”,口感和味道都非常接近真正的牛肉汉堡。

    继手机、相机和出租车之后,硅谷着眼于颠覆另一种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快餐。一批食品科技初创企业生产出各种人工替代食品,以期“使人类摆脱对肉类和其他自然食品的依赖”,减少甲烷排放与养牛所占的土地,减少从一般加工食品中摄取的添加剂。这些听上去颇为前沿的设想,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

    Soylent:“食物终结者”

    在试图掀起食品行业革命的初创企业中,Soylent是最有名的一家,也是创新手法最极端的一家。该公司最初生产一种需要跟水混合的粉末状食物,后来发展为生产成品饮料和有营养的“食物棒”。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总部位于洛杉矶的Soylent公司表示,其“精巧设计”的食物能提供“价格合适、全面的营养”。吃一顿该公司生产的半流体状食物最低只需花费两美元(约合人民币13.95元)。

    “Soylent已成为硅谷和电脑程序员喜爱的食品,对此我一点也不奇怪。”纽约大学食品研究教授艾米·本特利(Amy Bentley)说,因为它消除了进餐涉及的社交礼仪问题,毕竟这些“技术宅”不擅长社交,“你不必跟人说话,只管补充能量”。

    说起来,Soylent的创建者也是这样的“技术宅”。《纽约客》杂志称,2012年12月,25岁的佐治亚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罗布·莱因哈特(Rob Rhinehart),在旧金山和另外两个同伴将从投资人那里获得的资金花了大半,创业却惨遭失败。为了让剩余资金维持得更久,以便“东山再起”,他们想方设法节省食物开支,基本上只吃面条、玉米热狗和在“好市多”超市买的速冻墨西哥薄饼,饭余再补充点维生素C片,以防患坏血病。可即便这样,账单还是如雪片般飞来。

    困顿的局面激发了莱因哈特的理科生思维,他逐渐觉得,要想摄入赖以生存的物质,吃饭实在是低效率的方式,“既复杂又烧钱,还很脆弱”,并由此产生了直接食用化学成分原料这一念头。

    为此,他利用空闲时间研读了营养生物化学的教材,列出了一张人类生存所需物质的清单。根据这张清单,他在网上把材料买齐后,将所有东西加上水倒进搅拌机,制成“像粘稠的柠檬水一样”的浆状制剂,这便是被《纽约客》称为“食物终结者”的Soylent。这个名字来自1973年的科幻电影《超世纪谍杀案》。影片中,未来世界由于人口大爆炸和环境污染,人们只能吃一种叫作“Soylent”的神秘饼干度日,实际上,这种饼干是用死人肉制成的。

    2013年3月,莱因哈特放下原来的创业项目,专门从事Soylent科技食品的开发。他在网上融资,以65美元(约合人民币453元)的价格向人们出售一周剂量的Soylent制成品,结果两个小时就吸金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0万元)。

    莱因哈特在2015年5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公司每个季度的出货量“以千吨计算”,并且吸引了24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的投资。

    虽然发生过顾客食用产品后剧烈呕吐的事件,但莱因哈特觉得他的产品必将流行。他认为,未来“人们可以将社交性和功能性的饮食区别开来”,“Soylent并非要替代周末的聚餐,而是要替代速冻墨西哥卷饼”。

    “不可能食物”:用植物原料生产人造肉

    Soylent风头正劲,可单论吸金能力,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西部雷德伍德城的“不可能食物”比它更强。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这家用植物材料制造“人造肉”的食品科技初创企业,目前总共获得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亿元)的风险资金,投资者包括瑞士银行、维京全球投资、科斯拉风投,以及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等。

    “不可能食物”由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科学家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Brown)于2011年成立。美国财经网站“Quartz”报道称,该公司表示,可通过生物及化学技术,将土豆和椰子等原料发酵,然后与血红素这种酵母提取物混合,制成替代肉类的食材。这种食物在保持“美味口感和动物产品般的质地”的同时,剔除了胆固醇、激素和抗生素等化学物质。随着养殖及宰杀动物产生的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动物权益等争议话题,也将烟消云散。

    “你不能不让人吃肉。”布朗对《金融时报》说,“我们以比动物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式将植物转化为肉类。”

    今年61岁的布朗是素食主义者。数十年来,他一直想办法利用素食材料替代汉堡中的牛肉。在他的设想中,“不可能食物”的目标人群应该是喜欢吃肉的人。今年年初,“不可能食物”访问了600名“狂热美式汉堡爱好者”,了解他们的进食习惯,并询问他们是否会购买在味道和价钱上与牛肉汉堡相同的素食汉堡,70%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据《旧金山周末》杂志报道,“不可能食物”首款量产的产品是“牛肉汉堡”,已于今年夏天在美国市场推广。彭博社称,这款产品的口感和味道都非常接近真正的牛肉汉堡,“所含热量也和牛肉汉堡一样”。

    《华尔街日报》称,目前“不可能食物”拥有125名科学家、营养学家和推广专家,其中包括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美国素食名厨塔尔·罗内恩(Tal Ronnen)和芝士制造者蒙特·卡斯诺(Monte Casino)。这些人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大力推广“不可能食物”。对于这种营销策略,“Quartz”在报道中称:“虽然能产生轰动效应,但会有那么多人尝试这种新式食物吗?”

    在布朗看来,他的公司有着无限前景。英国《每日邮报》称,2015年7月,谷歌公司开价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9亿元),欲收购“不可能食物”,被布朗拒绝。后来布朗解释说,他并不认为谷歌有什么不好,只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成功依赖于一家正在从事许多业务的公司,而且要不时向他们申请资源和支持”。

    “孟菲斯肉类”:利用动物细胞培育肉类

    同“不可能食物”一样,总部位于旧金山湾区的“孟菲斯肉类公司”,也是一家致力于开发人造肉的食品科技初创企业。不同的是,该公司是在实验室内培育肉类——利用真正的动物细胞培育。

    “我们会找出有能力自我再生的细胞,”孟菲斯肉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乌玛·瓦列提(Uma Valeti)表示,“我们培育效率最高且在增长的细胞,就像农民饲养动物那样。”瓦列提希望最终将动物从人们的食物来源中彻底剔除。

    身为印度裔的瓦列提原本是一名心脏病学家,他于去年联合两名合伙人成立了“孟菲斯肉类”。美国“商业内参”网站称,在今年2月举行的IndieBio(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加速器)孵化项目演示日上,瓦列提介绍了人工培育生肉的过程:首先找到品质极佳的牛或猪,从猪肩膀或其他肉块上提取细胞,从中挑出可以再生的,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培养。

    “传统的肉类生产先天性效率低下,”瓦列提对美国《财富》杂志表示,“每得到1卡路里的牛肉,要消耗23卡路里的粮食。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孟菲斯肉类”则不然。瓦列提介绍,他们每获得1卡路里的产出仅需要3卡路里的投入,远远低于传统方式。此外,实验室培育的肉类要比传统方式少消耗90%的水和50%的能量,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且由于人工肉是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被抗生素污染的风险很小。

    也有人对瓦列提宣称的种种好处持质疑态度,其中包括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卡洛琳·马提克(Carolyn Mattick)。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报道,马提克的计算显示,使用常规营养成分(例如葡萄糖)进行体外培养鸡肉组织,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并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原因之一是,这些营养物质需要加热到动物的体温,而与之类似的一系列内环境的模拟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企业更为关注的是,当前利用动物细胞生产肉类的方式经济成本太高。《华尔街日报》称,“孟菲斯肉类”目前每磅(约为453克)碎牛肉的生产成本约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6万元),而食品店的牛肉售价约为每磅4美元(约合人民币27.9元)。

    即便如此,其潜在回报可能是巨大的。美国人2014年购买肉类和家禽的支出为18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资本市场仍看好“孟菲斯肉类”这种初创企业。今年2月,该公司从美国风投基金SOS VLLC和新作物资本处获得了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95万元)的投资。

    “传统食物体系正从各个方面被击破,它对环境有害,不具备经济效益,而且对人类健康不利。”“孟菲斯肉类”的投资商之一、旧金山初创阶段风险基金Fifty Years的创始合伙人赛斯·班农(Seth Bannon)说。

 

硅谷初创企业掀起“食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