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迪士尼公主不再“傻白甜”
编译 肖竟
青年参考
(
2016年12月14日
17
版)
莫阿娜是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第一个“身材平庸”的公主。
《冰雪奇缘》主要体现姐妹亲情,与王子邂逅只是“赠品”。
11月25日在中国上映的《海洋奇缘》堪称迪士尼公司颇具开创性的电影——女主角莫阿娜不仅是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第一位波利尼西亚公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是第一个“身材平庸”的公主,既没有纤细的腰身,四肢也不修长,与迪士尼传统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此片一上映就赢得了媒体的积极评价,美国《Slant》杂志不吝溢美之词,称赞这位新鲜出炉的迪士尼公主形象动人,既不是自私叛逆的“小公举”,也不是单纯无知的“傻白甜”。
-----------------------------------------------------
迪士尼公主与“公主病”
在《公主病:引导女孩走出对公主的迷恋》一书作者丽贝卡·海恩斯看来,莫阿娜的形象象征着一种进步:“这至关重要,说明迪士尼采纳了舆论的批评和建议。银幕上的女主角拥有普通的身材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迪士尼考虑到了大众的忧虑。”
保守派作家、脱口秀主持人黛比·施吕赛尔则不以为然,她认为“身材走样”的莫阿娜是过于强调 “政治正确”的产物。“我觉得此片在误导女孩子,让她们觉得没有必要保持身材。这其实倡导了另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女孩们或将因此错失浪漫的爱情。”
与莫阿娜相比,影片男主角半神毛伊似乎乏人关注。这个南太平洋传奇人物被认为体型笨重,且完全没有体现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在乎毛伊的形象,相比“迪士尼王子”,人们素来更关心公主。对不少女孩来说,迪士尼公主如同精神榜样。
“很多女孩想成为公主,有些只有两三岁。她们对迪士尼公主崇拜不已,情不自禁地模仿她们,甚至想要拥有像这些公主一样过于理想化的身材。”海恩斯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
BBC指出,迪士尼推出的公主形象,折射出人们的某种文化焦虑。
上世纪30年代,迪士尼推出了“首款”公主形象——外形甜美、性格恭顺的白雪公主。她一跃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女性形象,人人都认为女性就应当像她那样永远柔柔弱弱地等待被拯救。但实际上,包括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在内的早期迪士尼经典公主极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她们能依靠的只有白马王子。
1959年推出睡美人后,迪士尼公司长达30年没有任何新的公主形象问世,恰在这段时期,女性主义得到了蓬勃发展。此后,迪士尼再推出公主时,便顺应时代进行了调整——既融合女性主义的多种元素,也保留传统女性特征。比如,小美人鱼爱丽儿有相对独立的性格,尽管她仍然为了王子而放弃“话语权”。
对迪士尼公主产生影响的不只有女性主义。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洲土著部落的权利受到立法保护,原住民存在感与日俱增。1995年,迪士尼第一次以非白人女性作为公主形象,制作了《风中奇缘》,女主角宝嘉康蒂成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性格最为独立的公主之一。
“宝嘉康蒂绝对是不同以往的另类公主,她不被爱情束缚,对未来也更为积极。另外,她还是极具主导能力的公主之一。”美国史蒂夫奥斯汀州立大学的梅根·康迪斯副教授告诉BBC。然而,这部电影也惹来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它曲解了真实的历史。
1998年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可谓彻底颠覆了公主形象。除了性格独立自主,花木兰还披甲上阵,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让男主沦为配角。不过,这位亚洲面孔的公主问世后,迪士尼又开始了长久的韬光养晦,直到2009年推出《公主与青蛙》,第一位迪士尼非裔公主——狄安娜诞生。
狄安娜的人生理想和之前的公主们大相径庭。“她的梦想不是嫁给王子,管理一国,而是经营一家自己的饭店。”康蒂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狄安娜。我曾听到一些非裔美国人对这部电影感到担忧。”
迪士尼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独立坚强的公主形象,但在营销方面,它似乎不像推销传统公主时那么卖力。
“看看迪士尼的产品线,你会发现贝儿、白雪公主和睡美人有大把周边商品出售,诸如餐盒、T恤等。而像宝嘉康蒂和花木兰这样的公主,周边商品寥寥无几。”康迪斯指出。
爱情不再是唯一追求
2009年后,迪士尼推出真正让女性导演的公主动画电影《勇敢传说》。这部和皮克斯合拍的影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布兰达·查普曼。从女性视角出发,制作女性认同的公主,令该片的角色设计格外引人关注。
“《勇敢传说》中的梅莉达、《冰雪奇缘》中的安娜和爱莎,甚至《长发公主》中的乐佩,都很有胆识,不认为自己非要沉陷在爱情当中。”海恩斯说。
《冰雪奇缘》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它描述爱情的方式。为了控制自己的魔法,爱莎公主始终无法拥有爱情,妹妹安娜公主的爱情观也发生了剧变。起初,安娜一心渴望拥有爱情,但随着姐妹俩的关系带动剧情进展,妹妹最终暂时放下爱情,选择帮助姐姐。影片主要体现的就是姐妹亲情,与之相比,与王子邂逅只能说是额外的“赠品”。
一些人把爱莎对抗自己身份和魔力的举动视为“别有深意”——他们认为爱莎的纠结和突破,反映了一些人努力接受自己性取向时的心路历程。那么,爱莎会是迪士尼第一位同性恋公主吗?为她配音的演员伊迪娜·门泽尔非常支持这一观点。在备受期待的《冰雪奇缘》第二部中,迪士尼是否会将“谣传”变为现实还不可知,但如果这成为现实,无疑会招来争议。
事实上,以施吕赛尔为代表的保守派评论家就认为,迪士尼已经偏离“美国社会正常轨道”太远。“我们的社会已分崩离析,因为迪士尼一直在强化女权主义。”
虽然迪士尼的粉丝们看到该公司创作的公主形象在不断进步,但必须承认的是,迪士尼公主们仍然受到外部力量影响,无法凭一己之力成为变革的代言人。例如,迪士尼尚无可能推出一位变性人公主。但这不意味着迪士尼遇到的压力不可战胜,事实上,就在2014年,还有人呼吁该公司创作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公主。以上种种,意味着社会的压力将不断挑战动画制作者的决策力。
最后,让话题回到《海洋奇缘》。莫阿娜以及在她之前的所有迪士尼公主都表明,美国人在种族、性别和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态度不断转变。或许,迪士尼希望莫阿娜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一个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但这部电影恰好是在特朗普当选不久后上映,很多人认为其时机与当前人们抵制人口结构变动、支持媒体自由和进步有关。而如果特朗普带领美国步入新时代,我们或许将看到迪士尼公主朝着一个与以往不同,但并不陌生的方向发展:远离多元主义,回归保守传统。
11月25日在中国上映的《海洋奇缘》堪称迪士尼公司颇具开创性的电影——女主角莫阿娜不仅是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第一位波利尼西亚公主,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是第一个“身材平庸”的公主,既没有纤细的腰身,四肢也不修长,与迪士尼传统的公主形象大相径庭。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此片一上映就赢得了媒体的积极评价,美国《Slant》杂志不吝溢美之词,称赞这位新鲜出炉的迪士尼公主形象动人,既不是自私叛逆的“小公举”,也不是单纯无知的“傻白甜”。
-----------------------------------------------------
迪士尼公主与“公主病”
在《公主病:引导女孩走出对公主的迷恋》一书作者丽贝卡·海恩斯看来,莫阿娜的形象象征着一种进步:“这至关重要,说明迪士尼采纳了舆论的批评和建议。银幕上的女主角拥有普通的身材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迪士尼考虑到了大众的忧虑。”
保守派作家、脱口秀主持人黛比·施吕赛尔则不以为然,她认为“身材走样”的莫阿娜是过于强调 “政治正确”的产物。“我觉得此片在误导女孩子,让她们觉得没有必要保持身材。这其实倡导了另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女孩们或将因此错失浪漫的爱情。”
与莫阿娜相比,影片男主角半神毛伊似乎乏人关注。这个南太平洋传奇人物被认为体型笨重,且完全没有体现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在乎毛伊的形象,相比“迪士尼王子”,人们素来更关心公主。对不少女孩来说,迪士尼公主如同精神榜样。
“很多女孩想成为公主,有些只有两三岁。她们对迪士尼公主崇拜不已,情不自禁地模仿她们,甚至想要拥有像这些公主一样过于理想化的身材。”海恩斯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
BBC指出,迪士尼推出的公主形象,折射出人们的某种文化焦虑。
上世纪30年代,迪士尼推出了“首款”公主形象——外形甜美、性格恭顺的白雪公主。她一跃成为当时美国最受欢迎的女性形象,人人都认为女性就应当像她那样永远柔柔弱弱地等待被拯救。但实际上,包括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在内的早期迪士尼经典公主极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她们能依靠的只有白马王子。
1959年推出睡美人后,迪士尼公司长达30年没有任何新的公主形象问世,恰在这段时期,女性主义得到了蓬勃发展。此后,迪士尼再推出公主时,便顺应时代进行了调整——既融合女性主义的多种元素,也保留传统女性特征。比如,小美人鱼爱丽儿有相对独立的性格,尽管她仍然为了王子而放弃“话语权”。
对迪士尼公主产生影响的不只有女性主义。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美洲土著部落的权利受到立法保护,原住民存在感与日俱增。1995年,迪士尼第一次以非白人女性作为公主形象,制作了《风中奇缘》,女主角宝嘉康蒂成了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性格最为独立的公主之一。
“宝嘉康蒂绝对是不同以往的另类公主,她不被爱情束缚,对未来也更为积极。另外,她还是极具主导能力的公主之一。”美国史蒂夫奥斯汀州立大学的梅根·康迪斯副教授告诉BBC。然而,这部电影也惹来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它曲解了真实的历史。
1998年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可谓彻底颠覆了公主形象。除了性格独立自主,花木兰还披甲上阵,成为自己故事里的英雄,让男主沦为配角。不过,这位亚洲面孔的公主问世后,迪士尼又开始了长久的韬光养晦,直到2009年推出《公主与青蛙》,第一位迪士尼非裔公主——狄安娜诞生。
狄安娜的人生理想和之前的公主们大相径庭。“她的梦想不是嫁给王子,管理一国,而是经营一家自己的饭店。”康蒂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狄安娜。我曾听到一些非裔美国人对这部电影感到担忧。”
迪士尼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独立坚强的公主形象,但在营销方面,它似乎不像推销传统公主时那么卖力。
“看看迪士尼的产品线,你会发现贝儿、白雪公主和睡美人有大把周边商品出售,诸如餐盒、T恤等。而像宝嘉康蒂和花木兰这样的公主,周边商品寥寥无几。”康迪斯指出。
爱情不再是唯一追求
2009年后,迪士尼推出真正让女性导演的公主动画电影《勇敢传说》。这部和皮克斯合拍的影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布兰达·查普曼。从女性视角出发,制作女性认同的公主,令该片的角色设计格外引人关注。
“《勇敢传说》中的梅莉达、《冰雪奇缘》中的安娜和爱莎,甚至《长发公主》中的乐佩,都很有胆识,不认为自己非要沉陷在爱情当中。”海恩斯说。
《冰雪奇缘》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它描述爱情的方式。为了控制自己的魔法,爱莎公主始终无法拥有爱情,妹妹安娜公主的爱情观也发生了剧变。起初,安娜一心渴望拥有爱情,但随着姐妹俩的关系带动剧情进展,妹妹最终暂时放下爱情,选择帮助姐姐。影片主要体现的就是姐妹亲情,与之相比,与王子邂逅只能说是额外的“赠品”。
一些人把爱莎对抗自己身份和魔力的举动视为“别有深意”——他们认为爱莎的纠结和突破,反映了一些人努力接受自己性取向时的心路历程。那么,爱莎会是迪士尼第一位同性恋公主吗?为她配音的演员伊迪娜·门泽尔非常支持这一观点。在备受期待的《冰雪奇缘》第二部中,迪士尼是否会将“谣传”变为现实还不可知,但如果这成为现实,无疑会招来争议。
事实上,以施吕赛尔为代表的保守派评论家就认为,迪士尼已经偏离“美国社会正常轨道”太远。“我们的社会已分崩离析,因为迪士尼一直在强化女权主义。”
虽然迪士尼的粉丝们看到该公司创作的公主形象在不断进步,但必须承认的是,迪士尼公主们仍然受到外部力量影响,无法凭一己之力成为变革的代言人。例如,迪士尼尚无可能推出一位变性人公主。但这不意味着迪士尼遇到的压力不可战胜,事实上,就在2014年,还有人呼吁该公司创作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公主。以上种种,意味着社会的压力将不断挑战动画制作者的决策力。
最后,让话题回到《海洋奇缘》。莫阿娜以及在她之前的所有迪士尼公主都表明,美国人在种族、性别和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态度不断转变。或许,迪士尼希望莫阿娜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一个美国多元文化的产物。但这部电影恰好是在特朗普当选不久后上映,很多人认为其时机与当前人们抵制人口结构变动、支持媒体自由和进步有关。而如果特朗普带领美国步入新时代,我们或许将看到迪士尼公主朝着一个与以往不同,但并不陌生的方向发展:远离多元主义,回归保守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