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们离“全民阅读”有多远

本报特约撰稿 牛鸿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23日   16 版)

    艾玛·沃特森捧着《妈妈和我,我和妈妈》一书

    “阅读马拉松”活动海报

    “赫敏”把书“藏”在地铁里

    近日,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里扮演“赫敏”的英国女星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在中国人的朋友圈里被“刷屏”了。艾玛把上百本书随机放在伦敦地铁的各个角落,等待人们去发现。有心的伦敦地铁乘客可能找到非裔美国女诗人玛雅·安吉罗的自传《妈妈和我,我和妈妈》,幸运的话,里面还会夹着艾玛亲笔写的寄语。

    被“藏”在地铁里的每本书,都贴着一张身份标签,上面印有“地下图书馆(Books on the Underground)”的字样,这是伦敦一个公益组织的名字。穿梭在地铁中的通勤者,可以将带有标签的书带走,读完后,再把书放回地铁站内的任意角落,供他人取阅,如此循环下去。“这就像一个不会被扣滞纳金的流动图书馆。”“地下图书馆”项目的创始人霍丽·贝尔顿(Hollie Belton)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

    人手一本书或报纸杂志,其实是伦敦地铁的常态。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全民阅读”已深植人心,孩子们从小与书为伴,长大后书也会伴其终身。艾玛的“藏书”之举让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幼便浸染书香?我们离“全民阅读”还有多远?

    北京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告诉笔者,他对一句以色列谚语印象深刻:“女儿若嫁给读书人,我愿把所有家当当陪嫁。”

    在倪晓建看来,这句谚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其背后彰显的婚恋观、价值观值得深思。“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不容小觑。在以色列,人均阅读量可达每年50多本。而据我了解的数据,我国人均每年读书在4本左右。”倪晓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中小学,“阅读马拉松”(Readathon)是一项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该活动倡导孩子持久阅读、有效率地阅读,读得越多越有质量,就越能得到激励。

    “阅读马拉松”:让孩子为乐趣而读

    “阅读马拉松”最早发源于澳大利亚。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多发性硬化症协会(MS Australia)发起了“看书帮助病人”的“阅读马拉松”计划。今天,这个活动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全国性阅读募款计划,由副首相和联邦教育部长担任召集人,每年都能吸引近5万名孩子加入,总共阅读超过百万本书,募集数百万美元,用来帮助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阅读马拉松”在英国也很流行,在过去30年里也覆盖了数以百万计的英国孩子,为英国癌症儿童组织募集了超过2000万英镑。

    “孩子能为乐趣而阅读,是他未来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英国“阅读马拉松”的主办方发布数据称,96.5%定期参与此计划的老师、图书馆员相信,“让孩子自己选择阅读内容,有助于培养阅读素养”。

    据英国《卫报》报道,每年的1月24日在美国被定为“全国阅读马拉松日”,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相应的活动。

    美国肯塔基州的克雷斯米尔小学把阅读的过程变成了“火箭飞行太阳系”的过程,孩子的阅读速度决定了自己的“飞行速度”。学校图书馆外的一整面墙被装饰成宇宙,各大行星按远近距离就位,上百艘写着每位学生姓名的纸火箭准备升空——每个孩子自己选择指定书单里的一本书,读完后登录出版社的“Scholastic”网站回答问题、累积分数,75分到地球、200分到土星,想探索最远的冥王星得累积600分。学期末,校长会颁奖鼓励“飞”到最远星球的孩子。

    在美国加州的海洋景观小学,每个孩子都要累积自己的阅读时长,除了学校的阅读功课外,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课外阅读都算,幼儿园、低年级的同学可以让爸爸妈妈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宠物、娃娃或者弟弟妹妹听;读物没有限定,从绘本、小说到漫画都可以。学校则会设定全校的阅读时长目标,每天统计。校门口画着一支巨大的温度计,红色水银显示逐渐升高的阅读“温度”,在学年末进行总结表彰。

    为显示阅读是很轻松的、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在“阅读马拉松”举办期间,许多学校还会举办“睡衣日”活动,全校师生在这天都穿睡衣到学校,共享阅读之乐。穿着卡通睡衣的校长,通常会早早等候在校门口,和捧着书的孩子们开心地互道早安。

    为了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二手书,一些学校会制作带有校徽的模拟货币“书钱”(bookbuck),学生每捐一本书可获得1张“书钱”,最多捐10本,然后用“书钱”去买别人的二手书。没有书可捐的孩子只要还清借阅书籍,就能获得“书钱”。有了这个动力,孩子们都会积极认真地整理自己的旧书。

    “阅读起跑线”:让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

    除了“阅读马拉松”之外,各国展开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专门面向学龄前儿童赠书并提供阅读指导、已覆盖多国的“阅读起跑线”活动。

    “阅读起跑线”活动源于英国,始于1992年。顾名思义,“阅读起跑线”具有“书本”及“起跑”的双重含义,提倡幼儿尽早接触书,享受阅读的乐趣;通过大量赠书鼓励家长踊跃协助孩子跨出阅读的第一步,积极运用邻近社区的阅读资源。

    “阅读起跑线”的创始人温蒂·库琳(Wendy Cooling)告诉《卫报》,自己的初衷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可读”。

    1992年,温蒂·库琳还是一名中学校长,她应邀参加一所小学新生的入学典礼。她看到老师为了安抚孩子们忐忑不安的心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书,很多孩子立即开始津津有味地翻阅,除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

    温蒂对《卫报》回忆说:“他把书拿起来闻、啃咬、抛甩,脸上充满迷惑。”这个画面带给她很大的冲击,“即使在英国这样的国家,也有孩子在入学前没有图画书可看!”温蒂认为上学第一天就让孩子因读书而遭遇挫折,这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她立志要让每个孩子在入学以前做好阅读的准备。

    同年,温蒂转任英国图书信托基金(Booktrust)童书部门负责人,正式发起“阅读起跑线”计划,第一批受益对象是英国工业大城伯明翰300位1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当时,伯明翰的保健人员在为7~9个月大的婴儿做例行健康检查时,便会送这些婴儿家长一个礼品袋,里面有两本免费图画书、阅读指南及图书馆的邀请函。这一活动立刻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在接下来的5年有60多个地方的试验计划纷纷跟进,一度囊括了八成以上的新生儿,成为遍布全国的婴幼儿阅读推广运动。

    伯明翰大学曾就300名获赠书籍的婴儿进行追踪回访,结果发现,获赠图书的家庭全家人对图书的兴趣、亲子共读、去图书馆的次数都增加不少;这批从小接触图书的幼儿上小学后,基础能力的测验成绩也优于同龄人,不但英文水平高,数学能力也较为出色。

    2004年7月,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宣布,英国政府将增加预算,赞助并扩大“阅读起跑线”运动,在3年内制定了2700万英镑的预算,发放了450万份免费图书礼品袋,送出900万本免费图画书,将全英境内4岁以下的幼儿都纳为受益对象。布朗强调:“‘阅读起跑线’是一种投资,不仅是投资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与此同时,“阅读起跑线”运动的理念在世界各地蔓延,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美国、智利、意大利、墨西哥、波兰、南非和印度等国陆续加入了推广行列。

    近年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全民阅读”,提升国民阅读素养已成国之大计。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综合业务司司长王然介绍,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荆楚、书香岭南、三湘读书月、苏州阅读节等各具特色的全民阅读活动在中国各地展开。

    以北京为例,首都图书馆的“换书大集”活动就是“北京阅读季”的重要一环。据倪晓建介绍,读者可以在指定时间,拿着自己的书到北京13家图书馆,与爱书之人互通有无;参加换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少年儿童。

    或许,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还没发现阅读乐趣的孩子,和没有意识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重要性的家长。

 

我们离“全民阅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