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感受京都的精致与规矩

作者 潜硕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23日   09 版)

    京都景色

    部分中日学生代表参观京都市政府

    京都景色

    部分中日学生代表在京都平安神宫留念(右一为本文作者)

    编者按:

    北京大学-京都大学跨文化交流项目(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king University and Kyoto University, 简称PUKU)是由北京大学与京都大学学生自发创立的学生交流项目,由北京大学-京都大学PUKU项目筹备委员会负责组织。PUKU始于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每年都以传统、环境、社会三个议题为切入点,通过中日代表共同协作,就与两座城市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和实践。会期一般在8月至9月,由10天的京都会期和10天的北京会期组成。交流期间,中日学生将通过参访、观光、讨论、田野调查等形式深度感受对方国家的人文风物,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也是PUKU项目的中方主席。

    纤尘不染的精致京都

    今年夏天,我作为PUKU项目的中方主席,带领学生交流团去了日本。此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日本是非常熟悉的。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我们从小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玩的也大都是由动漫衍生而来的产品。长大后,我开始关注国际时事,日本一直是我重点留心的对象之一。在去日本之前我就知道,那里有干净整洁的街道,繁华的都市,杰出的尖端科技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亦让我们在文化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我在行前翻出了当年《中日文化交流》课程的笔记进行温习。

    可真正到了日本之后,这里的一切仍然让我深受震动。概括而言,这种深刻的印象集中体现在“精致”和“规矩”两个词上。

    这次日本之行,我们北大学生在京都呆了10天。京都这座城市,本身就是“精致”二字的极佳代言。在过去1000多年的时间里,京都曾经是日本的首都,这座城市的底蕴长期在凤阙青瓦中蓄积、弥散,其“三条九陌,万户千门”的城市规划亦颇有长安遗风。

    京都的精致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街道上甚至没有垃圾箱,也看不到半点垃圾,完全可以用“纤尘不染”来形容。日本比较潮湿,很难见到尘土飞扬的场景;我们中日学生在京都大学图书馆研究议题时,图书馆的对面就是一个建筑工地,施工却进行得安安静静,让你觉得简直与停工无异。

    我们去京都二条城参观的时候,不时看见有古迹维护人员拿着抹布擦拭建筑的扶栏和角落。窗纸上偶有破的洞,维护人员会用纸裁的小花补上。在京都南禅寺,几个学生累了,索性坐在地上,就着山风听树动蝉鸣。

    “熵增效应”:“规矩”背后的努力

    京都的精致,也体现在京都人的作风里。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京都大学的学生团队,他们的英语并不特别流利,但是能看出来,每次和你沟通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用心。套用现在互联网行业的行话来说,他们非常注重“用户体验”。除了一些必要的私人物品外,我们中方学生几乎不需要带其他东西,所有能够帮助我们准备的,京都大学的学生们都已经准备好了;甚至,为了保障中方学生的睡眠时间,日方学生每天都会提前起床给我们做早饭,帮我们安排好行程的方方面面。

    自然科学有一个理论叫做“熵增效应”,大概是说,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正常的体系往往会趋向于变得混乱。我那些天在日本见到的,是一个极度精致、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可想而知,这个社会体系背后,人们为维护“规矩”正常运转付出了多少努力。

    京都市政建设非常完善,但城市里绝大部分道路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的,居民如果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只能在人行道上骑行。人行道很窄,因此显得更加拥挤。即便这样,京都的行人和骑行者之间也能和谐相处。有时候到了便利店或者餐厅门口需要停车,大家也能主动把车码放整齐。

    关于京都的交通,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尽管京都空间比较紧张,车辆也不少,但整体来看,街道十分安静,如果不是必要,很少有人鸣笛,也没有太多人使用自行车铃。

    日本人习惯“读空气”

    日本素有一种“读空气”的习惯,表情达意讲究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在其中”是他们的传统。学会理解气氛背后蕴含的意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种高度人文化的社交习惯,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潜在规矩,一个不懂“读空气”的人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失礼的。

    和日本同学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很好地捕捉到你的情绪。我们大都是第一次去日本,不太了解日本这类习惯,平时说话比较随意,偶尔也会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日本的学生往往十分紧张,他们会细心地去留意这些,并在过后委婉、小心地探求我们的看法,生怕让我们感觉受到了怠慢,这样一来,反倒让我们十分紧张。但是到了后来大家彼此熟悉之后,我们开始给他们介绍中国人沟通和情绪表达的方式,他们开始觉得轻松。

    后来日本朋友们来北京,我带他们住进五道口一家青年公寓。五道口的车水马龙、热闹喧嚣一如既往,这让习惯了静谧的京都学生感到新鲜。我带他们去一家餐厅吃晚饭,当时餐厅正在做促销活动,服务员特别热情。在我看来,这种热情可能超出了日本人情感表达的范围。他们对这些现象先是非常吃惊,随后十分好奇——“这么热情,是怎么做到的?”

    在北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也许是跟我们相处久了,日本朋友不像刚到北京那样拘谨。我跟一个日本朋友聊天,他告诉我:“在中国反而有一种轻松感和舒适感,因为日本国内的环境对人的束缚太多,有点压抑,而到中国之后,我就不用再那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了。”

    我笑着回应:“我和你的感觉恰好相反,我觉得,自己的国家需要更多的秩序。”

    随后我们都笑了,毕竟两个大学生的看法多多少少会有些主观和肤浅。在这样一种差异化的文化交流中,学会站在更加宽广的高度去看待文化异同,与异国他乡的友人共享生活与生命的体验,去挖掘文化交往中的共情之处,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

 

感受京都的精致与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