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柏林墙下,那些世上最危险的隧道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23日   08 版)

    新书《隧道》封面

    1963年6月,肯尼迪在西柏林发表演讲。

    在同一条大街地下,横跨柏林墙的隧道多达11条。

    1962年,在新修筑的柏林墙地下,上演了冷战期间最著名的逃脱事件。秘密开掘隧道的德国人要避开苏东阵营的耳目,也要面对被盟友美国刻意忽视的境遇。

    上世纪60年代初,苏东阵营在一夜间筑起柏林墙,导致不少东柏林居民冒险出逃。时局的骤然变化,给莫斯科和华盛顿同时带来难题。美国出版界新近披露的档案显示,肯尼迪政府担心对苏过分施压酿成更大事端,千方百计阻止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深入报道。由此,德国人不得不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超级大国勾心斗角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一夜筑起的“反法西斯防卫墙”

    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地区的路灯突然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边界线,准备充分的数万名士兵仅用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43公里的边界上构筑了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屏障。

    从1961年开工到1964年完工,柏林墙全长150多公里,由最初的水泥板改成混凝土浇筑,平均高4.2米,厚0.5米。它切断了东西柏林间的192条街道,外围还有一道3.5米高的电网,成千上万军警日夜把守,准备拘捕任何试图从东侧翻越隔离墙的“叛逃者”。

    此后28年间,德国首都被一分为二,无数家庭被高墙阻隔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很多人的命运围绕这堵墙跌宕起伏。苏东阵营修建这堵墙,主要是为了防止东德人口外流,切断两个德国间的人员自由往来,它的正式名字“反法西斯防卫墙”反而少有人知晓。

    《纽约时报》提到,从1945年东西德分治开始,每年都有数千至上万东德人移居西德,这种趋势在1961年柏林墙修建前后达到高潮。为了穿越禁区,东德人使用了徒手翻墙、开车撞墙、挖隧道、跳楼、游泳甚至行李箱“夹带”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借柏林墙修筑55周年之机,68岁的美国作家格雷·米切尔(Greg Mitchell)推出新书《隧道:柏林墙下的逃亡与肯尼迪白宫企图扼杀的影片》。米切尔写过很多关于美国政治和媒体的书,前些年,女儿搬到柏林后,米切尔在赴德探亲之余偶然发现了一些关于柏林墙的机密档案;回美国后,他翻阅了大量关于东德国家安全部门“斯塔西”和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资料,辅以对隧道挖掘者的采访,将那段历史的很多隐秘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

    谍战名著《间谍大道》的作者、英国作家亚历克斯·凯尔肖(Alex Kershaw)表示,该书堪称最了不起的冷战题材系列作品之一,米切尔熟练运用大量史料和悬念设计,令整本书读起来如同一部优秀的间谍小说,只不过,字里行间讲述的全是事实。

    一条街下方藏着11条隧道

    “由于洞口特别小,他们跳下去之前必须把手举起来,到了狭窄低矮的隧道里,逃亡者只能匍匐前行。隧道穿过柏林墙正下方,它的另一头就是西柏林,如果能顺利爬出,他就获得了自由。”在柏林伯尔瑙厄大街柏林墙纪念馆工作的社会学家玛丽亚(Maria)告诉德国之声网站,冷战时期,柏林墙下的隧道很多,但成功挖通的比较少见,且主要集中在伯尔瑙厄大街。这条街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它的中间部分就是柏林墙,从1962年到1971年,长约1公里的街道上先后出现了11个隧道工程,但只有3条真正完工并被逃亡者成功利用。

    “最出名的是29号隧道和57号隧道,29和57分别代表成功通过该隧道的人数。今天,隧道的地下结构还部分存在,但隧道口看不到了。”玛丽亚表示,当时,挖隧道的大部分是刚逃到西柏林的人,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把依然在东柏林的亲人或朋友接过来。

    29号隧道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米切尔新著《隧道》中的主角之一哈斯奥·赫歇里(Hasso Herschel),他曾是民主德国的游泳冠军。柏林墙刚建起来不久,乔装改扮的赫歇里持假护照逃到了西柏林;然而,片刻的喜悦过后,他因为无法见到亲友而郁郁寡欢。

    “东柏林有很多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但离开就意味着要抛下父母和姐姐,我非常舍不得。万般无奈之下,我孤身一人逃走,期间历经凶险,好在最后成功了。”米切尔在书中援引了赫歇里的感言,“到了西柏林后,我非常牵挂亲人和朋友,尤其是我的姐姐,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深厚,一想到她还在东柏林煎熬,我就寝食难安。”

    赫歇里决定在伯尔瑙厄大街下面挖一条通向东柏林的隧道。从1962年2月起,工程花费了8个月时间,最终开掘出一条长150米的隧道。赫歇里是这一行动的策划人,后来有10多名帮手加入。隧道虽然不长,但开掘时历经的种种危险非外人所能想象。

    “在离地面只有几米的地方挖掘,随时可能发生塌方,最开始我们就碰上了一次,差点被活埋在里面,后来每推进15米到20米,我们就用木桩支撑。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紧张的环节是挖到东柏林那边后,在完全不知地面情形的情况下开掘洞口,万一被军警发现,不但前功尽弃,而且我们都会面临生命危险。”《华盛顿邮报》提到,在这方面,外界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在组织、测量和计算等方面的实力,这是行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赫歇里全程指挥团队按照图纸推进,同时借用指南针确定方向。为确保不发生偏差,他们数次委托持有特殊通行证的外国人到东柏林“踩点”,最终确定把出口开在一间面包店的地窖里。1962年9月14日这天,总共有29位东柏林居民通过这条隧道抵达西柏林,其中包括赫歇里的姐姐和姐夫,这次逃亡也被称为冷战期间最成功的逃脱事件之一。

    美国新闻机构遭遇“封口令”

    《赫芬顿邮报》提到,柏林墙存在期间,东柏林居民尝试了千奇百怪的逃脱方法。有人花费数年在自家后院搭建实验室,自学材料学、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知识,建造热气球连夜飞走。由于柏林墙是从街道中间隔开的,某些大楼成了墙体的一部分,这让一些人有了最简单的逃亡方式——跳楼;某些时候,只要有人站在楼顶上,楼下就会有人拿着床单前来接应。还有人试图潜水逃脱,但被水下栅栏或铁丝网缠住而身亡。

    就在赫歇里等人的秘密隧道工程进行到第四个月的时候,嗅觉敏锐的两家美国媒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知晓了他们的计划。两家机构提出给他们一笔经费,作为交换,允许媒体记者跟踪拍摄挖掘的全过程。营救行动结束后,他们将把视频做成纪录片播放,让全世界知道这条藏在柏林墙地下的逃亡之路。

    不料,两家公司的记者提出设想后不久,就接到时任美国国务卿腊斯克(Dean Rusk)的警告,后者告诫他们立刻放弃拍摄计划。按照《隧道》一书的说法,“白宫认为如果将事实公之于众,会让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苏联方面很可能将其视作美国政府的挑衅,在美古关系异常焦灼的情形下,白宫不希望再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

    彼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关系急遽恶化,苏联陈兵两德边境,大洋另一侧的古巴状况同样不容乐观。1961年4月,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下,一批古巴流亡者携带武器,从该国西南岸猪湾登陆,旋即被古巴政府歼灭。这次失败的行动不但让刚刚上任90天的肯尼迪政府信誉大失,还让古巴当局因为担心美国再次进攻,迅速向苏联靠拢。

    《赫芬顿邮报》提到,接到“封口令”后,CBS的新闻事业部经理布莱尔·克拉克(Blair Clark)直接联系前线记者、新闻界传奇人物丹尼尔·肖尔(Daniel Schorr),要求其撤销报道计划。白宫的干预在CBS这里起了作用,在跟NBC“沟通”时,却吃了闭门羹。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东西方阵营一度走到了“热战”边缘。次年6月,肯尼迪访问德国,在西柏林发表《我是柏林人》的著名演讲,猛烈抨击柏林墙的修建,称其“拆散家庭,造成妻离子散和骨肉分离,把希冀统一的一个民族分成两半”。

    但与此同时,NBC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因美国政府施压而一再推迟播放,直到赫歇里的营救行动结束一个半月后,它才跟世人见面,并赢得了1963年度艾美奖等三项大奖。美国《史密森尼杂志》分析认为:“肯尼迪当时的立场是明确的,但他生怕激化美苏矛盾……在当时美苏关系无比焦灼的背景下,哪怕一丝一毫的差池都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1989年11月,在美国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Leonard Bernstein)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柏林墙终于化作历史遗迹。随着德国统一,赫歇里的姐姐一家迁回东柏林。如今,年事已高的姐弟俩依然对当年的大胆冒险津津乐道。

 

柏林墙下,那些世上最危险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