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上门诊疗复兴

美国人对“手机叫医”褒贬不一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23日   07 版)

    在为7岁的莱拉·邓瑟斯看完病后,儿科医生山姆·金与其击掌。

    托马斯·康沃尔医生在一名患者家中出诊。他已在芝加哥地区累计进行了3.2万个小时的上门诊疗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美国历史悠久但式微的上门诊疗服务开始呈现复兴趋势。在此类手机应用上发出申请后,一个小时之内就会有医生上门,如同用优步(Uber)叫车一样方便。

    5000位医生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3月中旬的一个早上,美国儿科医生山姆·金(Sam Kim)的手机里跳出一条提醒:“7岁,咳嗽,您方便去看看这个病人吗?”他点了“是”,然后拎着黑色提包,穿上白大褂,驱车赶到洛杉矶东北部约20公里的拉卡纳达出诊。

    金是医生上门服务应用“治愈”的注册医生。加利福尼亚州多个县的居民可以通过这款智能手机应用,向总部位于洛杉矶的创业公司“治愈”订购上门诊疗服务,如同用优步叫车一样方便。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下载“治愈”应用后,用户需要填写一些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需要医生的原因等。上门诊疗服务申请发出后,医生会在20分钟至60分钟内赶到。

    一个世纪前,美国大多数诊疗服务是在病人家中完成的。《洛杉矶时报》记者苏姆亚·卡拉曼格拉(Soumya Karlamangla)写道,随着城市越来越大,以及诊疗时需要用到的设备越来越多,“对医生来说,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最好不要超过10步”。

    诊所和医院治疗手段的进步,在过去数十年间掩盖了上门诊疗的光芒,如今全美超过5万名执业医师只在医院上班,只有大约5000位医生为联邦医疗保险覆盖的患者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医疗活动人士日益呼吁使用科技手段,推动历史悠久的上门诊疗服务再次普及,从而使看病变得更方便。

    托马斯·康沃尔(Thomas Cornwell)医生已在芝加哥地区累计进行了3.2万小时的上门诊疗服务。除了拥有医生身份,他还是致力于推动美国上门诊疗服务复兴的非营利组织“家庭中心医疗协会”(HCCI)的CEO,该协会推出了提高医生上门服务技能的培训项目。他还呼吁联邦医疗保险给予上门诊疗服务全额报销。

    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5%的重症患者的医疗开销占全民总医疗开销的50%,他们的平均开销中位数为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7万元)。康沃尔医生和一些同行认为,这样的重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可以在家得到更好的照顾,并且总体开销会更少。

    “有一位发高烧的92岁患者,”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带了一台便携式X光机,上门诊断出她患了肺炎。她不必去医院就得到了诊治,并在家中安享了最后4年的时光。”

    根据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为联邦医疗保险覆盖的患者提供的上门诊疗服务,已从1995年的150万例提高到2014年的260万例。这种变化或许令致力于此的康沃尔医生感到欣慰。

    患者待在家里更利于恢复?

    据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报道,在美国,有很多与“治愈”类似的公司,比如纽约的“传呼机”、达拉斯的“Mend”、北卡罗来纳州的“Doctors Making Housecalls”、费城的“Curbside Care”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看病。

    赶到拉卡纳达后,金用听诊器听了听7岁患者莱拉·邓瑟斯(Lila Dancsecs)的胸部,仔细检查了她的耳朵和喉咙,然后开了药,并叮嘱她多休息,多喝水。

    莱拉的母亲索拉娅(Soraya)说,那天早上她先打电话给女儿的主治医生,却失望地发现当天已经没有号了,于是在“治愈”上下订单,“整个过程太方便了”。

    上线一年后,“治愈”的服务范围已覆盖加州的洛杉矶、圣迭戈和硅谷等多个城市,为超过一万名患者提供了上门诊疗服务。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蕾妮·杜瓦(Renee Dua)透露,如果不使用“治愈”,这款应用超过六成的初次使用者将不得不去看急诊。

    琳达·德切瑞(Linda DeCherrie)医生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管理的两个上门诊疗项目,已为超过1500位患者提供了治疗。她认为,病患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如果你是身体虚弱的老年患者,去医院看病就是一种折磨,”德切瑞对《纽约时报》说,“如果不用去医院,患者会很高兴。你会看到,待在家里他的病情会更快转好。”

    上门诊疗服务也有助于医生对患者有更直观的了解。“治愈”的签约医生嘉娜妮·克里希纳斯瓦米(Janani Krishnaswami)说:“健康始于家庭。到患者家中出诊,我能看到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吃什么,住得怎么样,有什么压力,还可以根据需要把控看病时间,这在诊室里是很难实现的。”

    医生上门诊疗不可能携带全套医疗设备,提供的服务也有限,但他们的工具箱内有不少最新的小型高科技健康设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支气管炎,完成疫苗注射、伤口缝合等工作。

    “我们能上门为患者拍X光片、做心电图检查、更新医疗档案等。”康沃尔医生说。

    据统计,美国平均急诊费用为1200美元(约合人民币8293元),高的几万美元也很正常。相比去医院就诊,利用手机应用请医生上门的费用便宜不少。比如使用“治愈”叫医生,没有医疗保险的病人每次诊费统一为99美元(约合人民币683元),若有医疗保险,每次只需支付挂号费即可;纽约人用“寻呼机”叫医,医生初次上门收费50美元(约合人民币345元),之后每次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81元);Mend的每次收费在50~199美元(约合人民币345~1374元)。

    “真的省了好多!”索拉娅说,她请医生上门为女儿看病只花了20美元(约合人民币138元)。

    新模式频频遭“吐槽”

    有人对上门诊疗服务的回归提出置疑,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卫生政策教授阿迪夫·梅赫罗特拉(Ateev Mehrotra)。他认为,“让患者来找医生,比让医生找患者的成本效益更高,这也是社会放弃上门诊疗服务的原因”。

    许多为叫医应用工作的医生,对这种模式存在看法。金在接受《洛杉矶时报》的采访时坦言,在洛杉矶,从一个病人家到另一个病人家可能要在路上花两个小时。

    “这是非常低效的过程,医生的通勤时间可不便宜。”梅赫罗特拉说。

    包括加州卫生保健基金会的梅丽莎·巴克利(Melissa Buckley)在内的批评者认为,这类服务无法让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受益。“在讨论如何帮助最缺乏医疗服务的人群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治愈’或‘寻呼机’。”

    奥巴马总统于2010年3月23日签署的《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让更多美国人享受到了医保,但也加剧了医生的短缺。美国医学院协会预计,到2025年,全美范围内将有多达9万名医生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将大把时间用于通勤的上门医生不免遭人诟病。

    杰伊·帕金森(Jay Parkinson)是一位创业医生。做了几年的上门诊疗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发表在美国新闻网站“QUARTZ”上。帕金森称,他每天不停地东奔西跑,却只能接诊8位病人;而在办公室里,一天能接诊30位病人。精疲力尽时,帕金森却“听到其他医生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拿着两倍于我的薪水”,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日复一日的折磨”,最终决定不再走这条路。

    “用优步的模式搞上门诊疗注定要失败!”帕金森在文章中直言,“医生上门服务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这大大降低了初级保健的效率。今天的病人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

    但在“寻呼机”的联合创始人加斯帕尔·德勒奇(Gaspard de Dreuzy)看来,帕金森指出的问题可通过视频诊疗解决。他表示,“寻呼机”的用户可通过文字信息向护士描述自己的症状,由护士决定患者是需要医生上门诊疗还是视频诊疗——视频诊疗每次只需25美元(约合人民币172.6元),“这同时节约了患者和医生的时间”。

    康沃尔医生认为,虽然有不足,但上门诊疗比住院治疗省钱。联邦医疗保险应该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的一部分分配给提供上门服务的医生。

    “这将在全国范围产生深远的影响,”康沃尔医生说,“可以节约几十亿美元的医疗资金。对罹患重病的患者来说,医院是最糟糕的地方。”

 

美国人对“手机叫医”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