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装备是极限运动者的法宝
在极光下冲浪
作者[美]杰瑞·隆曼诺克特 编译 韦盖利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09日
22
版)
托尔·弗兰森(左)和汉斯·埃吉尔·克莱恩最先尝试在乌恩斯塔德湾冲浪。
挪威北部的罗弗敦群岛风景壮丽、气候酷寒。拜运动装备进步所赐,这里逐渐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新大陆;在极光下冲浪的人们,尽情展示着自身的勇气、力量和技巧。
-------------------------------------------------------------
罗弗敦群岛如同一根细长的手指,从挪威西海岸突出,一直伸展到北极圈以北百余公里处。乌恩斯塔德(Unstad)村是群岛上为数不多的居民点,常住人口只有15人。
暂住在此的各路来客中,包括澳大利亚冲浪爱好者提姆·马特利(Tim Matley)。这也是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头一次来到北极圈以内,对他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
此前,马特利每年一半时间在澳大利亚冲浪,另外半年则在印尼海滩度过。因为太平洋的海水更温暖,他很少准备冲浪帽、手套和鞋子,更不用说特制的防寒潜水服了。
而此刻,他背后的波浪逐渐上升,直到成为一座大山似的“露天舞台”。他的前方出现了一个新月形的水湾,它敞开怀抱,看起来仿佛是在欢迎极限运动发烧友们的到来。
“在这种条件下冲浪,给人不真实的感觉,”马特利说。“风景很美,天气很冷。”
“极地秘境”开门迎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潜水服保温能力的提升,让大批与世隔绝的极地秘境逐步向民间冲浪者开放——阿拉斯加、南极、加拿大、格陵兰、冰岛、挪威……名单不断延长。同时,谷歌的卫星地图也让更多人发现了乘飞机、小船、直升机和雪地车到达那里的方法。
每年冬天,当群山被白雪覆盖、白昼像黄昏一样的时候,乌恩斯塔德的水温接近冰点。气象资料显示,冲浪区的水温平均为7度,夏天可能达到12度左右。而在今年10月7日到8日举行的“罗弗敦大师赛”期间,水温是10度,从水里出来似乎比留在水里更难受。
28名男性选手和8名女性选手大多数是半职业的,他们来自挪威、瑞典、巴西、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和法国。参赛者或是租住当地人的小屋,或是开着带有露营装备的房车,或是在极光下扎起帐篷,所有人都沉醉于自然风光的宁静和壮丽当中。
秋日,当山谷被桦树的金黄和房屋的红墙照亮时,海边的羊往往比人还多。海浪像火车一样隆隆作响,在白色的沙滩上拍出无数泡沫,从远处看,活像一群群海豹。
68岁的托尔斯泰因·克罗格(Torstein Krogh)是当地人的领袖。他说,每年来冲浪的外国人在2000名至5000名之间浮动。地方政府正考虑征收旅游税用于升级硬件设施。但也有人表示反感,冲浪比赛期间出现在海边的一些写着“严禁擅闯”的标牌就是明证。
克罗格说:“老人不想改变,他们犹如恐龙,但过日子的法则已经不同于往昔了。”
先行者曾被视作异类
首批在乌恩斯塔德冲浪的人中有两个挪威人——托尔·弗兰森(Thor Frantzen)和汉斯·埃吉尔·克莱恩(Hans Egil Krane),他们少年时代经常来此游玩。克莱恩曾乘坐货船去澳大利亚,一场码头工人罢工让他在悉尼滞留了两个月,期间,他养成了冲浪这一爱好。
回到乌恩斯塔德,克莱恩兴奋地告诉弗兰森:“为什么我们不在这里尝试一下呢?”
当时,他们在挪威全境都买不到冲浪板,两个人索性自己制作,先用硬质泡沫包在报纸里充当内核,外面用聚酯树脂和玻璃钢加固。
他们最早的两块冲浪板保存至今。一个看起来更像小艇,厚厚的,以至于被人戏称为“香蕉板”,弗兰森的孙子现在仍然带着它出海。另外一块更专业,是让人熟悉的复古设计:白底,缀有蓝色和黑色条纹。据说,它是从一张名为《冲浪旅行》的音乐专辑中获得灵感的。
穿好紧身潜水服,弗兰森和朋友开始试着冲浪。每隔10~15分钟,他们就不得不逃上岸来——太冷了。后来,他们甚至在紧身潜水服底下穿了毛衣,潜水服本身也换了无数套。
“当时,人们像看外星人一样打量我们。”现年67岁的弗兰森笑着说。
新型潜水服立大功
“罗弗敦大师赛”的参赛者们的专业装备,是乌恩斯塔德的冲浪先驱们根本想不到的。“薄质钛涂料潜水服”据称可以捕捉和反射人体的热量;这套衣服的内衬还能把身体热量转化成能量,用于保暖和促进血液循环;高科技的缝合线运用的是暗缝技术,接合处还有防水胶,能有效防止冰冷的海水渗入。这样一件潜水服至少要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54元),不仅暖和、轻便、灵活,还可以通过内置电池供暖。
大多数参赛者穿的是“6/5/4”或“5/4/3”规格,这些数字指的是以毫米计的氯丁橡胶的厚度。此类潜水服在躯干处较厚,四肢处较薄,确保冲浪者的四肢能更灵活地运动。
这种设计的防寒效果无疑比早期的潜水服强得多。后者通常很笨重,防水衣和防水裤需要在腕部、腰部和脚踝处束紧,手套、泳帽上面必须涂抹厚厚的凡士林。
显然,没有人想回到从前。那时,冲浪回来的人无不全身僵硬,连拿钥匙开个门都费劲。
融勇敢、力量和技巧于一身
今年的第二个比赛日,浪比前一天小了些,更适合人们玩花样。建筑师古罗·安斯塔德(Guro Aanestad)夺得了女子组冠军。她可能是唯一一名在竞赛期间使用加热装置的女选手。
2007年,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推出了用电池供暖的潜水服,并在乌恩斯塔德试用。这种潜水服被描述成“可以在水中使用的电热毯”,用来给躯干核心部分保温,让血液持续流向四肢。但一些冲浪者担心它成本太高、电池寿命不长,宣称不想让科技改变比赛太多。
“穿电池供暖的潜水服有点像作弊,冲浪者理应不怕冷。”安斯塔德有些惭愧地说。“但我毕竟感到背部没那么难受了。何况,我把潜水服脱掉前,双脚已经没有知觉了。”
她的秘密武器本来是为男士打造的。在挪威,冲浪的女性少之又少,商家甚至不愿卖包括带兜帽的潜水服在内的女性保暖装备,原因是害怕赔钱。
男人们的决赛本来应该在3名曾经夺得冠军的选手之间展开。其中有个巴西人,来乌恩斯塔德7年来4次登上领奖台,自称小时候就开始踩着木桶学习冲浪。
可到了决赛阶段,没有谁比提姆·马特利做得更棒,这位赛前不被看好的澳大利亚人简直是将勇敢、力量和技巧融于一身的模范,他忽而急转身、忽而在浪尖上像失重般飞驰、不时来个360度旋转,充分证明了他在技术和风格上的超凡脱俗。
奥尔森在公共广播频道里情不自禁地高喊:“他知道怎样撕开波浪!”
然而,当人们打开香槟庆祝时,马特利却开始瑟瑟发抖。他的女友解释称:“他从来没有被冻得这么狠。”
比赛结束翌日,马特利便动身返回澳大利亚——在极光下冲浪的经历实在太过刺激,心满意足的他决定休息一年再回来。临行前,他开玩笑说,“我打算把潜水服烧掉”。
▋美国《纽约时报》
挪威北部的罗弗敦群岛风景壮丽、气候酷寒。拜运动装备进步所赐,这里逐渐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的新大陆;在极光下冲浪的人们,尽情展示着自身的勇气、力量和技巧。
-------------------------------------------------------------
罗弗敦群岛如同一根细长的手指,从挪威西海岸突出,一直伸展到北极圈以北百余公里处。乌恩斯塔德(Unstad)村是群岛上为数不多的居民点,常住人口只有15人。
暂住在此的各路来客中,包括澳大利亚冲浪爱好者提姆·马特利(Tim Matley)。这也是这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头一次来到北极圈以内,对他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
此前,马特利每年一半时间在澳大利亚冲浪,另外半年则在印尼海滩度过。因为太平洋的海水更温暖,他很少准备冲浪帽、手套和鞋子,更不用说特制的防寒潜水服了。
而此刻,他背后的波浪逐渐上升,直到成为一座大山似的“露天舞台”。他的前方出现了一个新月形的水湾,它敞开怀抱,看起来仿佛是在欢迎极限运动发烧友们的到来。
“在这种条件下冲浪,给人不真实的感觉,”马特利说。“风景很美,天气很冷。”
“极地秘境”开门迎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潜水服保温能力的提升,让大批与世隔绝的极地秘境逐步向民间冲浪者开放——阿拉斯加、南极、加拿大、格陵兰、冰岛、挪威……名单不断延长。同时,谷歌的卫星地图也让更多人发现了乘飞机、小船、直升机和雪地车到达那里的方法。
每年冬天,当群山被白雪覆盖、白昼像黄昏一样的时候,乌恩斯塔德的水温接近冰点。气象资料显示,冲浪区的水温平均为7度,夏天可能达到12度左右。而在今年10月7日到8日举行的“罗弗敦大师赛”期间,水温是10度,从水里出来似乎比留在水里更难受。
28名男性选手和8名女性选手大多数是半职业的,他们来自挪威、瑞典、巴西、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和法国。参赛者或是租住当地人的小屋,或是开着带有露营装备的房车,或是在极光下扎起帐篷,所有人都沉醉于自然风光的宁静和壮丽当中。
秋日,当山谷被桦树的金黄和房屋的红墙照亮时,海边的羊往往比人还多。海浪像火车一样隆隆作响,在白色的沙滩上拍出无数泡沫,从远处看,活像一群群海豹。
68岁的托尔斯泰因·克罗格(Torstein Krogh)是当地人的领袖。他说,每年来冲浪的外国人在2000名至5000名之间浮动。地方政府正考虑征收旅游税用于升级硬件设施。但也有人表示反感,冲浪比赛期间出现在海边的一些写着“严禁擅闯”的标牌就是明证。
克罗格说:“老人不想改变,他们犹如恐龙,但过日子的法则已经不同于往昔了。”
先行者曾被视作异类
首批在乌恩斯塔德冲浪的人中有两个挪威人——托尔·弗兰森(Thor Frantzen)和汉斯·埃吉尔·克莱恩(Hans Egil Krane),他们少年时代经常来此游玩。克莱恩曾乘坐货船去澳大利亚,一场码头工人罢工让他在悉尼滞留了两个月,期间,他养成了冲浪这一爱好。
回到乌恩斯塔德,克莱恩兴奋地告诉弗兰森:“为什么我们不在这里尝试一下呢?”
当时,他们在挪威全境都买不到冲浪板,两个人索性自己制作,先用硬质泡沫包在报纸里充当内核,外面用聚酯树脂和玻璃钢加固。
他们最早的两块冲浪板保存至今。一个看起来更像小艇,厚厚的,以至于被人戏称为“香蕉板”,弗兰森的孙子现在仍然带着它出海。另外一块更专业,是让人熟悉的复古设计:白底,缀有蓝色和黑色条纹。据说,它是从一张名为《冲浪旅行》的音乐专辑中获得灵感的。
穿好紧身潜水服,弗兰森和朋友开始试着冲浪。每隔10~15分钟,他们就不得不逃上岸来——太冷了。后来,他们甚至在紧身潜水服底下穿了毛衣,潜水服本身也换了无数套。
“当时,人们像看外星人一样打量我们。”现年67岁的弗兰森笑着说。
新型潜水服立大功
“罗弗敦大师赛”的参赛者们的专业装备,是乌恩斯塔德的冲浪先驱们根本想不到的。“薄质钛涂料潜水服”据称可以捕捉和反射人体的热量;这套衣服的内衬还能把身体热量转化成能量,用于保暖和促进血液循环;高科技的缝合线运用的是暗缝技术,接合处还有防水胶,能有效防止冰冷的海水渗入。这样一件潜水服至少要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54元),不仅暖和、轻便、灵活,还可以通过内置电池供暖。
大多数参赛者穿的是“6/5/4”或“5/4/3”规格,这些数字指的是以毫米计的氯丁橡胶的厚度。此类潜水服在躯干处较厚,四肢处较薄,确保冲浪者的四肢能更灵活地运动。
这种设计的防寒效果无疑比早期的潜水服强得多。后者通常很笨重,防水衣和防水裤需要在腕部、腰部和脚踝处束紧,手套、泳帽上面必须涂抹厚厚的凡士林。
显然,没有人想回到从前。那时,冲浪回来的人无不全身僵硬,连拿钥匙开个门都费劲。
融勇敢、力量和技巧于一身
今年的第二个比赛日,浪比前一天小了些,更适合人们玩花样。建筑师古罗·安斯塔德(Guro Aanestad)夺得了女子组冠军。她可能是唯一一名在竞赛期间使用加热装置的女选手。
2007年,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推出了用电池供暖的潜水服,并在乌恩斯塔德试用。这种潜水服被描述成“可以在水中使用的电热毯”,用来给躯干核心部分保温,让血液持续流向四肢。但一些冲浪者担心它成本太高、电池寿命不长,宣称不想让科技改变比赛太多。
“穿电池供暖的潜水服有点像作弊,冲浪者理应不怕冷。”安斯塔德有些惭愧地说。“但我毕竟感到背部没那么难受了。何况,我把潜水服脱掉前,双脚已经没有知觉了。”
她的秘密武器本来是为男士打造的。在挪威,冲浪的女性少之又少,商家甚至不愿卖包括带兜帽的潜水服在内的女性保暖装备,原因是害怕赔钱。
男人们的决赛本来应该在3名曾经夺得冠军的选手之间展开。其中有个巴西人,来乌恩斯塔德7年来4次登上领奖台,自称小时候就开始踩着木桶学习冲浪。
可到了决赛阶段,没有谁比提姆·马特利做得更棒,这位赛前不被看好的澳大利亚人简直是将勇敢、力量和技巧融于一身的模范,他忽而急转身、忽而在浪尖上像失重般飞驰、不时来个360度旋转,充分证明了他在技术和风格上的超凡脱俗。
奥尔森在公共广播频道里情不自禁地高喊:“他知道怎样撕开波浪!”
然而,当人们打开香槟庆祝时,马特利却开始瑟瑟发抖。他的女友解释称:“他从来没有被冻得这么狠。”
比赛结束翌日,马特利便动身返回澳大利亚——在极光下冲浪的经历实在太过刺激,心满意足的他决定休息一年再回来。临行前,他开玩笑说,“我打算把潜水服烧掉”。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