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谍战剧在中国持续走红

本报特约撰稿 王微   青年参考  ( 2016年10月19日   12 版)

    谍战剧《麻雀》海报

    谍战剧《解密》海报

    作为国产剧收视的中流砥柱,谍战剧一直是荧屏热门题材。国庆节前后,这把火越烧越旺,《麻雀》、《胭脂》、《双刺》3部谍战剧轮番登场,紧张刺激的剧情让观众欲罢不能。

    外媒也注意到了这股风潮。有“中国特情文学之父”称号的作家麦家日前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采访时表示,国家的鼓励令谍战剧的市场愈发广大。

    人们为什么爱看谍战剧

    十一黄金周,小谢没在国内景点“看人海”,也没去国外买买买,而是囤了一堆零食在家“葛优躺”。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胭脂》和《麻雀》的更新,“现在的谍战剧真是太好看了,只要从第一集开始看,就根本停不下来”。

    “每集的最后都会留下悬念,胭脂的情报有没有传递出去,李小男到底是‘傻白甜’还是潜伏的特工……”在小谢看来,谍战剧的乐趣不仅在于追逐“谜底”,精彩的过程本身也很吸引眼球。中共地下党、军统、日本人等各方势力的特工轮番登场,进行脑力的对决,剧情引人入胜。

    今年48岁的李红军,名字就透露着浓浓的时代感。说起看过的谍战剧,比如《暗算》《潜伏》《悬崖》《黎明之前》《伪装者》《解密》《追击者》……她自豪地表示,10个指头都不够用。“我一直想做个特工,可是没赶上那样的年代。”说起自己爱看谍战剧的原因,李红军告诉《青年参考》。

    在李红军看来,“谍战剧越拍越好看”。明星云集的阵容、快速闪跳的剪辑、生动流畅的音效,使谍战题材呈现出精美的格调和异样的风情。与此同时,浪漫爱情、激烈枪战、重重悬疑、错综矛盾、智力挑战、酷刑展示等复杂刺激的审美元素,令谍战片愈发符合当代观众的口味。

    谍战剧何以持续走热?有人认为,这反映了观众对英雄的敬仰。谍战电影《风声》的导演高群书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谍战片或反特片代表的,正是这个时代缺失又急需的信念和坚持。

    此外,谍战剧中的勾心斗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意义。看完谍战剧《潜伏》,甚至有人从中总结出了职场生存法则:办公室里只有两种人,主角和龙套;别奢望你私下说的话老板听不到,老板能知道一切;认为自己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还可靠的,是让自己有价值……

    “Time Out China”的书籍编辑夏洛特·米德赫斯特(Charlotte Middlehurst)将谍战题材作品的兴起部分归功于社交媒体。她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线影迷和读者的出现促进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国对腐败的严厉打击,令读者与这类作品的作者产生很大共鸣。

    而在有着“中国特情文学之父”、“谍战小说之王”称号的小说家麦家看来,国家的鼓励也是谍战剧走红的原因之一。

    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采访时,麦家说:“宣传国家形象、英雄的题材在中国应该还是有广大市场的,谍战剧从主题、内容上契合了国家对影视、文学甚至文化产品大方向的需求和要求。”

    麦家的第一部描写中国情报部队的谍战小说《解密》曾受到保密审查。如今,时代在发展。“现在变化太大了。没有人来干涉我写这个题材,甚至有很多相关部门找上门来给我题材,希望我来写。”

    谍战剧受众愈发年轻化

    从2005年开始,中国就已出现谍战影视的狂潮。如今,每年有几百亿的资金涌入谍战电视剧和电影市场,每年新拍的谍战作品数以几十计。

    谍战剧再好看,也难免落入一些套路,比如假扮的夫妻最终都会假戏真做,对白无法解释剧情的时候就会出现旁白;再比如,“掉扣子留下证据”几乎成为剧情标配:《麻雀》里刘二宝、唐山海各掉了一次扣子,《胭脂》里周宇浩掉了一次扣子,《双刺》里也上演了一次掉扣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谍战剧为脱颖而出,开始谋求变化。对主人公的塑造不再走“高大全”路线,而是越来越“接地气”。主人公在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同时,也具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和丰满的性格。反派人物也不再脸谱化、线条单一,其智商也明显在线。

    从《一双绣花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麦家看到,以前的中国革命文学里,谍战片题材的人物全是没有缺点的人。“我的小说,我的文学依然遵从国家主义和革命文学,但我不把人放在革命高度。革命只是环境,国家只是背景,让人回到了本性,回到了人性状态。”麦家说。他的观点代表了现在谍战剧的主流方向。

    编剧和导演忙着改变,善于吐槽的网友还是从最近的谍战片中总结出了一些相同点:一些男性化角色被改为女性,剧中加入了家庭元素,意在让火花来得更猛烈一些;最显著的一点是,“小鲜肉”、“小鲜花”成了谍战剧的主力。

    事实上,从去年爆红的《伪装者》开始,谍战剧的颜值就直线上升。今年,当红偶像们更是纷纷投身谍战事业,谍战剧全面进入“看脸”时代。年轻偶像的加入令一批过去更爱看言情剧、古装片的年轻人成为“谍战粉”。

    李红军表示,国庆假期期间,自己每天和女儿一起“追剧”,两代人因此找到了一些共同语言。

    “她18岁,我48岁,最初她就是冲着李易峰看的剧,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每天一到点儿我们就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如果有人有事错过了今天的剧情,对方就会帮忙补上。”李红军说,因为这部片子,自己和女儿的互动多了起来。

    谍战离我们并不遥远

    谍战题材的兴起并非现在才有的事情,谍战题材电影、小说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但过去大热者多为国外的电影和小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注意到,外国作家更愿意在谍战小说中引入中国元素。

    “中国的神秘色彩十分适合悬疑题材。”BBC前驻中国记者亚当·布鲁克斯(Adam Brookes)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力量,但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核心机制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写间谍,在其中你可以想象出任何可能存在的戏剧冲突。”

    越来越多饱受赞誉的外国作家喜欢在东方世界寻找灵感。查尔斯·麦卡里(Charles McCarry)在2013年写了小说《上海因素》(The Shanghai Factor),故事讲述了为中国情报机关工作的年轻女人梅和美国情报人员之间的故事。

    近年来,中国谍战题材的作品数量已开始赶超西方国家。CNN称,中国作家在悬疑小说中加入了中国特色,使之成为独特的东西。

    然而,中国谍战文化在输出时可能遭遇困难,这一论点在英美的间谍小说中已经得到论证。原因很简单,读者喜欢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熟悉的原型,而国外观众很难接触到这些背景,导致作品中的文化令人困惑,历史背景缺乏铺垫,语言难以理解。

    “当观众看到如此不熟悉的场景时,很难沉浸其中。”布鲁克斯说。但他认为“中国的谍战故事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应该尝试。”

    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大卫·王(David Der-Wei Wang)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西方读者能在中国式的间谍故事中发现,加密和阴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

    谍战剧中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谍战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隐秘进行。谍战影视作品和小说向人们展示着另外一个世界。正如麦家所感慨的:“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秘密。人类是善于保护自己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外媒:谍战剧在中国持续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