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诺丁山狂欢节感受文化碰撞

本报特约撰稿 牛鸿   青年参考  ( 2016年09月28日   11 版)

    诺丁山狂欢节上的表演者 图片来源CFP

    诺丁山狂欢节上的表演者 图片来源CFP

    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每当“感觉身体被掏空”,我总会想起曾亲历过的伦敦“诺丁山狂欢节”。习惯了含蓄中庸的文化,偶尔跟着狂欢宣泄一次,那滋味,还真不赖。

    那是2009年8月底,我作为新华社驻伦敦分社的通讯员,参与了诺丁山狂欢节的报道工作。诺丁山狂欢节起源于1964年,由当时聚居在诺丁山地区的西印度群岛移民发起,如今已发展为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之后,世界第二大狂欢节,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狂欢节开幕当天,我一早就和同事来到狂欢节主要活动——化妆游行的起点处守着。说这里是“小联合国”都不为过,各色面孔、各国语言夹杂在一起,街道上、台阶上甚至矮墙上,都站满了欢庆的人们。大伙畅饮着啤酒或红酒,高声呼喊着,扭动着腰肢、吹着哨子和喇叭,仿佛此刻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忧愁,享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突然间,人群开始涌动,震撼的鼓点声由远及近敲击着心脏。一辆彩车开道,播放着狂欢节的加勒比海风格歌曲。游行的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各种传说故事里的角色,载歌载舞地前进,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打着拍子跳起舞来。

    我和同事架好了摄像机,随时准备抓拍精彩画面。一见到我们的镜头,游行的姑娘小伙们更加神采焕发,摆出美妙的动作,对着摄像机频频飞吻。一对专程从法国赶来的情侣告诉我,他们已经是连续第5年来参加诺丁山狂欢节了。得知我来自中国,情侣中的男生问道:

    “在中国,人们也有狂欢节吗?”

    我一愣,脑海中迅速把国内所有节日过了一遍,“正月十五闹元宵”算狂欢吗?好像差点意思。“端午节赛龙舟”算吗?好像也不大挨边……

    我只好回答:“我们中国人不狂欢。”

    “那真是太遗憾了!不狂欢,压抑着感情,多难受。”法国小哥一脸同情地望着我。

    我试着对他解释,在中国文化里,节制和礼仪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常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讲求“微醺”……

    我正在连说带比划,游行队伍中的中国主题表演方阵走过来了。来自国内的“中国艺术”演出团,借中国情人节七夕余热未消之机,把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于音乐、舞蹈和杂技等表演,搬上了诺丁山街头。

    一个表现牛郎织女压抑感情、一年一会的故事,被展现在狂欢节上,这让我觉得很有趣。

    我对法国情侣详细讲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告诉他们,“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观,隐忍而坚贞”。

    法国姑娘若有所思。她说:“我觉得,中国式的隐忍,与西方式的狂欢,表面上互为两极,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

    经过沟通,我大致理解了她的意思。西方人就喜欢傻高兴吗?当然不。西方的狂欢节,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把平日积累的不快甚至痛苦变为狂欢,看似聒噪,却自得其乐,并且可以传递欢乐;而中国式的隐忍,又何尝不是对快乐的追求?只不过方式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快乐应“内求于己”,而不是倚赖其他的任何因素与条件,自然不用与人过多地分享,以求彼此“感染”。

    两种方式,各得圆满,倒也无谓孰优孰劣。正沉思着,一个德国男生冲到我和同事身边,说:“能给我录一段吗?”于是,我的镜头里多了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无论文化背景、种族血统,人和人都能毫无隔阂地分享快乐,这的确是诺丁山狂欢节的魅力所在。

 

在诺丁山狂欢节感受文化碰撞
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德博物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