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年轻人投身创业大潮
本报特约撰稿 王微
青年参考
(
2016年09月07日
12
版)
2016年8月23日,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秦皇岛开幕,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非常吸睛。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下,中国年轻人正干劲十足地投身于创业热潮中。大多数人都会遭遇成功路上必经的困难,但在政府的支持和“偶像”的激励下,他们在“试错”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政府推动下的“青年创业热”
北京一栋写字楼的地下室内,一群年轻人围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最新开发出的软件。几公里以外,另一间具备供暖设施、更加豪华的地下室里,30多名经理和创业者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新产品和创意。
英国《金融时报》称,创业公司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两个办公室里的两群人就是最好的证明。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在中国,每7分钟就会有一家创业公司诞生。中国研发支出位居全球第二,也是全球第二大创业公司聚集地。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新增法人443.9万家,刷新了历史纪录,比5年前的94万家增加了4倍以上,相当于每天都有1.2万家以上创业公司成立。
多家外媒在分析中提到,中国创业者的热情首先来自政府的号召。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势态。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报告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时光流转,进入新的一年,中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力度继续加大。美国《福布斯》杂志注意到,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了59次,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被提到次数之和;“创业”被提到了22次,比去年增加了9次。
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中国的创业大军中,青年逐渐成为主力。韩国《中央日报》称,中国年轻人间流行着“二十不当老板非好汉”的说法。《国家报》认为,中国政府鼓励年轻创业者,是希望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中的重要一环,以降低中国经济对低附加值制造业的依赖,并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如今,创业已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另一种就业选择。27岁、来自广东的张璐欧(音)是北大附中的一名教师,他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自己的目标是成立一家教育机构。他认为,年轻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是在政策支持下,政府投资正在从基础设施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人们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此外,年轻人不再向往朝九晚五的“铁饭碗”。
“从劳动力方面看,许多年轻人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国的年轻一代追求个性,愿意表达自我,拥有激情,不喜欢被限制,这与老一辈向往安定的生活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很难在传统行业中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以选择创业。”张璐欧说。
互联网崛起降低创业门槛
30岁的崔田凯(音)原本是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雇员,看到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后,他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创业大军。“让我下定决心辞去银行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崔田凯告诉香港《南华早报》,“但3D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府的支持态度坚定了我的信念。”
“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音)表示,互联网的崛起令传统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降低了企业成功的门槛,“企业遵循市场原则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国EY服务公司的负责人何召峰(音)也表示,如今,评估公司价值的方式比过去复杂得多。“即使没有收入,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网络流量,这家公司也可以被视为非常有前途和盈利潜力的。”何召峰说,“创业不再是衡量初创资金是否雄厚的时代了。随着中国内地不断突出的创新精神,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十分重要,大众市场成为判断公司前景的重要依据。”
《华尔街日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人,询问他们对创业的看法。
来自安徽的30岁金融从业者俞迈克(音)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华尔街日报》,互联网令企业有可能花更少的成本吸引客户,得益于此,初创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在内蒙,27岁的教育工作者孙素丽(音)提到,互联网要求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因此,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英语流利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翌看来,创业是一件很“性感”的事。他告诉《金融时报》,顶级风投公司都在寻找年轻的创业者,配套的生态系统也在形成。最近几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公司都来自互联网行业。这些公司背后,是普通人成就大事业的励志故事。
当被问及创业时的偶像时,中国年轻人提到最多的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孙素丽表示:“马云是个传奇,他是个真正的普通人,没有任何特殊家庭背景的他,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马云的许多经典语录被创业者奉为“圣经”:创业者要实事求是,摆正创业的目的和钱的位置;一个创业者身上最优秀的素质,就是永远乐观;每个创业者要学会学习身边的人,欣赏身边的人,通过欣赏别人、学习别人来升级自己……
“试错”在成功之路上不可避免
尽管拥有政策的扶持和创业的热情,以及偶像的示范作用,中国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
今年年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报告称,青年创业者自主意识较强,创业环境、政策与服务对创业的支持作用积极,但创业资金、人力资源和创业技术等方面普遍为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的持续性。
报告结果表明,创业能力不足是青年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很多青年成功创建了企业,但对如何发展壮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研发创新、营销推广、融资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欠缺。
在遭遇办证难、装修难等一连串挫折后,二十出头的吴优在北京的日本料理店终于开张。他表示,当初同步创业的几个好朋友已黯然退出,加入求职大军。
“国家号召大学生创业,本意是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光把人扔在海里,不教给他们游泳的技能,未来可想而知……创业从来不是冷门话题,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下海经商潮,但跟那些有工作经验和人脉积累的人相比,大学生特别羸弱。”吴优告诉《青年参考》,归根结底,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中国年轻人提到了创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大量创业者在高新技术产业寻求创新,创新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人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能够落实并从中获利的人不多。其次,创业是一项团队工作,在准备过程中,锤炼出一支能高度协作的团队是十分困难的。最后,政策给予创业者很大支持,但随着进入者不断增加,相关系统仍不够规范,这意味着创业过程中将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尽管如此,仍有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创业大军。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说:“在如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拥有的创业热情。他们有的来自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的来自二线城市,甚至更小的地方。”
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在第一次尝试中就获得成功——至少不会轻易成功。不过,这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并不害怕失败。“失败”对他们而言,只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结果成功与否,创业的过程都增加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下,中国年轻人正干劲十足地投身于创业热潮中。大多数人都会遭遇成功路上必经的困难,但在政府的支持和“偶像”的激励下,他们在“试错”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政府推动下的“青年创业热”
北京一栋写字楼的地下室内,一群年轻人围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盯着最新开发出的软件。几公里以外,另一间具备供暖设施、更加豪华的地下室里,30多名经理和创业者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新产品和创意。
英国《金融时报》称,创业公司正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两个办公室里的两群人就是最好的证明。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在中国,每7分钟就会有一家创业公司诞生。中国研发支出位居全球第二,也是全球第二大创业公司聚集地。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新增法人443.9万家,刷新了历史纪录,比5年前的94万家增加了4倍以上,相当于每天都有1.2万家以上创业公司成立。
多家外媒在分析中提到,中国创业者的热情首先来自政府的号召。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势态。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报告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时光流转,进入新的一年,中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力度继续加大。美国《福布斯》杂志注意到,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到了59次,几乎等于前两年报告中被提到次数之和;“创业”被提到了22次,比去年增加了9次。
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中国的创业大军中,青年逐渐成为主力。韩国《中央日报》称,中国年轻人间流行着“二十不当老板非好汉”的说法。《国家报》认为,中国政府鼓励年轻创业者,是希望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中的重要一环,以降低中国经济对低附加值制造业的依赖,并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如今,创业已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另一种就业选择。27岁、来自广东的张璐欧(音)是北大附中的一名教师,他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自己的目标是成立一家教育机构。他认为,年轻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是在政策支持下,政府投资正在从基础设施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人们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此外,年轻人不再向往朝九晚五的“铁饭碗”。
“从劳动力方面看,许多年轻人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国的年轻一代追求个性,愿意表达自我,拥有激情,不喜欢被限制,这与老一辈向往安定的生活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很难在传统行业中过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以选择创业。”张璐欧说。
互联网崛起降低创业门槛
30岁的崔田凯(音)原本是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雇员,看到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后,他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创业大军。“让我下定决心辞去银行稳定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崔田凯告诉香港《南华早报》,“但3D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府的支持态度坚定了我的信念。”
“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音)表示,互联网的崛起令传统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降低了企业成功的门槛,“企业遵循市场原则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国EY服务公司的负责人何召峰(音)也表示,如今,评估公司价值的方式比过去复杂得多。“即使没有收入,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网络流量,这家公司也可以被视为非常有前途和盈利潜力的。”何召峰说,“创业不再是衡量初创资金是否雄厚的时代了。随着中国内地不断突出的创新精神,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十分重要,大众市场成为判断公司前景的重要依据。”
《华尔街日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人,询问他们对创业的看法。
来自安徽的30岁金融从业者俞迈克(音)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华尔街日报》,互联网令企业有可能花更少的成本吸引客户,得益于此,初创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在内蒙,27岁的教育工作者孙素丽(音)提到,互联网要求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因此,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英语流利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翌看来,创业是一件很“性感”的事。他告诉《金融时报》,顶级风投公司都在寻找年轻的创业者,配套的生态系统也在形成。最近几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公司都来自互联网行业。这些公司背后,是普通人成就大事业的励志故事。
当被问及创业时的偶像时,中国年轻人提到最多的就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孙素丽表示:“马云是个传奇,他是个真正的普通人,没有任何特殊家庭背景的他,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马云的许多经典语录被创业者奉为“圣经”:创业者要实事求是,摆正创业的目的和钱的位置;一个创业者身上最优秀的素质,就是永远乐观;每个创业者要学会学习身边的人,欣赏身边的人,通过欣赏别人、学习别人来升级自己……
“试错”在成功之路上不可避免
尽管拥有政策的扶持和创业的热情,以及偶像的示范作用,中国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
今年年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报告称,青年创业者自主意识较强,创业环境、政策与服务对创业的支持作用积极,但创业资金、人力资源和创业技术等方面普遍为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的持续性。
报告结果表明,创业能力不足是青年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很多青年成功创建了企业,但对如何发展壮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研发创新、营销推广、融资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欠缺。
在遭遇办证难、装修难等一连串挫折后,二十出头的吴优在北京的日本料理店终于开张。他表示,当初同步创业的几个好朋友已黯然退出,加入求职大军。
“国家号召大学生创业,本意是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光把人扔在海里,不教给他们游泳的技能,未来可想而知……创业从来不是冷门话题,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下海经商潮,但跟那些有工作经验和人脉积累的人相比,大学生特别羸弱。”吴优告诉《青年参考》,归根结底,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中国年轻人提到了创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大量创业者在高新技术产业寻求创新,创新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难。人们可能有很多想法,但能够落实并从中获利的人不多。其次,创业是一项团队工作,在准备过程中,锤炼出一支能高度协作的团队是十分困难的。最后,政策给予创业者很大支持,但随着进入者不断增加,相关系统仍不够规范,这意味着创业过程中将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尽管如此,仍有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创业大军。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说:“在如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拥有的创业热情。他们有的来自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的来自二线城市,甚至更小的地方。”
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在第一次尝试中就获得成功——至少不会轻易成功。不过,这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并不害怕失败。“失败”对他们而言,只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结果成功与否,创业的过程都增加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