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自然灾害面前,世界有多脆弱?

本报记者 高珮莙   青年参考  ( 2016年09月07日   07 版)

    2016年世界灾害风险指数图

    未收集到数据的地区

    高危地区

    低危地区

    肆虐意大利中部的大地震后,幸存者还没有从悲痛和茫然中走出,生活也远未回到正轨。在许多媒体看来,造成这场人间悲剧的除了天灾,很可能还有人祸。

    加拿大环球新闻网认为,脆弱的基础设施是意大利地震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罪魁祸首。2016年世界风险指数报告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仍是各国能否有力应对致命自然灾害的关键因素。

    意大利建筑只有14%符合国家地震安全标准

    地震发生后,玛利亚·佩里利(Maria Prassede Perilli)从罗马匆匆赶回位于阿马特里切的家,丈夫吉亚科莫(Giacomo)是她唯一从地震中幸存的亲人。这对夫妇的房子已被夷为平地,“像一本书平摊在那里”。周围到处是遇难者家属,他们还没从悲痛、震惊和愤怒中走出。

    “我觉得自己陷入了噩梦,只盼有一刻能够醒来。”佩里利流着泪告诉《纽约时报》,“它们能否被重建?这似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石头和瓦砾阻塞道路,救援人员用铲子和手从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搜寻幸存者。什么都没了,半个小镇不复存在,就像一座鬼城。从至少3米高的废墟中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劳拉·贝桑佐尼(Laura Besanzoni)说,她不知道,眼前的场景到底是世界末日还是但丁笔下的地狱。

    贝桑佐尼知道,阿马特里切是地震多发带,但她从来没想过这种巨大的力量会让如此多的建筑轰然倒塌。

    令人不解的是,此次地震的震级不是很高,却比过去几年日本、南美等地发生的大地震造成的后果更严重,而且这已是意大利过去10年内第四次后果严重的地震。意大利是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抗震经验和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

    美国“MIT Technology Review”网站认为,意大利地震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基础设施薄弱。加拿大环球新闻网也持同样的观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一方面,阿马特里切的建筑主要由砖石建造,在地震中十分脆弱。另一方面,该地区很多房屋是罗马人的避暑别墅,他们往往只来这里过周末或度假。房子虽然舒适又有特色,但并没有进行防震建设,因此很不稳定。

    意大利人口快速增长,该国大部分建筑都是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建造的,医院、学校等新建楼房也经常忽视抗震需求。

    意大利地质研究所主任法比奥·托尔托里奇(Fabio Tortorici)告诉环球新闻网,该国平均每15年就可能发生6.3级以上的地震,应该鼓励更大力度的地震预防和民间文化保护。但近年来,意大利面临腐败丑闻、经济疲软等问题,花在基础设施升级上的钱很少。而在灾难真正发生前,普通居民宁愿花钱多修一间新厨房,也不愿投资于抗震改造。

    2008年的调查显示,意大利的建筑只有14%符合国家地震安全标准。意大利国家保险协会上个月发布的报告称,该国地震带上的城市,2/3的建筑没有任何防震保护。

    基础设施决定伤亡人数

    面对自然的威力,意大利为何如此脆弱?据英国《卫报》报道,近日发布的2016年世界风险报告指出,破旧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可能在自然灾害中成为社会的“直接威胁”,因为它们会扩大伤亡,阻碍人道主义救援顺利抵达灾区。

    2010年,海地和新西兰遭遇地震,仅隔数月,两次地震震级相同,震中距大城市不远。海地有超过10万人甚至20万人丧生,但在新西兰,唯一的损失是建筑物。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自然灾害对贫穷国家而言更可怕。风暴、地震、洪水或干旱,只有在民众无法充分保护自己时才成为灾害。

    为编制2016年世界风险报告,联合国大学的科学家们收集了关于人口数量、运输路线、住房道路分布、经济产出等数据,报告还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科研成果、早期预警系统、食品供应、医疗、政治形势等。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有些国家和地区并未被列入这一榜单。排名越高,该地民众死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越大。

    报告指出,风险指数最高的是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和汤加,它们常受地震、海啸和风暴侵扰。火山喷发和山体滑坡是菲律宾最头疼的问题,该国排名第三,危地马拉和孟加拉国紧随其后。德国、格林纳达、巴巴多斯、沙特阿拉伯、马耳他、卡塔尔等国家排名靠后。

    位列第17名的日本,是世界风险指数最高的发达国家。尽管该国抵御自然灾害的准备非常好,但仍是地球上海啸、地震、台风、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排名第49位的荷兰,是第二个榜上有名的发达国家。虽然有堤坝保护,但该国大部分地区在海平面以下,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

    这份报告还特别强调,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是否有足够的道路和机场保证物流,是否有足够的医院,电力部门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紧急运转,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几乎所有南美国家都严重缺乏应对灾害的能力。而在非洲,只有南非、摩洛哥、加纳和纳米比亚有一定程度的防灾准备。许多地区缺乏紧急逃生路线。非洲每10万人只有65公里的公路,远远小于欧洲的832公里,这导致非洲灾害风险指数急剧上升。

    快速发展城市的居民,面对自然灾害尤为脆弱。许多非法和计划外的住房,降低了早期预警系统的有效性,使其更难应对自然灾害。

    《明镜》周刊援引2016年世界风险指数报告称,学校等大型新建筑物,应当可以转换为大风暴袭击时的紧急避难所,如孟加拉国;道路还应该用作台风后的排水运河,如日本和马来西亚。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早期监测网络能在地震前给人们留出宝贵的时间,但改善建筑标准是更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措施。意大利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

    加强抗震建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去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100万栋房屋被毁,25万座建筑物严重受损,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通往偏远山区的道路被山体滑坡掩埋,电力供应中断。虽然加德满都国际机场没有遭到重大损失,但大部分地区的公路网被摧毁,必要的救援物资很难被送到灾区,救援工作停滞不前,相当于该国近1/4人口的800万人急需住所、食物、水和紧急医疗护理。

    糟糕的基础设施系统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超越自然灾害本身。2011年,暴雨引发泰国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曼谷国际机场和城市主要工业园区被淹没,虽然救援团队通过其他运输方式将物资及时送到了灾民手中,但灾难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据《卫报》报道,在自然灾害数量和强度急剧增加的过去30年里,投资于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不仅能拯救生命,也能挽回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2.2万人死亡,影响人数多达1亿,总共耗资6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40亿元)。

    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需额外投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才能仅仅建立勉强够用的基础设施。智能手机、无人驾驶飞机等新技术的使用固然值得称道,但世界风险报告警告称,将这些进步视为面对灾难的“灵丹妙药”,是目光短浅的错误。

    然而,花大力气和大把金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许多国家而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09年拉奎拉地震后,意大利政府曾划拨9.6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用于预防地震。部分专家认为需要升级建筑物和道路,并在农村和人口稠密的地区定期举行救援演习。但显然,效果并不显著。

    据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阿马特里切一所学校曾在2009年地震中被毁,后花费7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21万元)进行大规模修缮,2012年9月才重新投入使用。修缮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校舍的抗震能力,但它仍然在此次地震中化为一片废墟。

    站在一片狼藉中,65岁的齐纳利亚(Altiero Cinaglia)十分认命。他觉得,摇摇欲坠的意大利不可能引入日本式的安全标准。

    “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你不可能拆除所有的老建筑。”他告诉CNN,“这些城镇每到夏天旅游季,就全靠那些想看漂亮老建筑的游客生活呢。”

分享到:0

 

自然灾害面前,世界有多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