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追求的人才能真正坚强起来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青年参考
(
2016年09月07日
03
版)
坚强、坚韧和强硬并非人类天生具备,而是更像在某些终极目标的感召下产生的。只有为了某种真理、使命或爱不顾一切,一个人才能全身心地直面挫折、痛苦和背叛。
当我问资深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年来学生们都有些什么变化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今天的学生比以前几代人拥有更多的成就,但在情感方面更脆弱。”
似乎真是这样。今天的学生很棒,但他们将彼此浸泡在认可与赞美的海洋里,仿佛要相濡以沫,共御某种安全感的缺失。无论你怎么看校园内外的抗议活动,对“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和“安全空间”(safe space)的渴望,看上去都源自某种情感的脆弱性。
如果跟中年人来往,你会时不时听到一类说法,他们告诉你:“花儿一代”正在到来。他们说,曾几何时,孩子是在严苛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在家必须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在游乐场里跟人打架。然后,他们会去工厂做工,或是在军队里学会什么叫强硬和坚毅。
然而,今时今日,“直升机父母”会对子女百般呵护,让他们避开挫折和艰难。父母会督导并解决每一次游乐场里的冲突,让孩子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处理纠纷或面对痛苦。
这种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当然,太过怀古伤今也不必。我们过去的许多坚毅表现,说到底只是冷酷。彼时,我们更倾向于把真情实感封存起来,裹上厚厚的防护层——有的男人变得冰冷、寡言,有的女人变得敏感、花哨、不可一世。
还有很多人借助酒精来让自己稍稍恢复一点知觉。
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坚毅”这回事了,至少应该把它跟刚强区分开来。情感上的坚韧并非某种戒备姿态,它无关乎给自己穿上盔甲,让人无法伤到你。
真正值得钦佩的坚毅者并不“坚硬”,他们是热切的。他们对一些事业、理想或关系有着虔诚的坚持。更高尚的渴望使他们能够经受挫折、痛苦和背叛。
用习武人士的话说,这种人像水一样强悍。水在重击之下会被击破,受到严重的影响。但它可以吸收这股力量,因为击打是短期的,而水的自然形态是长期的。
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被恐惧吞噬。他们在痛苦中感受和生活着。但他们能挺过去,他们的热切渴望仍在,他们会回归一种经过改变的完整性。
如此想来,坚强、坚韧和强硬并非人类天生就有的。你无法像拥有一件工具一样,单单拥有其中某一项。它们更像是在某些终极目标的感召下产生的。
民权运动领袖之一约翰·R·刘易斯可能不是天生强硬,但他以民权的名义强硬了起来。特蕾莎修女可能不是天生坚定,但她以上帝的名义坚定了起来。我们身边的人可能不是一直坚强的,但当他们要保护自己心爱的人时,当他们要追寻自己的梦想时,他们就会变成那样。
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追求人生的远大目标、这辈子的终极意义时,他会更坚强。如尼采所说,“一个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简而言之,过度呵护并非导致情感脆弱的唯一原因,还有许多因素可能令一个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导致有关心理特征的谈话和道德诉求分离了开来;因为,现代大学的风气是假借“思辨”之名,鼓励学生保持冷漠和恶性的多疑;因为,现代精英政治的身份准则促使人们追逐成功的符号,尽管他们并不真正渴望那些东西。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当我们还未不顾一切地让自己投身于某种社会角色中,当我们没有对某个人许下承诺,当我们感觉就像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游泳,我们就会变得脆弱。
如果你真想让人强硬起来,那就让他们对某项事业产生一种情怀,让他们对某人倾心,让他们去坚守某种世界观,把今天暂时的痛苦置于一种更宏大的、充满希冀的语境中去吧。
情感脆弱看上去是一道心理题,但它的答案只能是关乎哲学的。只有为了某种真理、使命或爱而不顾一切时,一个人才会真正强硬起来;一旦这么做了,他们就能承受很多。
我们总认为,老于世故等于不抱幻想。可是,那些有幻想的人,才是真正难对付的家伙。
(作者是美国保守派专栏作家,定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等撰写政治、文化、社科方面的评论文章。)
《纽约时报》中文网
坚强、坚韧和强硬并非人类天生具备,而是更像在某些终极目标的感召下产生的。只有为了某种真理、使命或爱不顾一切,一个人才能全身心地直面挫折、痛苦和背叛。
当我问资深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年来学生们都有些什么变化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今天的学生比以前几代人拥有更多的成就,但在情感方面更脆弱。”
似乎真是这样。今天的学生很棒,但他们将彼此浸泡在认可与赞美的海洋里,仿佛要相濡以沫,共御某种安全感的缺失。无论你怎么看校园内外的抗议活动,对“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和“安全空间”(safe space)的渴望,看上去都源自某种情感的脆弱性。
如果跟中年人来往,你会时不时听到一类说法,他们告诉你:“花儿一代”正在到来。他们说,曾几何时,孩子是在严苛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在家必须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在游乐场里跟人打架。然后,他们会去工厂做工,或是在军队里学会什么叫强硬和坚毅。
然而,今时今日,“直升机父母”会对子女百般呵护,让他们避开挫折和艰难。父母会督导并解决每一次游乐场里的冲突,让孩子永远无法学会如何处理纠纷或面对痛苦。
这种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当然,太过怀古伤今也不必。我们过去的许多坚毅表现,说到底只是冷酷。彼时,我们更倾向于把真情实感封存起来,裹上厚厚的防护层——有的男人变得冰冷、寡言,有的女人变得敏感、花哨、不可一世。
还有很多人借助酒精来让自己稍稍恢复一点知觉。
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坚毅”这回事了,至少应该把它跟刚强区分开来。情感上的坚韧并非某种戒备姿态,它无关乎给自己穿上盔甲,让人无法伤到你。
真正值得钦佩的坚毅者并不“坚硬”,他们是热切的。他们对一些事业、理想或关系有着虔诚的坚持。更高尚的渴望使他们能够经受挫折、痛苦和背叛。
用习武人士的话说,这种人像水一样强悍。水在重击之下会被击破,受到严重的影响。但它可以吸收这股力量,因为击打是短期的,而水的自然形态是长期的。
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被恐惧吞噬。他们在痛苦中感受和生活着。但他们能挺过去,他们的热切渴望仍在,他们会回归一种经过改变的完整性。
如此想来,坚强、坚韧和强硬并非人类天生就有的。你无法像拥有一件工具一样,单单拥有其中某一项。它们更像是在某些终极目标的感召下产生的。
民权运动领袖之一约翰·R·刘易斯可能不是天生强硬,但他以民权的名义强硬了起来。特蕾莎修女可能不是天生坚定,但她以上帝的名义坚定了起来。我们身边的人可能不是一直坚强的,但当他们要保护自己心爱的人时,当他们要追寻自己的梦想时,他们就会变成那样。
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追求人生的远大目标、这辈子的终极意义时,他会更坚强。如尼采所说,“一个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简而言之,过度呵护并非导致情感脆弱的唯一原因,还有许多因素可能令一个人难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导致有关心理特征的谈话和道德诉求分离了开来;因为,现代大学的风气是假借“思辨”之名,鼓励学生保持冷漠和恶性的多疑;因为,现代精英政治的身份准则促使人们追逐成功的符号,尽管他们并不真正渴望那些东西。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当我们还未不顾一切地让自己投身于某种社会角色中,当我们没有对某个人许下承诺,当我们感觉就像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游泳,我们就会变得脆弱。
如果你真想让人强硬起来,那就让他们对某项事业产生一种情怀,让他们对某人倾心,让他们去坚守某种世界观,把今天暂时的痛苦置于一种更宏大的、充满希冀的语境中去吧。
情感脆弱看上去是一道心理题,但它的答案只能是关乎哲学的。只有为了某种真理、使命或爱而不顾一切时,一个人才会真正强硬起来;一旦这么做了,他们就能承受很多。
我们总认为,老于世故等于不抱幻想。可是,那些有幻想的人,才是真正难对付的家伙。
(作者是美国保守派专栏作家,定期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等撰写政治、文化、社科方面的评论文章。)
《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