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们为何不想当海归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24日   15 版)

    海外华人进行舞龙表演。

    上一期,本版刊登了《留学生回国图的是啥》一文。本期,《青年参考》记者通过采访,试图从相反的角度,呈现留学生选择留在海外发展的原因。

    很多受访者给出了国外吸引其留下的各种理由。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如果粗暴地将“不归”评价为“不爱国”,显然是偏颇的。

    “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

    再过两个月,上海姑娘Candy在北美就待了整整6个年头了。从最初在加拿大渥太华读书,到中途奔赴温哥华工作,再到如今在西雅图买房定居,Candy说,自己终于能在美国扎根了。

    从6年前踏上北美土地开始,Candy就决定努力留在那里。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送几个朋友回国,有的是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的是签证办不下来,还有的因为太想家。每次送机她也会暗想,说不定哪天情况有变,自己也会回去。

    但更多的时候,抹去思乡泪,她还是会坚守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回国的原因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了。说简单点,我还是觉得在国外比回国有盼头,蓝天白云,生活简单又有物质保障,我要的就是这些。”Candy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跟Candy的情况不同,四川女生张逊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但发现现实跟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于是再次踏上出国的旅程。

    张逊早几年在日本读书,本科毕业后经不住家里人念叨回国工作,由于学的是护理专业,她进入了成都一家三甲医院。国内公立医院工作压力大人尽皆知,很快,受不了高压状态折磨的张逊忍不住向周围人吐槽:在日本医院见习时,她一年能回两次家,每次待一两周,如今离家只有百十公里,回去的次数却比在日本时还少。

    最让这个女孩受不了的是国内护理行业的从业环境。“在日本,护士的形象好、收入高,但在国内完全是伺候人的角色,而且工作时间长,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和朋友出去玩。”今年过完春节,张逊决定辞职去日本,由于那里急缺护理人才,她没花多少精力便找到了工作。

    根据职业发展决定归不归

    国内某著名问答网站不久前发布了一个帖子,题目是“为什么很多名校留学生不愿回国效力”,引来不少留学生现身说法。

    有过几年留日生活经历的赵女士表示,出国留学前她也是一门心思打算回国,但待了几年就变了想法。国内办什么事都要求人,小到看病挂号,大到孩子上学择校,经常需要找关系。“在日本时间长了,对这种做法真是无法适应,考虑到将来孩子的问题,如果回国也要到处求人,还是留在日本更好。”

    “在日本,厨房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也好。北京一没风就雾霾爆表,因此想留在国外完全是出于生活质量的考虑。”留学生Nikki表示。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比发达国家还高。不少人拿中美两国的房价做对比,“我在美国用20万~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2万~332万元)可以买下一栋别墅,就算年薪5万美元,奋斗10年也有盼头。但放在北京想都不敢想,首先工资没美国高,其次那点钱估计只能买北京六环的房子,而且国内外居住环境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Candy的男友目前也在西雅图工作,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到美国念了硕士博士,毕业后加入硅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想过回国。如今海归含金量大减,国家的‘千人计划’门槛又太高,即使有‘万人计划’恐怕我们也够不着。”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学生中,85%的人毕业5年后仍留在美国,而这一数据在10年前是98%。

    “毕业后是否愿意回国?”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脸谱网向数千位中国留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考虑的第一要素是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国外的月亮是否真的比国内圆,每个人有自己的尺子,但职业发展前途如何往往决定了留学生是否回国。

    人才最抢手,英雄不问国籍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不归,除了个体对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各国政府优渥的人才引入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他介绍说,从上世纪开始,为了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美国通过修改移民法、高薪聘请等方式,靠雄厚的科技环境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从全球各地挖掘人才。

    “在开发移民人才红利方面,传统移民国家做得很出色,比如美国和新加坡,移民在其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王辉耀说,德国虽然是非移民国家,但也很注重吸纳海外人才。二战时,德国的移民只占总人口的1%,到上世纪末,该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困境,于是政府开始有条件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到2013年,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达98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三大移民接收国。

    《北美留学生日报》指出,在人才争夺大战中,中国行动有些晚,使得“名校毕业即留美”成了一种思维定式。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试图扭转存在了几十年的人才流失局面。

    长在美国的华人小伙Diego现在回到北京工作,其父是上世纪80年代受国家委派到美国学习的学者,学习结束后他并未返回中国,而是进入威斯康星州一所大学任教,并将国内的妻儿接到国外。20多年后,中国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Diego走上了与当年父亲相反的道路——回国创业。

    父子俩一来一去的路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注解。

    “中国大学给了美国高校给不了的待遇”

    8月初,美联社刊文,评价了中国实施10多年的“千人计划”。文章提到,中国开放留学30多年来,有大批学生赴美读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毕业后返回中国,但一些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理工科领域拥有高级学位及丰富经验的人才可能流失海外,如今,中国政府正通过“千人计划”改变这一状况。

    2008年,中国学者陈晓伟(音)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在临床诊断领域富有经验的研究者,他很快在美国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并在密歇根的安阿博市安家。

    2014年,北京一所大学邀请陈晓伟回国发展,不但允诺丰厚的报酬,而且给予他理想的研究启动资金。于是,他通过“千人计划”回国,和妻子、两个孩子在北京开始新的生活。

    陈晓伟告诉美联社,在美国,年轻人很难拿到研究资金,如果有也是拨给项目组,而非研究者,“中国现在机会多,人才多,许多学者乐于钻研,这是我没想到的,我看到了新的机遇。”

    王辉耀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由单一移民输出国变成移民输出国和引进国,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工作的华人回国,政府也会与时俱进推出新的移民政策。

 

他们为何不想当海归
回不回国与爱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