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

用32个故事讲述海上丝路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蒋肖斌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24日   10 版)

    “广州女士号”如今停泊在塞纳河上

    中国的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欧洲

    1980年代,一群法国年轻人驾驶仿古木制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航行到欧洲。

    马来西亚人学习中文

    早在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海上交通路线,就是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大秦(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商人第一次由海路抵达广州,中国商人也抵达罗马,标志着横贯亚、非、欧的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由于战乱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海上丝绸之路从唐朝开始成为中外交流贸易的主要通道;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

    冒险远行的人在海上经历了什么,一路到了哪些地方?除了丝绸和茶叶,他们还带走了什么,带回来了什么?有不少人从此留在海外,他们的后裔是否记得故乡的模样?

    8月16日,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该片历时两年多拍摄制作,预计于9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担任该片导演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顾筠说:“海上丝绸之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拥有挑战海洋的勇气,但只有到达那个彼岸,才能实现梦想,于是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勇者行走在这条路上。这部片子就是想讲述这些人的真实故事。”

    走访16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

    谈及《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要提到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顾涧清,他是一位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近30年的专家。他问顾筠,可不可以把研究成果做成一部纪录片,两人一拍即合。从2014年开始,顾筠的团队开始了长达1年的调研,最终确定了《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要讲哪些故事。

    纪录片摄制组走访了16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分为《寻路》《家承》《原乡》《连枝》《薪传》《问道》《脉缕》《轮回》8个篇章,每集50分钟,从当下出发,讲述了32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透过现实场景显影历史图像,叩问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跨时空重绘了一副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地图。

    广州十三行“瓷器梁”的后人梁基永搜集研究外销瓷,执著追寻瓷器走出中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痕迹;时尚设计师兰玉承接家族的苏绣血脉,将中国古老丝绸刺绣艺术与时尚完美融合在时尚之都巴黎……

    广东汕尾企业家林孟德与文莱合作渔业养殖,印尼AG集团引进杂交水稻,泰国开泰银行与中国玲珑开展贷款业务,泉州商人蔡国伟到非洲马达加斯农村教当地人穿衣服……

    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的故事,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作用。

    定居北京的斯里兰卡茶叶商阿努拉和他的中国太太潘霞,生活在广州的尼日利亚驻中国商会秘书长杰坤和太太欧丽芳,医药学家何伟与他来自美国的伴侣黛比,以幸福甜美的婚姻生活,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美好图景。

    “1000多年前古人在海上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我们重走旧路去亲身体验,这就是穿越。”顾筠说。因为纪录片要用人和故事说话,常常需要跋山涉水跟踪拍摄。在非洲调研时,导演组甚至面临着感染鼠疫的危险。

    塞纳河上的“中国符号”

    在法国的塞纳河畔停泊着一艘中国古帆船,仔细看,船尾的“盘龙云海”图案中,印着“广州女士号”几个楷体汉字。“仿古帆船,广州造船厂”的铭牌镶嵌在船舱内。在新闻发布会上播放的纪录片第一集《寻路》,讲述了这艘小船的海上传奇。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唐代诗人刘禹锡这样形容广州珠江港口的盛况,那时候的广州是中国的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上世纪80年代,几个法国年轻人慕名来到广州造船厂,请中国朋友造一艘完全木结构的仿古帆船,他们要驾驶着它从广州到巴黎,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一路劈波斩浪,帆船成功到达巴黎,之后又用了10年时间环球航行,曾在44个国家停留,航程可绕地球一周半。退休后,帆船被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菲利普买下,改造成一个酒吧,成为塞纳河上的“中国符号”。

    “广州女士号”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华南地区出口的第一艘船。这几个法国年轻人与造船厂的工人同吃同住了1年,结下深厚情谊。30年后,纪录片摄制组为他们策划了一次重逢。时间让当年的小伙儿都成了大叔,但双方一见面就认出了对方,热烈拥抱,记忆中的对方还是年轻的模样。而当时的手工造船厂,随着中国的发展,如今已成万吨巨轮的制造地。

    《寻路》中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是“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2015年4月至8月,他领航的帆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的摄影师全程跟拍。帆船通过马六甲海峡,穿过北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最终抵达意大利。

    在茫茫大海上,翟墨和朋友们不仅要面对变幻莫测的风浪,还遭遇过来自海盗的威胁。“在帆船航行至距离印尼苏门答腊约70海里时,突然出现两艘小船,一看到我们,就迅速朝我们驶来。普通渔船不会航行那么远,而且相遇也不会追赶。”情急之下,翟墨果断命令帆船加速逃离。

    除了海盗,翟墨还在北印度洋上遇到了强劲的西南季风,断水断粮长达7天。幸好有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帮助,才解了燃眉之急。

    也许,我们的古人也是这样的吧,虽然前路艰险,仍然一往无前。

    南洋娘惹菜为什么有中国味道

    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国家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着剪不断的关系。比如,椰浆咖喱虾、蚕豆洋葱拌江鱼、黄姜炖鸡……《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拍到了不少不亚于《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在香浓香料和清口椰浆之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娘惹菜还是掩藏不住中国味道。

    原来,郑和七下西洋中有五次到了马六甲,每次都有一些随从人员留了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儿子被称为“峇峇”,生下女儿被称为“娘惹”。直到今天,这个族群仍在马六甲社会中占有很大比例。纪录片第五集《薪传》,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民族互动与融合。

    “从广东、福建前往马六甲的华人比较多,‘峇峇娘惹’的语言就是当地语言与闽南语发音的混合语言。”顾筠说。不光吃的像、说的像,“峇峇娘惹”的婚丧嫁娶习俗也保留了中国传统。观众能在片中看到马六甲一条历史逾百年的“鸡场街”,街道两边随处可见明清风格的中式建筑。

    里约奥运会中,“拔罐”这门中医技术因为菲尔普斯等明星运动员的亲身示范而一炮走红。实际上,早在公元14世纪,中医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在纪录片的第六集《问道》中,来自英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留学生们正在学习中医。一名来自非洲的学生说:“我妈妈得了癌症,我想学习中医给她治病,还可以为更多人治病。”

    片中一名老中医说:“马来西亚本是一个对中医抱有怀疑态度和抗拒心理的国家,但是在我们的努力下,这种隔绝被打破了。”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特地从马来西亚赶来参加纪录片的首播仪式。“在上世纪70年代的历史课本中,全马来西亚的人都知道,公元7世纪,有一个中国人来到马来半岛,并且记录了当时此地的风土人情。而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历史一片空白。”吴恒灿说,“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历史是从义净法师开始的,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

    海路漫漫,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美国首航中国的古船“中国皇后号”船长的后人,广州十三行领头人伍秉鉴的第七代后人伍凌立,当年曾与伍秉鉴有生意往来的美国福布斯家族的后裔汤姆·潘恩(Tom Paine),泉州阿拉伯商人赛典赤瞻思丁(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家族的后人丁宗寅……岁月变迁遮不住血脉中的基因,这几个当代人冥冥中延续着祖辈的事业。

    无论如何,新的时代来了。

 

用32个故事讲述海上丝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