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有人懊悔,有人得意,有人抗争

阿拉斯加“脱俄入美”,谁是赢家?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7日   28 版)

    阿拉斯加境内,有不少东正教教堂留存至今。

    19世纪初,沙俄在阿拉斯加建立了第一批定居点。

    在阿拉斯加“脱俄入美”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威廉·苏厄德。

    阿拉斯加“脱俄入美”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这方“宝地”所有权的转移,不仅涉及两个大国间一段特殊的友谊,也和当地原住民的呼声息息相关。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非常懊悔,一些人自鸣得意,一些人奋起抗争……各方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的近现代史。

    阿拉斯加或许是俄罗斯人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一个半世纪之前,沙皇俄国以720万美元将其“贱卖”给美国时,身居高位的王公贵族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冰封雪飘的土地蕴藏着惊人的潜力。抛开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论,如今的阿拉斯加还具有可观的战略价值。俄罗斯当年为何要抛售阿拉斯加,为何要把它卖给未来的劲敌美国?历史不容假设,但诸多围绕阿拉斯加的逸闻趣事,仍为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

    沙俄借阿拉斯加涉足北美

    从地图上看,阿拉斯加东接加拿大育空、英属哥伦比亚,南靠阿拉斯加湾和太平洋,西边与俄罗斯只隔一道白令海峡,最近距离为82公里。它拥有总长度1万多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条河流、数百万座山峰,其中,海拔6193米的麦金利山堪称北美大陆的制高点。

    《纽约时报》这样写道:阿拉斯加的今天是美国,昨天是俄罗斯,前天则属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目前没有明确的考古资料能证明印第安人和古爱斯基摩人何时迁徙至此,人们只知道,这两类原住民一直在阿拉斯加的群山、森林与河湖间繁衍。今天,在阿拉斯加的不少村镇,游客依然能发现土著居民生活的印记。

    沙俄征服阿拉斯加,也是个大国崛起的故事。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俄罗斯实行全面改革,他鼓励投资,大力发展工商业,建立起新式的陆军和海军。往西,他攻打当时的北欧霸主瑞典,在涅瓦河口的科特林岛上修建了圣彼得堡,把它定为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往东,他指派年轻有为的探险家前往广袤的西伯利亚,逐步接近美洲。

    1725年,据说拥有维京海盗血统的军官白令被彼得一世相中,后者委派他率舰队远征美洲大陆。此后16年间,圣彼得堡的君主如走马灯般更换,但白令坚定不移地完成了两次探险,于1741年抵达阿拉斯加湾。

    凯旋的白令带回了异域传奇,还将在途中猎捕的珍禽异兽的毛皮卖了个好价钱。被他点燃热情的俄罗斯人纷纷拔锚起航,涌向阿拉斯加,在其南部沿海地区建起据点。

    俄罗斯帝国在阿拉斯加的首个永久居民点落成于1774年,当地的毛皮、煤矿、捕鱼等生意均由政府特许经营。随着时间流逝,身形庞大的“北极熊”在北美拥有了稳固的落脚点。

    “最划算的交易”曾被唱衰

    现在的俄罗斯人提起变卖阿拉斯加的往事,言语中颇多惋惜,普遍认为这桩买卖赔大了。但平心而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沙俄出售阿拉斯加,其实是多重压力下的双赢之举。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指出,19世纪的沙皇俄国已开始衰落。1853年,围绕巴尔干半岛霸权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坚守农奴制的沙皇俄国被工业革命武装的英国步步紧逼,最后只能割地求和。彼时,阿拉斯加挨着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沙俄统治者惊觉,要是英国人哪天又来找麻烦,阿拉斯加极可能落入敌手;鉴于这里距沙俄本土太近,如果英国以阿拉斯加为跳板继续进攻,后果不堪设想,倒不如把它抛给同样提防英国的美国“接盘”。

    守不住就卖?这样的理由还是有些站不住脚。事实上,沙俄决定卖掉阿拉斯加的背后,还有一层重要的考量——当时的阿拉斯加确实不值钱。19世纪70年代前,那里不过是一片皑皑白雪覆盖的不毛之地,除了野兽皮毛,特产乏善可陈,每年还要因为驻军倒贴不少钱。

    “俄罗斯人几乎是求着美国人买下阿拉斯加。”《史密森尼》杂志网站刊文称,当时俄英关系剑拔弩张,俄美关系前所未有地亲密,美国政府同样希望通过这笔交易向俄方展现诚意,以结盟对付英法,还预谋日后以阿拉斯加为跳板,攻打英属哥伦比亚。

    大国对土地的渴求,在极地荒原上表现得淋漓尽致。1866年,受两国政府委派,沙俄驻美公使爱德华·斯托克(Eduard Stoeckl)开始与美国国务卿威廉·苏厄德(William Henry Seward)谈判,最终在次年4月以720万美元敲定了这笔交易——土地价格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合约生效日期为1867年10月18日,后来,这天被定为“阿拉斯加纪念日”。

    消息传开后,竟引来美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在主流媒体看来,政府用数百万美元买下一块人烟稀少的土地,实在莫名其妙。《纽约时报》评价阿拉斯加是个“干瘪的橙子,除了动物皮毛一无所有,而且这些动物很快就会被杀光”。有人将阿拉斯加戏称为“约翰逊总统的北极熊花园”,认为后者花了冤枉钱,“在北极买了个大冰箱”。

    但没过很久,美国人对阿拉斯加的态度就从不屑一顾到暗自庆幸,发觉自己花小钱办了大事。且不论茫茫荒原下蕴藏的黄金、铜、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指出,阿拉斯加的存在,使美国顺理成章地成为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美国船只的航运自由也得到了加强,民用航班经由阿拉斯加领空飞往亚洲,比跨过太平洋直飞还省时间;五角大楼近些年还在阿拉斯加部署了导弹防御系统,其最主要的假想敌包括俄罗斯。

    如今看来,150年前的那笔交易让俄罗斯免除了来自英国的威胁,更送给了美国一支价值连城的“潜力股”。无怪乎后世将购买阿拉斯加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划算的土地买卖。

    原住民也要争取名分

    如果说美国政府的介入是阿拉斯加的第二次主权变更,那么,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愈来愈多原住民权利意识的觉醒,阿拉斯加的土地所有权再次发生了微妙变化。

    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遵循古老的生活方式,除了捕猎,只有零星的物物交换,个人财产非常少,对土地所有权更是毫无概念,觉得土地应由所有人平等占有和使用。然而,随着大批来自内地的移民参与瓜分阿拉斯加的自然资源,原住民终于产生了逆反情绪。

    阿拉斯加被卖给美国后,当地一些土著部落根本不承认俄罗斯有权处置阿拉斯加,他们认为阿拉斯加从来都是属于原住民的。少数人起兵反抗,但都被当局镇压。

    直到1966年,随着美国各地民权运动兴起,阿拉斯加原住民也开始组团维权,向联邦政府申请赔偿。时隔5年,美国国会为处理当地的种族问题,通过了《阿拉斯加原住民归乡》法案:阿拉斯加1/9的土地应归还给原住民,联邦政府向他们赔偿9.62亿美元的损失。至此,在阿拉斯加土地所有权问题上一直缺席的原住民,终于获得了合法地位。

    《史密森尼》杂志网站刊文指出:实际上,美国政府做了两次交易,才彻底解决了阿拉斯加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后一次比之前那次国与国间的买卖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更多。

    岁月抹不去异国风情

    阿拉斯加离开俄罗斯帝国一个半世纪后,游客在这片原始而广袤的土地上仍不难找到富于异国风情的遗迹。彼时,根据美俄约定,阿拉斯加归属美国后,俄罗斯裔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留。人易走,但建筑物难移,于是,在今天的锡特卡、尼基斯基等地,人们仍可以在街头巷尾瞥见从沙俄时代留存至今的东正教教堂、双头鹰雕塑等。

    今日阿拉斯加的相当一部分地名沿用了当年的叫法。从白令海峡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到州内的很多城市和街道,都带着浓浓的高加索味道,如卡里福尼斯基海湾、小镇尼基斯基和奇恰戈夫……在很多城市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可以买到俄罗斯套娃等特色商品。

    另据“透视俄罗斯”网站消息,现在,阿拉斯加高校的大部分留学生来自俄罗斯,还有不少俄罗斯人跟当地原住民通婚、定居。2012年的一次语言文字调查中,俄罗斯语言学家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村镇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俄语方言。该村始建于1847年,俄方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后,村民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向陌生人敞开大门。目前,村子里会说俄语的还剩下20人,年龄都在75岁以上。

    当然,现在和未来的美国人注定不会忘记力主买入阿拉斯加的功臣——威廉·苏厄德,他们以这位前国务卿命名了阿拉斯加南部的一座旅游城市,当地政府还把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苏厄德日”,以纪念他在阿拉斯加“脱俄入美”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

 

阿拉斯加“脱俄入美”,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