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羞涩、专注的贵州织金人

北石 文/摄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7日   26 版)

    蜡染房门口的七旬老太

    蜡染承载着专注与希望

    穿青人的傩戏表演

    物质文明的发展催着我们改变,愿这改变的浪潮中,那份羞涩一直继续,那份专注一直传承,那份文化一直坚守。

    “没事,你拿着吃,不用给钱。”这是在织金县的菜市场里一位卖玉米粑的大姐对我说的话。我拿着她递过来的玉米粑,有些不好意思,而她也略带羞涩地说:“以后多来我们织金耍。”

    这几天在贵州织金,看过了“织金洞外无洞天”的梦幻织金洞,游过碧绿的乌江源百里画廊,穿过了瀑布悬挂的织金大峡谷。但仅仅从自然风光来定义织金显然是不够的。我想,那些可爱真实的织金人成了此行中走进我心里的风景。他们带着各自的情怀,演绎着这个小小县城大大的美好。

    害羞的织金人

    织金是贵州中部偏西的一个县城,隶属于贵州毕节市,具有“溶洞王国”的美称。清晨,游走在官寨古街,有种异乡为故乡的感受。这是一条前后由三座石牌楼连接的石板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少数民族建筑别具风格,不时出现的图腾图案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路过一个店铺,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给孙女梳头,阳光从云的缝隙中照射下来,在他们身上形成了斑驳的痕迹。我举起相机希望记录下这安静的一刻,奶奶和孙女脸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害羞的表情,羞涩中带着一丝微笑。

    我游走过很多国家,喜欢抓拍当地人的表情,有的外国人会非常开心地对着镜头微笑,有的外国人会一脸不高兴地躲过去,但鲜有如此的羞涩。我明白,这表情背后,是贵州人身上的那份淳朴,更是物质并不那么富裕之下的简单生活所特有的。

    在这条古朴的小街上,男人们提着鸟笼转悠,老人们拿着烟枪抽烟,妇女们烧火做饭,孩子们抱着碗一口口吃着米粉……不慌不忙,不拥不挤,这是他们的生活,美好安静。

    之后在织金县城的一个菜市场小巷子里,我看到了更多这样面对镜头时害羞的表情。也是在那里遇到的那位送我玉米粑的大姐。我能感受到,这样的害羞,是人本性淳朴的一种体现。

    贵州在全国来说算是发展相对落后的省,而正是因此,或许保留住了最原始的那份简单与朴素。很多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生长的那个地方。在那一方自己的天地之中,过着一种属于自己的简单生活。他们不会像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那样挣扎与纠缠,而只是守着一份祖辈传递下来的安然生活。

    善良、朴实、真诚、简单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传承着。

    专注的织金人

    传承下来的还有一份专注,一种文化。

    走到织金小妥倮,会看到图案丰富的布匹,这里便是贵州蜡染盛行的地方。

    贵州蜡染又被叫作“贵州蜡花”,是一种传承近2000年的纺染工艺。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手工的创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贵州民间艺术中的一面旗帜。织金的苗族人,更是将这门手艺传承发扬开来。

    来到小妥倮的一个蜡染房,门口一位古稀老人双手拿着布匹,放入一个蓝色染缸里,染料来自贵州盛产的蓝靛。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未引起老人的注意,她仍旧专注地染布,提拉着布匹。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样一门民间的工艺似乎和老人一生的时光融合在了一起,那么安然,那么专注。

    走进房间,有位阿姨正在织布机前劳作。她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织布机,十分熟练,我想这样的劳动她应该做了太多太多遍,她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专注和认真,似乎一起流入布里。

    房间的右边,一排桌子排开,几位妇女低头在布匹上绘画着图案。比较特别的是,她们手上拿着的并不是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她们先将钢刀在蜡烛上烤热,然后蘸蜡,最后在布匹上绘制各种图案。因为每次蘸取的蜡有限,所以她们需要不停地蘸蜡绘制。

    一个小小的蜡染作坊,将整个蜡染工艺一一呈现。织布、点蜡、染色、脱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十分精湛和熟练的技术,需要制作者有一颗淡定和专注的心。

    柜台上陈列着一些蜡染成品,大多呈现蓝白交融的图腾纹路,十分精致古朴。当靛蓝、白布和蜡彼此融合,便成就了这美丽的蜡染工艺。

    而这份工艺,造就出了独一无二的心力之作。这个时代有太多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东西,才显得这份手工之作的难能可贵。这些蜡染后的布匹,仿佛拥有了温度,这温度,是织金人的专注与认真,是传统工艺与艺术聚集,更是世代相传的传承与坚守。

    “编外”织金人

    这次在织金,我认识了穿青人。

    世代居住在贵州西北部的穿青人,明代地方史志称其为“土人”,清代称其为“黑民子”,因其“衣尚青”,故又曰“穿青”。居住在织金的“穿青”人有20多万。

    穿青人在中国属于未识别族群,在他们的身份证上,标注的是穿青人而非穿青族。查了资料后才知道,中国至今还有10多个未识别族群,但大部分被划到与其风俗类似或地理上相近的民族中去了。

    关于穿青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土著说,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撩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一种说法认为其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从江西、江苏等地随军征伐迁移至此的军人与当地土族通婚融合后形成的。

    目前,在桂果,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除了他们标志性的衣服,还有独特的傩戏。穿青人傩戏是他们在“庆赛五显坛”的祭祀仪式中由掌坛法师和傩坛班子艺人穿插表演的傩仪戏剧和舞蹈。穿青人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祭祀五显坛的形式是“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延善歌舞者至家蘸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这种戏,就是被外国戏剧专家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俗称“跳菩萨”。

    在观看傩戏的过程中,贵州人也很难听懂他们的言语,只能从他们的语调和动作中感受情绪的改变。

    在桂果游走,除了为我们表演的艺人以外,老百姓的穿着皆为现代服饰,而和当地人聊天后得知,很多穿青年轻人通过读书、打工等方式慢慢远离家乡。这让根基本就薄弱的穿青文化慢慢消隐、褪变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

    织金很美,有着典型的贵州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溶洞更是世间一绝,而我始终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之上,造就了淳朴、友善、勤奋、坚守的织金人。物质文明的发展催着我们改变,愿这改变的浪潮中,那份羞涩一直继续,那份专注一直传承,那份文化一直坚守。

 

羞涩、专注的贵州织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