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雄心 无人烟
新兴城市为何沦为“鬼城”
本报记者 张慧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7日
13
版)
近几十年来,各国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科技新城”、“绿色新城”,往往承载着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或探索节约能源新路的期望,却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滑铁卢。这些政策导向的新城市,挡不住居民“用脚投票”,沦为荒无人烟的“鬼城”。
出租车司机找不到的城市
表盘上的指针已走过了凌晨3点,出租司机仍然在迷路。这位土生土长的吉隆坡人从来没听说过首都附近有个名叫赛柏再也的城市(简称赛城),更无处寻找位于这座城市中心的同名度假酒店。然而,这座传说中的城市并不是刚刚出现,它创建于20年前,奠基时被看作是马来西亚的未来硅谷。
在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口中,赛城是个巨大的成功;这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生活着8.6万居民,很多跨国企业都在这里开设了办公室,只需几年的时间,火车的轨道就会让它与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但首都吉隆坡的出租车司机显然不同意以上官方说辞,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在丛林中变戏法般地到达这个“只有30分钟车程”的新兴城市。
2000年,加拿大记者克里斯·特纳(Chris Turner)访问赛城时,它在媒体宣传中还是3年市龄的希望之地。但特纳发现,希望之地上四下无人,是座不折不扣的“鬼城”。近20年过去了,这座马来西亚政府投入几十亿美元建造的“东方硅谷”萧条依旧,空空的街道上很难看到车辆和行人,只有以各种“多媒体”和“网络”命名的街道路牌孤单地矗立着。
2000年时,赛城只有20家公司。如今,据马来西亚政府的数据,有800多家公司在此落户,其中有40家跨国企业。但这个乐观的数据不无水分。
一名英国企业家向美国《连线》杂志网站透露,他的公司在赛城有一间办公室,因为政府承诺,只要他这样做就可以获得10年的减税优待。但公司的业务都集中在吉隆坡的办公室,因为那里能满足工作之余的饮食、消遣和娱乐需求,而赛城什么都没有。
马来西亚政府称,赛城的常住人口有8.6万。不过,1/4是在当地读大学的学生,40%是海外移民。实际生活在那里的约3万劳动人口,并非被谷歌等“高大上”的科技公司雇佣,而是从事全球性IT公司的客服中心电话外包服务。赛城廉价的租金和税收减免政策,促使很多公司将没有技术含量的电话客服安置在那里。而从事低级工作的当地人,只能拿到3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994元)的月薪。
从“全球第一绿色城市”到“全球第一座绿色鬼城”
在沙漠中建设一座完全依靠绿色能源的城市,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创意如果成功,将震惊世界。马斯达尔本应成为依靠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城市模板。然而,相比清洁能源的光辉榜样,它的进展正日益向一出宏大的闹剧靠拢。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坐落在阿布扎比外城的新型社区,已华丽丽地从“全球第一绿色城市”变为“全球第一座绿色鬼城”。
马斯达尔城是阿联酋气候变化特使苏尔坦·奥·贾巴尔(Sultan Al Jaber)博士的创意,项目刚刚开始时,曾吸引了全球政客、投资者和媒体的注意力。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世界上70%人为制造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因此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建立绿色之城或“碳中性”城市。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曾在马斯达尔发表演讲,称其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榜样。美国进出口银行则愿意用美国纳税人的钱,资助这座绿色城市的环保能源项目,并在2013年与马斯达尔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但该银行的发言人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批准任何针对马斯达尔的投资。
英国《卫报》称,按照最初的规划,这座实现碳排放平衡的城市本应在今年全部完工,但实际上还差得远。城市的设计者背弃了最初的方案,承认他们无法达到设定的碳排放目标。建筑还没有完工,达到完全碳平衡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今天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零排放,而是将排放减少50%。”城市总设计师克里斯·万(Chris Wan)说。
“走在城市里,看到的都是建了一半的大楼,”总部位于美国的“Co.Exist”网站称,“天然空调抽风机的嗡嗡声无处不在,伴随着巨大的风力发电塔,给人压抑的感觉。虽然城市面积不大,但看不到居民的影子。”
马斯达尔城的全部居民是阿联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大学生,总数不过300人,而这座城市的目标是容纳5万常住人口和4万在首都与这座新城之间通勤的上班族。无论怎样计算,300名大学生都无法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生态城”的名号,学生的流动性也让这座城市的未来不可持续。
马斯达尔的围挡广告上描述着此地的璀璨明天,城市中却连一个杂货铺都没有。生活在马斯达尔的学生购买日常用品,需要开车到几公里之外的其他城镇。
这座本应成为清洁能源灯塔的城市由阿联酋国有投资公司注资,总预算达到2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2亿元)。可到目前为止,建设目标只完成了5%。虽然有西门子、GE等大型跨国公司进驻,但多数有名无实,并没有在这里大展宏图的计划。城市设计师将完工的时间推迟到2030年,并彻底放弃了零排放的标志性招牌。
马斯达尔项目代表对“Co.Exist”网站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他承认,放弃马斯达尔这样的大项目,“在政治上是不可想象的”。
建造新城的风险和挑战
科特迪瓦首都亚穆苏克罗的街道宽得足以起降喷气式飞机,雄伟的总统府直接脱胎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可惜的是,从1983年成为首都以来,亚穆苏克罗一直有名无实,象牙海岸的多数经济和行政活动,都是属于另一个城市阿比让的热闹。亚穆苏克罗拥有的只有萧条和落寂。
亚穆苏克罗、马斯达尔和赛柏再也都在证明,建设新城未必总能达到预期的成功和繁荣。
“很多新城没有达到预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城市研究中心负责人萨拉·莫斯(Sarah Moser)对英国《金融时报》说。她正带领学生建立环球新城市数据库。
理论上,侧重知识经济的新建城市应该发展强劲,尤其是在房价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建设高科技新城是它们加入富裕国家俱乐部的捷径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过去的10年,这已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策略。”莫斯说,“这被看作是能跨越原材料输出和生产加工工业阶段,跨入高科技时代的新方式。”
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副教授德克·赫贝尔(Dirk Hebel)对《金融时报》表示,马斯达尔和类似的尝试,从传统的欧洲模式中借鉴得过多。他认为,新建的绿色城市不应是在特定区域内的大型城市,而应该是小定居点的集合,既有向外扩展的能力,又有融合的可能,并且能够保持相对较小的规模。虽然设计者仍要考虑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但新城市的发展更应该是有机的,“它应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城市”。
新建城市的另一个挑战是招揽居民。“你可以用巴士把人们运过来,但无法保证他们不离开。”伦敦大学学院的城市创新中心负责人米歇尔·阿库托认为,建立新城市本身就是糟糕的想法,“完全可以把这些金钱拿来改善现有城市的结构和系统,并在已有的城市扶植创新系统”。
在莫斯看来,成功的新建城市范例只有厄瓜多尔首都北部的Yachay,那里被设计成集科研、学术、经济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新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为此只种植节水型的植被。
Yachay与其他新建城市不同,没有从外地吸引居民,而是整合了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当地的农业人口因为新城的扩建必然会失去生计,Yachay在园林和肥料厂为他们找到了新工作,并且鼓励当地居民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能,加入创业企业。
莫斯的数据库约有150个新建城市,她表示,现在预言哪些会成功、哪些注定失败还为时过早。
“造就成功新城市的关键是有耐心的资本投入。”Wedlake Bell律所的合伙人苏珊娜·吉尔(Suzanne Gill)谈到了持续投资的重要性,“新城市有些就像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因此注定会一败涂地。”
近几十年来,各国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科技新城”、“绿色新城”,往往承载着创造新经济增长点或探索节约能源新路的期望,却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滑铁卢。这些政策导向的新城市,挡不住居民“用脚投票”,沦为荒无人烟的“鬼城”。
出租车司机找不到的城市
表盘上的指针已走过了凌晨3点,出租司机仍然在迷路。这位土生土长的吉隆坡人从来没听说过首都附近有个名叫赛柏再也的城市(简称赛城),更无处寻找位于这座城市中心的同名度假酒店。然而,这座传说中的城市并不是刚刚出现,它创建于20年前,奠基时被看作是马来西亚的未来硅谷。
在政府官员和开发商口中,赛城是个巨大的成功;这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生活着8.6万居民,很多跨国企业都在这里开设了办公室,只需几年的时间,火车的轨道就会让它与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但首都吉隆坡的出租车司机显然不同意以上官方说辞,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在丛林中变戏法般地到达这个“只有30分钟车程”的新兴城市。
2000年,加拿大记者克里斯·特纳(Chris Turner)访问赛城时,它在媒体宣传中还是3年市龄的希望之地。但特纳发现,希望之地上四下无人,是座不折不扣的“鬼城”。近20年过去了,这座马来西亚政府投入几十亿美元建造的“东方硅谷”萧条依旧,空空的街道上很难看到车辆和行人,只有以各种“多媒体”和“网络”命名的街道路牌孤单地矗立着。
2000年时,赛城只有20家公司。如今,据马来西亚政府的数据,有800多家公司在此落户,其中有40家跨国企业。但这个乐观的数据不无水分。
一名英国企业家向美国《连线》杂志网站透露,他的公司在赛城有一间办公室,因为政府承诺,只要他这样做就可以获得10年的减税优待。但公司的业务都集中在吉隆坡的办公室,因为那里能满足工作之余的饮食、消遣和娱乐需求,而赛城什么都没有。
马来西亚政府称,赛城的常住人口有8.6万。不过,1/4是在当地读大学的学生,40%是海外移民。实际生活在那里的约3万劳动人口,并非被谷歌等“高大上”的科技公司雇佣,而是从事全球性IT公司的客服中心电话外包服务。赛城廉价的租金和税收减免政策,促使很多公司将没有技术含量的电话客服安置在那里。而从事低级工作的当地人,只能拿到3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994元)的月薪。
从“全球第一绿色城市”到“全球第一座绿色鬼城”
在沙漠中建设一座完全依靠绿色能源的城市,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创意如果成功,将震惊世界。马斯达尔本应成为依靠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城市模板。然而,相比清洁能源的光辉榜样,它的进展正日益向一出宏大的闹剧靠拢。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坐落在阿布扎比外城的新型社区,已华丽丽地从“全球第一绿色城市”变为“全球第一座绿色鬼城”。
马斯达尔城是阿联酋气候变化特使苏尔坦·奥·贾巴尔(Sultan Al Jaber)博士的创意,项目刚刚开始时,曾吸引了全球政客、投资者和媒体的注意力。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世界上70%人为制造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因此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建立绿色之城或“碳中性”城市。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曾在马斯达尔发表演讲,称其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榜样。美国进出口银行则愿意用美国纳税人的钱,资助这座绿色城市的环保能源项目,并在2013年与马斯达尔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但该银行的发言人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批准任何针对马斯达尔的投资。
英国《卫报》称,按照最初的规划,这座实现碳排放平衡的城市本应在今年全部完工,但实际上还差得远。城市的设计者背弃了最初的方案,承认他们无法达到设定的碳排放目标。建筑还没有完工,达到完全碳平衡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今天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零排放,而是将排放减少50%。”城市总设计师克里斯·万(Chris Wan)说。
“走在城市里,看到的都是建了一半的大楼,”总部位于美国的“Co.Exist”网站称,“天然空调抽风机的嗡嗡声无处不在,伴随着巨大的风力发电塔,给人压抑的感觉。虽然城市面积不大,但看不到居民的影子。”
马斯达尔城的全部居民是阿联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大学生,总数不过300人,而这座城市的目标是容纳5万常住人口和4万在首都与这座新城之间通勤的上班族。无论怎样计算,300名大学生都无法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生态城”的名号,学生的流动性也让这座城市的未来不可持续。
马斯达尔的围挡广告上描述着此地的璀璨明天,城市中却连一个杂货铺都没有。生活在马斯达尔的学生购买日常用品,需要开车到几公里之外的其他城镇。
这座本应成为清洁能源灯塔的城市由阿联酋国有投资公司注资,总预算达到2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2亿元)。可到目前为止,建设目标只完成了5%。虽然有西门子、GE等大型跨国公司进驻,但多数有名无实,并没有在这里大展宏图的计划。城市设计师将完工的时间推迟到2030年,并彻底放弃了零排放的标志性招牌。
马斯达尔项目代表对“Co.Exist”网站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他承认,放弃马斯达尔这样的大项目,“在政治上是不可想象的”。
建造新城的风险和挑战
科特迪瓦首都亚穆苏克罗的街道宽得足以起降喷气式飞机,雄伟的总统府直接脱胎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可惜的是,从1983年成为首都以来,亚穆苏克罗一直有名无实,象牙海岸的多数经济和行政活动,都是属于另一个城市阿比让的热闹。亚穆苏克罗拥有的只有萧条和落寂。
亚穆苏克罗、马斯达尔和赛柏再也都在证明,建设新城未必总能达到预期的成功和繁荣。
“很多新城没有达到预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城市研究中心负责人萨拉·莫斯(Sarah Moser)对英国《金融时报》说。她正带领学生建立环球新城市数据库。
理论上,侧重知识经济的新建城市应该发展强劲,尤其是在房价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建设高科技新城是它们加入富裕国家俱乐部的捷径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过去的10年,这已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策略。”莫斯说,“这被看作是能跨越原材料输出和生产加工工业阶段,跨入高科技时代的新方式。”
新加坡未来城市实验室副教授德克·赫贝尔(Dirk Hebel)对《金融时报》表示,马斯达尔和类似的尝试,从传统的欧洲模式中借鉴得过多。他认为,新建的绿色城市不应是在特定区域内的大型城市,而应该是小定居点的集合,既有向外扩展的能力,又有融合的可能,并且能够保持相对较小的规模。虽然设计者仍要考虑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职能,但新城市的发展更应该是有机的,“它应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城市”。
新建城市的另一个挑战是招揽居民。“你可以用巴士把人们运过来,但无法保证他们不离开。”伦敦大学学院的城市创新中心负责人米歇尔·阿库托认为,建立新城市本身就是糟糕的想法,“完全可以把这些金钱拿来改善现有城市的结构和系统,并在已有的城市扶植创新系统”。
在莫斯看来,成功的新建城市范例只有厄瓜多尔首都北部的Yachay,那里被设计成集科研、学术、经济和技术创新于一体的新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为此只种植节水型的植被。
Yachay与其他新建城市不同,没有从外地吸引居民,而是整合了原本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当地的农业人口因为新城的扩建必然会失去生计,Yachay在园林和肥料厂为他们找到了新工作,并且鼓励当地居民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的技能,加入创业企业。
莫斯的数据库约有150个新建城市,她表示,现在预言哪些会成功、哪些注定失败还为时过早。
“造就成功新城市的关键是有耐心的资本投入。”Wedlake Bell律所的合伙人苏珊娜·吉尔(Suzanne Gill)谈到了持续投资的重要性,“新城市有些就像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因此注定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