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演绎丝路风情

多国艺术家中国放歌

本报特约撰稿 孟锦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7日   11 版)

    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演出的外国歌唱家 

    8月12日晚,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在北京主会场天桥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当晚,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42名青年歌唱家以“传承飞跃·青春丝路”为主题,共同演绎了包括多首中国歌曲在内的丝路沿线风情曲目,精彩纷呈。

    丝绸之路沿线国歌唱家同台献艺

    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以下简称“艺术周”)是我国首个由政府主导,以青年为主体的国家级、国际性大型多边文化交流活动,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8届。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8年来,青年周吸引了数万名中外青年参与,不仅带来了各种流派和门类的艺术展演,更成为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高声誉。

    本届艺术周的艺术总监、歌剧艺术家田浩江告诉《青年参考》,为筹备此次演出,他和他的团队,用英语在各国的歌剧杂志和音乐学院的网站上刊登了向全球招募青年歌唱家的广告,从全球80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了42名;“其中,有好几位歌唱家来自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包括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亚美尼亚等国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青年歌剧演员”。

    艺术周主办方特地编排了一组丝绸之路的联唱,从中国的西北民歌开始,一直到伊朗、土耳其、捷克等沿线国,来自不同国家的歌者用本国语言演唱他们国家最著名的歌剧作品或民谣,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鸿雁》《弯弯的月亮》《吉普赛之歌》《丝绸之路大联唱》等。

    这些青年歌唱家也成为田浩江主导的“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编者注:该艺术节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公益性声乐艺术节,旨在为中国和世界舞台培养一批具有东西方文化视野和全面艺术修养的青年歌唱家)的演员暨学员。为了艺术节和艺术周的演出,他们在中国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中国文化培训和声乐学习。

    田浩江表示,面试时,自己常会让对方聊聊中国,很多人对中国一无所知。“我想,培训结束后,关于中国,他们肯定能说出不一样的感受。”

    “在中国学习歌剧改变了我”

    通过歌唱让世界了解中国,是田浩江的夙愿。他半戏谑地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这是为了‘报仇’”。

    “2001年,我在意大利演出歌剧,七八个同台的歌唱家中就我一个中国人。闲聊时我发现,他们对中国很不了解,仅知道中国菜、中国功夫,知道中国有筷子,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完全没感觉,甚至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也是战胜国。”

    田浩江心里难受得要命。“我学了他们的语言,读了太多西方的书,唱过许多西方的歌剧,我了解西方的程度不知比他们了解中国多多少倍,这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就想做点事,让他们来了解中国。”

    “这十几年以来,我和我的夫人一起,通过她负责的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做了一些促进中西歌剧界交流的事。”田浩江说,“4年前,我们开始筹备‘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

    据田浩江介绍,参加本届艺术周和‘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学员中,最年轻的才20岁,最年长的也不过三十四五岁。“我们看重的是年轻人的潜力。”

    “这么多年来,我每用一种语言演唱歌剧,每到一个国家演出,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就加深了一层,这是很棒的体验。我希望这些年轻人也有机会去尝试。”田浩江说,“参加过前两次北京活动的外国学员,回国后会在自己的婚礼上给大家唱中国歌,开始在当地交华人朋友,有人会在音乐学院的毕业音乐会上放几首中国曲子。这些点点滴滴的事,说明他们开始对中国有所了解,这是非常好的事。”

    曾经有一些外国媒体来采访学员,问的问题却是:“你们在练习唱《我爱你中国》,是被迫的吗?”

    学员们的回答让田浩江很欣慰。这些肤色各异的年轻人,七嘴八舌地开始介绍自己眼里的中国“有多可爱”,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社会发展。

    许多学员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在中国的学习,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方式。”

    “歌剧的未来在中国”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捷克的蒂思岚(Zdislava Bockova)告诉《青年参考》,来中国之前她只知道中国有长城和美食;来中国以后,她更爱这里了。

    “培训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讲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比如练习唱《青藏高原》时,就会给我们讲西藏的社情民生,文化风俗。我唱着唱着,就觉得自己仿佛真的站在了雪域之上,那种感觉难以描述,令我激动不已。”蒂思岚说。

    “曾经,我带着一些不客观的判断去猜想中国。但当你来到中国,事实能说明一切。”澳大利亚小伙儿加埃塔诺·彭梵得(Gaetano Bonfante)对《青年参考》坦言。他已经交了十几个中国朋友,有空就跟着大伙儿钻进胡同,用有限的中文和大爷大妈唠嗑。

    “每个中国人都是哲学家!”通常,在听罢胡同里的各种闲聊后,彭梵得都会在心里默默感叹。他说:“中国人很坦诚,也很务实。他们或许会对现实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但他们坚信国家会越来越好。”

    彭梵得相信中国百姓天生对艺术有一定的敏感,要不然不会“满街都是跳舞的”。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歌剧。

    加拿大姑娘克里斯蒂·贝朗格(Christianne Belanger)在开幕式上演唱的歌曲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她对《青年参考》表示,自己每天至少学习3个小时的中文,力求“把中文歌曲背后的美感表达出来”。

    贝朗格认为,歌剧的未来在中国,她希望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心放在中国,“不只是为中国观众表演,也为世界观众表演”。

    “现在中国已经可以做出世界水平的歌剧了,我注意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有很好的歌剧制作团队。而且,越来越多国际知名的指挥、导演和歌剧演员来中国演出。”贝朗格说。

    这也和田浩江的判断相同。田浩江表示,自己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时,往观众席看过去,大多数都是一辈子喜爱歌剧的老年观众;但在国内演出,观众是年轻人居多。“以前我留意国内观众的表情,他们的脸上经常是一片茫然,对歌剧不甚了解,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会欣赏歌剧。所以年轻人不应该把自己限制在某种条条框框里,把自己封闭起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年轻人应该尝试去了解各种不同的东西,包括各种艺术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

 

多国艺术家中国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