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那些创业失败的海归去哪儿了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0日   15 版)

    初创企业活过3年就算成功

    不久前一个闷热难耐的下午,《青年参考》记者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见到了3位海归创业青年。第一位回国不久,项目刚刚落地,正在招兵买马、筹资扩容;第二位是个女生,名叫Susan,创业已有1年多,创建的求职咨询网站目前进展顺利,但在远期规划上依然迷茫,当天她不辞辛苦地从辽宁赶到北京,参加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举行的路演活动,想向现场嘉宾求教;第三位是从创业第一线退下的海归David,因为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他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如今公司资产已清算完毕。

    路演场地是个不大的会议室,组织方是国内目前知名度较高的创业孵化器。台下坐着一排面无表情的投资人。创业者一个个上台讲述创业方案,热情洋溢地陈述创业梦想,每个人只有5分钟,然后是嘉宾提问。半天下来,投资人见了近10个创业团队,然后决定是否投资。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类似的场景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上最常发生的一幕。创业者希望快马加鞭获得外界注资推动项目发展,投资人也虎视眈眈,希望敏锐捕捉到下一个掘金项目。但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在大家对“资本寒冬”的讨论里,“创业失败”这几个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David 2014年从美国印第安纳州学成回国后,没有急于找工作,跟国内的朋友合作办了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初期项目进展很顺利——看上去还不错的创业点子、海归加“土鳖”的创业模式、国内一线投资公司的注资。但就像他对《青年参考》记者说的:“创业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到1年公司就遭遇下一轮融资失败,微博和微信账号停止更新,苦心经营的公司轰然倒下。”

    去年年底,David开始重新找工作,前后投了100多份简历,但没接到面试通知。父亲催他回家里的公司上班。由于对家族事务不感兴趣,David正在犹豫,“我不想回老家,但也接受不了自己在外晃荡,毫无建树”。

    在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看来,根据国际标准,初创企业如果能生存3年,就说明已经适应了市场并建立了良性的生态链,可以算初步成功了,如果能存活5年甚至10年,就很不错了。

    做过天使投资人的小米创始人雷军,被业内公认有非常强的忧患意识。他曾表示,90%的创业公司都会死,它们的主旋律就是关门,如果公司能靠挣的钱养活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说明它已成为另外10%的企业。

    在很多媒体眼中,如今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业公司,短期看涨势惊人,但没有几家能逃过3年的劫数。有平台甚至发布了《2016年最全创业公司死亡名单》,曾经备受好评的跨境电商蜜桃网、养车O2O公司博湃养车,以及生鲜食材配送美味七七和“95后”创业团队主打的神奇百货,纷纷败下阵来。

    “创业失败的真正原因是意志消沉”

    从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看,海归创业的成败比例并不让人乐观。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有49.1%的海归创业者有过失败的经历。

    在正式宣布项目停止推进前,David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所以最终的失败“并不是很突然”。他去四川散心了1周,而后返回北京,开始找工作。

    有人把创业失败的感觉比作失恋。用户名为李潇的创业者在个人微博上写道:“团队解散后我很不甘心,很长一段时间还在想能不能挽回,如果某个决定当初再积极一点,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会灰心丧气,但冷静下来好好分析,觉得自己还是成长了,创业的经历无法代替,我也并不后悔。”

    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如何不死》一文中分析了导致创业公司消亡的多个原因。“一般说来创业公司死亡,要么是没钱了,要么是关键创始人逃跑了,通常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在我看来,创业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意志消沉了。你很少听说加班加点工作、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创业公司,会因为付不起账单而关停。”

    创业归零后重新上路

    创业之路崎岖坎坷,挫折和打击常常使人灰心,不少海归创业者表示,最困难的时候曾想过放弃。

    辽宁姑娘Susan前几年从澳大利亚硕士毕业后,回老家创办了一家求职咨询企业,公司场地及启动资金是从家人那里获得的。到了具体执行环节,由于对国内市场环境、行业规则和人情世故不了解,Susan觉得困难重重,“第一个推广活动就与自己想象中大相径庭,海归回国创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困难我认为是不适应”。

    回顾创业以来碰到的种种问题,Susan坦言:“确实想过放弃,但庆幸问题解决了,自己一直在坚持。”创业前,Susan在大连经济开发区拥有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与之相比,现在的创业简直像个极端,刚开始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问题——税务的、物业的、员工的,经常着急上火。

    “创业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在决定创业的那一天,我就告诉自己,创业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自己和成就自己,如果有一天真的失败了,我会把教训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我的下一次创业。”Susan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跟Susan相比,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而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的李宏伟是个连续创业者,在遭遇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他看来,失败不代表什么,创业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现在恰好有这样的机会而已。

    不过,李宏伟并不认同过分鼓励年轻人创业的做法,“虽然现在创业热,但社会要鼓励合适的人创业,合适的人是对市场和社会及创业项目都有了解的人,对外部环境的把握是创业项目成功的关键”。

    2012年夏天,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文洋回到北京,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在校大学生做在校活动推广的软件平台,但产品上线不久就归于沉寂。而后文洋和朋友合作开发了赴美游学的项目,但这次创业也遭遇失败。

    文洋并没有一蹶不振。现在,他开始自学Ruby程序设计,并在一家IT公司做程序员,专注提升自己的软件开发能力。前不久,他的故事登上了《人民日报》。文洋表示,创业就是对激情和梦想的释放,下一步他要做的是整合现有资源,找到能够互补的合伙人之后继续创业。

    在文洋看来,创业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一次失败不能否定什么,创业的核心是提升自己,从长远看,上一步的失败终会变成下一步的有益铺垫。

    海归创业最怕“水土不服”

    从CCG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看,受访的海归创业者认为,回国创业的劣势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29.3%的人认为“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26.3%的海归创业者认为“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还有1/5的人表示“不会与政府打交道,行政审批受到阻碍”。

    针对留学生回国后“水土不服”的问题,不久前受邀参加2016年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的新东方留学机构海威时代的高管俞仲秋说,新东方希望把整个留学教育人才的产业链打通,形成闭环。未来,针对海归创业在国内遇到的政策、市场、法律及经济各方面的问题,他们会定期举办培训,帮助海归创业者尽快适应国内环境。

    王辉耀表示,如今的海归创业起点高、社交能力强,熟悉高科技,创业的机遇非常好。在他看来,出国前的培训很有必要,回国后的培训同样有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工作或创业,量体裁衣的培训能帮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参加完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路演活动后,Susan没有即刻返回辽宁,她说自己还想在北京“取一阵子经,北京创业资源密集,我想找相关行业的大佬请教一二”。当天晚上,Susan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真的很想知道,现在有那么多创业的人,大家究竟是因为什么在坚持,是沉迷于它的形式?还是想感受一把与时代共振的脉搏,体验一下创业的生活?当创业进展不尽如人意时,有多少人能理清思路、坚定想法,为了最初的使命出发……”

 

那些创业失败的海归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