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只能吐槽 无法“解套”

“被掏空”的中国加班族

本报记者 张慧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10日   12 版)

    在加班间隙小睡的人们

    在当下中国,当社会创富的思潮和传统的“集体至上”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老板对员工的加班要求似乎变得“理直气壮”——最近红遍网络的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被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是中国年轻一代对无边加班的“控诉”。然而吐槽之余,“加班狗”解套的方法,却仍然无处寻觅。

    一边吐槽 一边加班

    牛先生的公司在朝阳公园旁边,家住回龙观。当被戏称为“加班狗之歌”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在朋友圈刷屏后,牛先生的同事纷纷来“祝贺”:这首歌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虽然没有“眼神像黑背”的外籍老板,也没有“月抛戴了两年半”的悲惨经历,但上司在下班之前召集开会,对牛先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这首诙谐的“加班狗之歌”在社交媒体上勾出了很多人的笑与泪,但多数人在哭过笑过之后,只能收拾心情,继续加班。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如今,中国出现了新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的事业心与职场道德和西方同阶层的人几乎没有区别,他们就是中国的“白领大军”。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领必须忍受漫长的工作时间和不太讲理的老板。

    《感觉身体被掏空》被外媒视为中国白领的“战斗之歌”。也许正因为对多数上班族来说,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只是个美好的梦,这首歌打动了众多在摩天大楼中过着表面光鲜、实则疲怠生活的“加班狗”。

    这首上海彩虹合唱团演唱的歌曲视频,短时间内被转发了2000多万次,而这支业余合唱团的指挥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金承志,也成为国内外媒体的宠儿。

    美国彭博社认为,当社会创富的思潮和传统的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的价值观结合起来,老板对员工的加班要求似乎具有了“理直气壮”的色彩。

    牛先生和同事已经决定,在今年的公司年会上表演《感觉身体被掏空》。与牛先生在同一公司供职的李先生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们的老板很有自嘲精神,公司文化也支持员工适当地“叛逆”,因此这首歌登上年会舞台几乎不会遇到障碍。但是当记者问到该公司的加班文化是否会因为这首歌而有所收敛时,李先生果断摇头,表示“吐槽只是为了减压,加班才是王道”。

    金融、房地产和互联网是加班“重灾区”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的相关研究称,中国劳动者年均工作2000~2200个小时,比英国人多出25%。除了工作日经常加班,周末,中国白领通常随时待命。

    阿联酋《国家报》引用2015年中国媒体的调查结果称,中国60%的白领工作日加班,而延长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此外,超过40%的人周末也要工作。14%的受访者表示,每个月最多只有一半的周末能休息,甚至有3.4%的人表示,1个月中1天都无法休息。

    调查还显示,加班的“重灾区”是北京、上海、香港、广东、浙江和江苏,金融、房地产和互联网是加班最严重的行业。

    加班似乎是“70后”、“80后”和刚刚进入职场的“90后”的特殊标签,他们的父母对子女高强度的工作常常既不支持,也不理解。在房地产行业就职的李先生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他的父母偶尔来北京看他,总是5点半准时打电话,告诉他做好了饭菜等他回家吃饭。当他8点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发现父母一直饿着肚子等他,还要送上又心疼又困惑的抱怨。岳父听说他有时加班到半夜两点,更是非常不解地问:“你们做房地产的,半夜不能盖房子,也不能卖房子,为什么搞到那么晚?”

    在金融行业就职的刘小姐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父母每次看到她8点回家,吃完饭还要加班,就会说“别熬夜了,少干点,咱家不差这点钱”。刘小姐哭笑不得地表示,似乎在父母心中,她辛苦加班只是为了赚点加班费,殊不知,她如果不加班,丢掉的将是工作。

    多数中国员工默默咽下了加班的苦果,对《劳动法》有关加班的明确规定一无所知。

    《卫报》称,中国在加班方面的规定比美国要好。奥巴马上台后,才规定美国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的员工必须获得1.5倍的加班费。在中国,按照规定,加班时间可以获得1.5倍工资。美国不限制加班的上限,而中国规定每个月的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双休日加班应该获得双倍工资,国家法定假日加班则应获得3倍工资。

    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杨河清对彭博社表示,他在北京的调查发现,60%的员工的加班时间超过法律允许的每天两小时,并对此叫苦不迭。加班已经影响了员工的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

    然而,真正拿到加班费的“加班狗”数量有限。而《劳动法》第四十一条“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更是许多中国上班族闻所未闻的“权利”,更不用说去维权了。

    加班的极致:睡在办公室

    戴翔(音)的升职记几乎是一部“奇葩睡眠记录”。这位40岁的北京汉子最初是一名工程师,为了赶工72小时倒班,只能在地板上席地而卧午睡。

    自从跳槽进入一家科技公司后,戴翔连续15年都是趴在办公桌上午睡。不在办公室时,任何平面都能成为戴翔补觉的场所。

    不久前,他创办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Baishan Cloud,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办公室隐秘的角落安装了12张双层床。“对技术人员来说,我们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员工需要时间恢复和找到灵感。”戴翔告诉英国路透社,“我们的休息区不仅供员工晚上睡觉,白天想睡也没问题。”他说,公司的程序员几乎每天加班,这些床就是为了保证他们午睡和晚上9点之后的休息,以防这些年轻人像他当年那样,蜷缩在办公桌前或沙发上补觉。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初创公司Goopal的总经理和联合创始人崔猛(音)告诉路透社,“我去过美国,那里的竞争都没有中国激烈”。

    高速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导致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业者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回家,直接趴在办公桌上睡觉,或者在椅子拼成的临时床铺上过夜。有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提供床位,让加班到黎明的员工临时休息。有的人在办公室自备睡袋,因为相比长途跋涉折腾回家、短暂休息几个小时就要返回公司,睡在办公室是有效延长睡眠时间的办法。

    在一家初创的招聘和人力资源平台大客户部工作的刘振宇(音),工作日通常没有机会回家。不分昼夜地工作,在会议室里和衣而眠,早晨8点起床到公共卫生间简单洗漱是他的“创业节奏”。他说,这样的高强度加班是加入初创公司必须付出的代价。“我的孩子特别想我,每次我回家,他就会像一匹小狼一样扑在我身上。”刘振宇只有周末才能见到3岁的儿子,“觉得特别内疚”。

    《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以一位经常加班的女生的口吻在控诉加班血泪。在加班这个问题上,男女早已“平等”。不过,受“男人更要拼事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男性对“彻夜加班”等问题似乎更加“逆来顺受”。

    “加班已经是家常便饭了。”28岁的程序员项世扬(音)告诉路透社,“我为这个公司投入了我的全部。”

    项世扬每周至少有两天会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睡眠成了奢侈品,更不用说社交生活了。“我既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认识女孩子。”他解释说,正因如此,很多“加班狗”同时也是“单身狗”。

    彭博社将中国称为“不停工的国家”。虽然有中国媒体刊发了每年有60万人“过劳死”的惊人数据,社交媒体上也不乏对过度加班的花样吐槽,但加班的状况仍然“无药可医”。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过度加班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蒂姆·德·梅耶尔(Tim De Meyer)告诉彭博社,“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会带来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危害。”

 

“被掏空”的中国加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