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昨日世界”渐行渐远
作者 孙兴杰
青年参考
(
2016年07月27日
02
版)
欧洲难民问题及其带来的观念冲突及身份迷失,在一系列袭击事件中浮出水面。全球化的副作用与传统权威的衰落,令那个稳定的“昨日世界”与欧洲渐行渐远。
列车惊魂、商场枪声、街头喋血、酒吧爆炸……短短数日,4起看似互不关联的暴力袭击事件震撼了德国。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指明行凶者与极端组织有关联,但德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威胁,德国的警察、情报部门恐怕要进入更高层级的戒备状态了。
联想到此前发生在法国尼斯的惨案,一连串事件聚合在一起,整个欧洲已经有些风声鹤唳的意味。笔者在德国的一位朋友在慕尼黑枪击案后坦言,这样的独狼式袭击实在是防不胜防,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欧洲在最近两三年里成了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过去1年多以来,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涌入欧洲。作为难民最主要的目的地,德国一度保持稳定,除了科隆性侵案,并没有出现引人关注的爆点。虽然反对默克尔政府难民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此前并没有血淋淋的证据表明,难民给德国安全带来了损害。
乐观者甚至相信,就德国经济而言,吸纳100万移民可以带来某种人口红利。以至于有观点认为,这次难民潮在某种程度上让德国实现了“被动崛起”:一是打开国门欢迎难民,让德国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二是难民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如果默克尔可以保障德国的安全与秩序,德国大可藉此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这些袭击发生的场合截然不同,行凶者的具体动机也未必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突发袭击事件后,“伊斯兰国”(IS)都会在第一时间出面“认领”,仿佛全然不怕报复。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反恐进入了新的阶段?诞生于Web 2.0时代,IS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恐怖主义的手段、思想在虚拟世界流传甚广。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恐怖组织,这一连串事件中的施暴者,也已沦为恐怖主义的“思想囚徒”。
有人据此指出,21世纪的反恐必须是“阵地战”,尤其是思想意识层面的。然而,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称王的时代,权威被瓦解,认同难题日益凸显,移民虽可促进经济增长,却难以实现身份认同。在频频遭遇袭击的欧洲,几乎没有行凶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难民或二代移民的身份使这部分人的心理隔阂无法充分消弭;有分析认为,慕尼黑的枪手大喊“我是德国人”,可能是因为平时没被当成德国人对待。
恐怖袭击已经叩响每个国家的大门,因为全球思想和观念的“气候”发生了变化,那个稳定的“昨日世界”渐行渐远。阿富汗少年的斧头是危险的信号,慕尼黑枪手的呼喊说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暗流涌动,全球化所需的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共处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今,亨廷顿预言的文明的冲突不仅发生在地缘政治的断裂带,也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内部。
恐怖主义从根本上挑战了近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世俗主权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的地位。不能不说,全球化带来了一个“诸神回归”与“诸神争吵”的新时代,多元权力中心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大国都在争吵中寻求自己的身份,曾被欧洲主导的世界史正在脱离既有的轨道,在近代几百年中被遮蔽的“非欧洲的历史”正在复活。
从去年德国派出1200名军人到叙利亚反恐开始,德国其实就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了。IS在中东被打击得越厉害,它就越想把战火引入“敌后”。这是欧洲各国今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曾几何时,有人感叹,欧洲的今天就是非欧洲世界的明天。而今,吊诡的情况出现了:中东的今天正在描绘欧洲的明天,如果无法重塑中东秩序,欧洲恐怕就要在内部消化冲击。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师。
欧洲难民问题及其带来的观念冲突及身份迷失,在一系列袭击事件中浮出水面。全球化的副作用与传统权威的衰落,令那个稳定的“昨日世界”与欧洲渐行渐远。
列车惊魂、商场枪声、街头喋血、酒吧爆炸……短短数日,4起看似互不关联的暴力袭击事件震撼了德国。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指明行凶者与极端组织有关联,但德国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威胁,德国的警察、情报部门恐怕要进入更高层级的戒备状态了。
联想到此前发生在法国尼斯的惨案,一连串事件聚合在一起,整个欧洲已经有些风声鹤唳的意味。笔者在德国的一位朋友在慕尼黑枪击案后坦言,这样的独狼式袭击实在是防不胜防,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欧洲在最近两三年里成了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过去1年多以来,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涌入欧洲。作为难民最主要的目的地,德国一度保持稳定,除了科隆性侵案,并没有出现引人关注的爆点。虽然反对默克尔政府难民政策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此前并没有血淋淋的证据表明,难民给德国安全带来了损害。
乐观者甚至相信,就德国经济而言,吸纳100万移民可以带来某种人口红利。以至于有观点认为,这次难民潮在某种程度上让德国实现了“被动崛起”:一是打开国门欢迎难民,让德国站在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二是难民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如果默克尔可以保障德国的安全与秩序,德国大可藉此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这些袭击发生的场合截然不同,行凶者的具体动机也未必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突发袭击事件后,“伊斯兰国”(IS)都会在第一时间出面“认领”,仿佛全然不怕报复。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反恐进入了新的阶段?诞生于Web 2.0时代,IS充分利用了社交网络,恐怖主义的手段、思想在虚拟世界流传甚广。因此,我们不能排除,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恐怖组织,这一连串事件中的施暴者,也已沦为恐怖主义的“思想囚徒”。
有人据此指出,21世纪的反恐必须是“阵地战”,尤其是思想意识层面的。然而,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称王的时代,权威被瓦解,认同难题日益凸显,移民虽可促进经济增长,却难以实现身份认同。在频频遭遇袭击的欧洲,几乎没有行凶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难民或二代移民的身份使这部分人的心理隔阂无法充分消弭;有分析认为,慕尼黑的枪手大喊“我是德国人”,可能是因为平时没被当成德国人对待。
恐怖袭击已经叩响每个国家的大门,因为全球思想和观念的“气候”发生了变化,那个稳定的“昨日世界”渐行渐远。阿富汗少年的斧头是危险的信号,慕尼黑枪手的呼喊说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暗流涌动,全球化所需的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共处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今,亨廷顿预言的文明的冲突不仅发生在地缘政治的断裂带,也发生在一个国家的内部。
恐怖主义从根本上挑战了近现代世界秩序的基石——世俗主权国家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的地位。不能不说,全球化带来了一个“诸神回归”与“诸神争吵”的新时代,多元权力中心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大国都在争吵中寻求自己的身份,曾被欧洲主导的世界史正在脱离既有的轨道,在近代几百年中被遮蔽的“非欧洲的历史”正在复活。
从去年德国派出1200名军人到叙利亚反恐开始,德国其实就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了。IS在中东被打击得越厉害,它就越想把战火引入“敌后”。这是欧洲各国今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曾几何时,有人感叹,欧洲的今天就是非欧洲世界的明天。而今,吊诡的情况出现了:中东的今天正在描绘欧洲的明天,如果无法重塑中东秩序,欧洲恐怕就要在内部消化冲击。
作者是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