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义肢延续运动梦
作者 [美] 埃米莉亚·华沙 编译 董小源
青年参考
(
2016年07月27日
22
版)
在高科技义肢帮助下,残障人士也可以征服漫长的赛道、上山下海,向命运说不。
很少有人敢于尝试徒步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完成长达2200英里(约合3540公里)的挑战,更别提腰部以下瘫痪的残障人士了。
此行到底有多难?史黛丝·科泽尔(Stacey Kozel)打算去寻找答案。
在今日美国,约有150万人罹患狼疮,家住俄亥俄州麦迪逊市的科泽尔是其中之一。然而,残障并不影响胸怀远大梦想——她为自己定下了徒步走完阿巴拉契亚山道的目标。
即使对最有经验的徒步旅行者来说,这也是难度极大的挑战。科泽尔的很大一部分信心来自德国奥托博克(Ottobock)公司提供给她的“定制电子腿部支架”。如今,科泽尔正努力锻炼,每天沿山道行走20英里(约合32公里),并把自己的心得实时发送到脸谱网上。
“好像被施了复原魔法”
像科泽尔这样肢体功能受限却致力于突破人体极限的运动员还有很多,他们在义肢和仿生支架的协助下,大胆冲击让健全人望而却步的体育项目。迈克·库茨(Mike Coots)是夏威夷的一名摄影师,大约20年前,酷爱冲浪的他被鲨鱼咬断了右腿,但这并未葬送他的水上运动之路。如今,在一款特制碳纤维义肢的帮助下,他重新站在了冲浪板上。
库茨也动摇过。起初,义肢接触水,他就感觉“它会生锈、会坏掉”,更别说“海浪涌起时的力量如此巨大,谁知道会把你抛到哪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大胆尝试是唯一的出路,于是,“我又站到了久违的冲浪板上,逐浪而行,找回了昔日感觉,一心想着在水里呆久些。我想用自己还能冲浪这件事告诉世人,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义肢毕竟与天生的肢体不同,耗费数年,库茨才摸索出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起初,他的义肢是网购的,只是对足部的形状做了改进,“用锯子锯掉了一些橡胶”。两年前,他收到了美国奥索(Ossur)公司提供的碳纤维义肢。新产品的使用体验与普通橡胶义肢的使用体验简直有天壤之别——后者只能吸收能量,而代号“pro-flex”的新产品能让库茨自由操控冲浪板,似乎找回了身体健全时的感觉,用他的话说,就像是“被施了复原魔法”。
今年57岁的蒂姆·赫斯特(Tim Hurst)在35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双脚。当时的义肢大多是木头做的,“因为科技不够发达,佩戴义肢对我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他说。赫斯特很希望复刻自己此前作为运动员的生活,“每天至少跑一英里,每周保证训练6天。”得知奥索公司推出了运动型义肢后,他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用上新型义肢的第一天,“我就跑了差不多5英里(约合8公里),终于能跟以前的自己等量齐观了。”
截至目前,赫斯特已在47个国家参加了53场马拉松。遇见参加马拉松次数最多的纪录保持者拉里·马尔科姆(Larry Malcolm)之后,他对未来增强了信心,相信自己能跻身“途经50国马拉松俱乐部”。参加马拉松,投入的物力和人力都是巨大的,“坚持跑马拉松没准儿是这辈子最困难的事情,但我就是对此上瘾。”当被问及如何完成这42公里的长距离挑战时,赫斯特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应用了“太空时代科技”的义肢,“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义肢,我就无法完成马拉松。戴上它,我感觉自己就像个仿生机器人。”
坚强的人才能拥有“超能力”
有些人会说,这些仿生义肢和矫形支架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模仿人体运动,它们甚至能让使用者获得超越人类自身的能力。休·赫尔(Hugh Herr)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力学科目研究负责人,双侧截肢的他还是一名义肢设计师,也是上述论调的拥护者。
17岁时,赫尔在一场登山事故中失去了双腿。然而,他很快振作起来,在收到第一副义肢后的几周内便着手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以助力自己再次攀上高峰。后来,他开发了一种狭窄的“刀片”,将攀岩冰爪与义肢焊接在一起,又把假腿尽量做长,以便让他能把义肢塞进窄小的岩缝里,帮助自身完成“健全攀登者无法完成的挑战”。
渐渐地,赫尔不再满足于对义肢的简单改造,开始致力于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生物力学将人体生理学和机械学集合在一起,旨在打造“能够超越人体机能的结构”。赫尔相信,将机械学与人体应用相结合,实现仿生功能集成化,才算充分挖掘了人类的身体潜能。
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上,当奥斯卡·皮斯托留斯代表南非,被允许与肢体健全的运动员一同参加赛跑项目时,有关仿生肢体是否可以带来“超能力”的讨论就一度成为热点。有批评家更是直接发问:“仿生义肢会令奥运会蒙羞吗?”为皮斯托留斯提供“Flex-Foot Cheetah”义肢的奥索公司回应称,每一步落下,“刀片”部分回弹释放的能量达不到健全人所释放能量的1/3;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则主张,轻盈的义肢确实让皮斯托留斯跑起来更轻松。
而在向往大海的迈克·库茨眼中,义肢眼下还不足以让他在冲浪时更具优势,但他相信这一时刻的到来会比所有人想象得都早。目前,他正在与奥索公司合作,为冲浪爱好者和其他水上运动者开发一款提供多角度支撑的碳纤维义肢,“我的出发点是设计一款能够让我在冲浪时表现优异的产品,我很希望看到技术进步让义肢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
说到底,鼓舞库茨、赫斯特和科泽尔不断前行的是主动出击的果敢,直面意外和伤病的勇气,以及让生活的阴影远离自己的尝试。科泽尔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博文里写道:“我一直想走完阿巴拉契亚山道,这种想法在我2014年失去双腿后变得愈发强烈。”
赫斯特也慨叹,“如果我以完好无损的双腿走完人生,相信自己绝不会想到去跑马拉松”。对他而言,跑步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对医生、家人,以及那些认为他此生再也无法行走的人施以最有力的回击。赫斯特说,他完成的每一场比赛、迈出的每一步,都仿佛在冲着那些不速之客高呼:“噢,耶,看看我怎么样?我就是做到了!”
美国《每日野兽》网站
在高科技义肢帮助下,残障人士也可以征服漫长的赛道、上山下海,向命运说不。
很少有人敢于尝试徒步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完成长达2200英里(约合3540公里)的挑战,更别提腰部以下瘫痪的残障人士了。
此行到底有多难?史黛丝·科泽尔(Stacey Kozel)打算去寻找答案。
在今日美国,约有150万人罹患狼疮,家住俄亥俄州麦迪逊市的科泽尔是其中之一。然而,残障并不影响胸怀远大梦想——她为自己定下了徒步走完阿巴拉契亚山道的目标。
即使对最有经验的徒步旅行者来说,这也是难度极大的挑战。科泽尔的很大一部分信心来自德国奥托博克(Ottobock)公司提供给她的“定制电子腿部支架”。如今,科泽尔正努力锻炼,每天沿山道行走20英里(约合32公里),并把自己的心得实时发送到脸谱网上。
“好像被施了复原魔法”
像科泽尔这样肢体功能受限却致力于突破人体极限的运动员还有很多,他们在义肢和仿生支架的协助下,大胆冲击让健全人望而却步的体育项目。迈克·库茨(Mike Coots)是夏威夷的一名摄影师,大约20年前,酷爱冲浪的他被鲨鱼咬断了右腿,但这并未葬送他的水上运动之路。如今,在一款特制碳纤维义肢的帮助下,他重新站在了冲浪板上。
库茨也动摇过。起初,义肢接触水,他就感觉“它会生锈、会坏掉”,更别说“海浪涌起时的力量如此巨大,谁知道会把你抛到哪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大胆尝试是唯一的出路,于是,“我又站到了久违的冲浪板上,逐浪而行,找回了昔日感觉,一心想着在水里呆久些。我想用自己还能冲浪这件事告诉世人,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义肢毕竟与天生的肢体不同,耗费数年,库茨才摸索出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起初,他的义肢是网购的,只是对足部的形状做了改进,“用锯子锯掉了一些橡胶”。两年前,他收到了美国奥索(Ossur)公司提供的碳纤维义肢。新产品的使用体验与普通橡胶义肢的使用体验简直有天壤之别——后者只能吸收能量,而代号“pro-flex”的新产品能让库茨自由操控冲浪板,似乎找回了身体健全时的感觉,用他的话说,就像是“被施了复原魔法”。
今年57岁的蒂姆·赫斯特(Tim Hurst)在35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中失去了双脚。当时的义肢大多是木头做的,“因为科技不够发达,佩戴义肢对我来说是件痛苦的事。”他说。赫斯特很希望复刻自己此前作为运动员的生活,“每天至少跑一英里,每周保证训练6天。”得知奥索公司推出了运动型义肢后,他的生活“有了彻底的改变”。用上新型义肢的第一天,“我就跑了差不多5英里(约合8公里),终于能跟以前的自己等量齐观了。”
截至目前,赫斯特已在47个国家参加了53场马拉松。遇见参加马拉松次数最多的纪录保持者拉里·马尔科姆(Larry Malcolm)之后,他对未来增强了信心,相信自己能跻身“途经50国马拉松俱乐部”。参加马拉松,投入的物力和人力都是巨大的,“坚持跑马拉松没准儿是这辈子最困难的事情,但我就是对此上瘾。”当被问及如何完成这42公里的长距离挑战时,赫斯特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应用了“太空时代科技”的义肢,“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义肢,我就无法完成马拉松。戴上它,我感觉自己就像个仿生机器人。”
坚强的人才能拥有“超能力”
有些人会说,这些仿生义肢和矫形支架的功能已不局限于模仿人体运动,它们甚至能让使用者获得超越人类自身的能力。休·赫尔(Hugh Herr)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力学科目研究负责人,双侧截肢的他还是一名义肢设计师,也是上述论调的拥护者。
17岁时,赫尔在一场登山事故中失去了双腿。然而,他很快振作起来,在收到第一副义肢后的几周内便着手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以助力自己再次攀上高峰。后来,他开发了一种狭窄的“刀片”,将攀岩冰爪与义肢焊接在一起,又把假腿尽量做长,以便让他能把义肢塞进窄小的岩缝里,帮助自身完成“健全攀登者无法完成的挑战”。
渐渐地,赫尔不再满足于对义肢的简单改造,开始致力于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生物力学将人体生理学和机械学集合在一起,旨在打造“能够超越人体机能的结构”。赫尔相信,将机械学与人体应用相结合,实现仿生功能集成化,才算充分挖掘了人类的身体潜能。
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上,当奥斯卡·皮斯托留斯代表南非,被允许与肢体健全的运动员一同参加赛跑项目时,有关仿生肢体是否可以带来“超能力”的讨论就一度成为热点。有批评家更是直接发问:“仿生义肢会令奥运会蒙羞吗?”为皮斯托留斯提供“Flex-Foot Cheetah”义肢的奥索公司回应称,每一步落下,“刀片”部分回弹释放的能量达不到健全人所释放能量的1/3;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则主张,轻盈的义肢确实让皮斯托留斯跑起来更轻松。
而在向往大海的迈克·库茨眼中,义肢眼下还不足以让他在冲浪时更具优势,但他相信这一时刻的到来会比所有人想象得都早。目前,他正在与奥索公司合作,为冲浪爱好者和其他水上运动者开发一款提供多角度支撑的碳纤维义肢,“我的出发点是设计一款能够让我在冲浪时表现优异的产品,我很希望看到技术进步让义肢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
说到底,鼓舞库茨、赫斯特和科泽尔不断前行的是主动出击的果敢,直面意外和伤病的勇气,以及让生活的阴影远离自己的尝试。科泽尔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博文里写道:“我一直想走完阿巴拉契亚山道,这种想法在我2014年失去双腿后变得愈发强烈。”
赫斯特也慨叹,“如果我以完好无损的双腿走完人生,相信自己绝不会想到去跑马拉松”。对他而言,跑步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对医生、家人,以及那些认为他此生再也无法行走的人施以最有力的回击。赫斯特说,他完成的每一场比赛、迈出的每一步,都仿佛在冲着那些不速之客高呼:“噢,耶,看看我怎么样?我就是做到了!”
美国《每日野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