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阻止苏联“捡便宜”牺牲多国利益
冷战之初,英美密谋摧毁中东油田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07月13日
28
版)
若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进攻中东,英美两国第一批计划摧毁的目标,就包括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相关档案的曝光,再度证实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东这片土地的“诅咒”。
在中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美国与英国不止一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冷战启幕后不久,为防止苏联夺取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美英密谋在必要时将沙特、科威特、巴林、伊拉克的油田悉数摧毁。英国国家档案馆新近解密的一批文件显示,彼时,英国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其中的穿针引线,更是远超外界想象。
世人皆知的是,美英的惊天构想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即便如此,正如此后的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显示的那样,因石油资源而腾起的硝烟始终弥漫在中东上空;东西方大国为争夺战略资源牺牲中东诸国利益的种种勾心斗角,如今听来仍令人心悸。
CIA特使的危险提议
解密文件一开篇,便记载了1951年夏天,美国中情局官员乔治·普卢辛(George Prussing)如何出现在伦敦,密会英国石油公司的3位高管,并向后者透露了美英合力摧毁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包括堵塞油井、销毁设备和储备油、炸掉炼油厂和管道,以防珍贵的石油资源落入苏联手中的计划。CIA把这项计划称为石油“拒止政策”(Denial Policy)。
1996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因操作失误,将相关文件部分公开,酿成了美国保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不过,计划细节当时并未全部浮出水面。直到前不久,英国国家档案馆主动解密了有关档案,才让外界彻底了解这场有关石油霸权的暗战的来龙去脉。
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卷入中东事务早已不是新闻。新近解密的文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首次指出,CI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人们想象的关键,这个机构的特工直接指挥英美石油公司步步为营、落实计划,在提供武器装备的同时,暗中监视这些公司。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刊登专题文章称,相关计划早在1948年便开始酝酿。彼时,苏联完全控制了德国东部,其对柏林的军事封锁进一步激化了西方对“全面入侵”的恐惧;而在中东,杜鲁门政府及其盟友担心自身无法制止莫斯科对伊朗和伊拉克等国的渗透,遂决定:形势万般危急时,抢先摧毁当地的石油设施,防止被苏联人捡了便宜。
这正是普卢辛伦敦之行的动机——争取英国石油公司对相关计划的支持,希望对方扮演执行人的角色。当时,“日不落帝国”余晖下的英国,依然控制着科威特、巴林、伊朗、沙特等国的多处油田,美方要想赶在苏联人到来前实施破坏,必须得到英国石油巨头的协助。
为确保万无一失,普卢辛专程接洽了时任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副总裁特里·杜斯(Terry Duce),咨询秘密实施该计划的可能性。阿美石油公司拥有沙特的石油开采权,跟沙特政府关系良好;杜斯在二战期间为美国政府工作,是CIA掌门人艾伦·杜勒斯的老相识。
计划在CIA的低调运作下缓缓推进。阿美石油公司提供了专业指导,包括如何堵塞油井及摧毁炼油厂。在杜斯倡导下,该公司甚至提出让自己的员工来执行具体操作。鉴于美国当时在海湾地区缺乏军事基地,英方同意在阿美员工破坏油井设施时为其提供武力保护伞。
为了尽可能彻底地摧毁油田,CIA先后在阿美公司内部安插了645位内线,并秘密派遣5名特工进入这家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这些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角色,对全盘计划一概不知。作为具体支持,CIA总共向这些人提供了20000磅(约合9070公斤)烈性炸药,并未引起当地人怀疑。参与过破坏计划的阿美石油前员工比尔·奥托(Bill Otto)回忆说,“CIA希望看到的效果是,炼油厂要像中国的鞭炮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炸掉”。
利益分歧令英美疏远
起初,一切都按照CIA的构思稳步展开,但漂亮的开局没持续多久,便遭遇了愈发显著的阻碍。和英国政府比起来,英国石油公司并不情愿卷入这场阴谋。1950年年底,英国在伊朗最大的石油公司昂格鲁-伊朗公司总裁托马斯·弗莱瑟(Thomas Fraser)知晓该计划后,极力反对,他担心:一旦伊朗政府知道公司参与其中,就会实施勒索或下逐客令。
时任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麦基(George McGhee)自然不乐见此种情况。他在1951年2月召见英国官员,告诫对方“无论如何,昂格鲁-伊朗必须支持相关计划”。几周后,无奈的英方抛出了新方案,提议在伊拉克和伊朗全部改由军队执行相关计划,这一提议仍旧被美方否决,因为CIA认定,缺乏石油工人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摧毁计划难以成功。
自此之后,美英这两个有“特殊关系”的国家,开始因利益冲突而在中东彼此疏远。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大规模开发中东石油资源,相继控制了巴林、科威特、伊朗的大批油田。二战结束后,该区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针对外国公司的抗议此起彼伏。1950年年底,德黑兰的一家报纸不知为何泄露了消息,称“英国高层正讨论如何摧毁伊朗石油工业”。昂格鲁-伊朗石油公司闻讯大惊,托马斯·弗莱瑟警告政府:如果是美国的竞争对手有意泄露相关消息,英国石油公司势必在伊朗失势,反倒是美国人可能坐享其成。
在英国政府的软硬兼施下,弗莱瑟最终勉强同意参与破坏计划。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美英两国在为由谁来执行计划争吵不休时,伊朗国内突如其来的政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1951年3月,亲西方的伊朗首相阿里·拉兹马拉(Ali Razmara)被民族主义者刺杀,一个月后,伊朗新政府闪电通过法案,宣布将昂格鲁-伊朗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德黑兰当局的主动出击,在一夜间打翻了英美两国的如意算盘。出于无奈,CIA和英方紧急商定,放弃委托石油公司职员实施破坏的方案,转而通过空袭方式炸毁石油设施。由于英国在该地区的空军力量不足以一次性摧毁伊朗的阿巴丹炼油厂,双方决定,万一莫斯科发起战争,部署在伊拉克的皇家空军将优先攻击储油库和向外输送原油的管道。
密谋的结局无人知晓
与此同时,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沙特,CIA仍在按既定节奏安排破坏计划。然而,随着相关工作不断深入,阿美公司越来越担心消息泄露带来的风险。驻扎于科威特、巴林等国的英国石油公司也接二连三地向伦敦抗议:“万一计划曝光,政府能否赔偿我们的损失?”
随着美国政府换届,华盛顿也开始传出质疑声。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给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报告称,从1951年开始,美国的石油供需发生显著变化,石油需求量是1949年的两倍,每天需要从中东进口60万桶石油,“若轻易摧毁中东油田,对美国也是不小的打击”。
因此,该委员会呼吁采取更温和的手段,如封堵油井、摧毁地面设施,以备日后重新启用。
此外,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威胁也开始让美方反思石油“拒止政策”的必要性。“politico”网站文章称,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不再是西方在中东唯一忌惮的对象,崛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同样威胁着西方对石油的控制——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就是现成的例子。
多方面的建言,让艾森豪威尔最终选择更改计划:将摧毁石油设施视为阻止苏联进军的最后手段而非当务之急;执行者也变成了军队,而非CIA指挥下的石油公司员工。
至于该计划的结局,现有档案只能回溯到1963年。当时,肯尼迪出面向国会咨询“该计划是否已经被替换”,但相关回复未记录在册,外界也就无从得知它是否已终结或何时终结。
根据比尔·奥托的回忆,艾森豪威尔下令更改计划后不久,他就接到命令,要他销毁储存在阿美石油公司的近10吨爆炸物,并在上世纪50年代末悄悄运走藏在管道下方的所有炸药。时任阿美石油公司高管的威廉·钱德勒(William Chandler)日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彼时,他被招募为计划执行人员而秘密受训,“万一苏联人打过来,我们要做好准备随时破坏管道阀门,我还被训练使用塑胶炸药,它们就藏在我床下”。钱德勒于2009年去世。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些人参与如此危险的计划?奥托给出的解释是:冷战初期,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膨胀,普通美国人都愿意出一份力,帮助国家对抗苏联。
在“politico”网站看来,美英摧毁中东油田的计划,揭示了阿拉伯民族主义、CIA和西方石油公司间的纠葛。本质上,它反映了石油资源重要性上升和大国力图控制它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此后60余年,同样的意图依然驱动着一些国家不知疲倦地介入纷乱的中东局势,让这片因石油而富饶、也因石油而被“诅咒”的土地无法品尝到和平的滋味。
若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进攻中东,英美两国第一批计划摧毁的目标,就包括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相关档案的曝光,再度证实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中东这片土地的“诅咒”。
在中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美国与英国不止一次扮演不光彩的角色。冷战启幕后不久,为防止苏联夺取该地区的石油资源,美英密谋在必要时将沙特、科威特、巴林、伊拉克的油田悉数摧毁。英国国家档案馆新近解密的一批文件显示,彼时,英国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其中的穿针引线,更是远超外界想象。
世人皆知的是,美英的惊天构想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即便如此,正如此后的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显示的那样,因石油资源而腾起的硝烟始终弥漫在中东上空;东西方大国为争夺战略资源牺牲中东诸国利益的种种勾心斗角,如今听来仍令人心悸。
CIA特使的危险提议
解密文件一开篇,便记载了1951年夏天,美国中情局官员乔治·普卢辛(George Prussing)如何出现在伦敦,密会英国石油公司的3位高管,并向后者透露了美英合力摧毁中东地区石油工业,包括堵塞油井、销毁设备和储备油、炸掉炼油厂和管道,以防珍贵的石油资源落入苏联手中的计划。CIA把这项计划称为石油“拒止政策”(Denial Policy)。
1996年,美国杜鲁门总统图书馆因操作失误,将相关文件部分公开,酿成了美国保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不过,计划细节当时并未全部浮出水面。直到前不久,英国国家档案馆主动解密了有关档案,才让外界彻底了解这场有关石油霸权的暗战的来龙去脉。
美国国务院和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卷入中东事务早已不是新闻。新近解密的文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首次指出,CI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远比人们想象的关键,这个机构的特工直接指挥英美石油公司步步为营、落实计划,在提供武器装备的同时,暗中监视这些公司。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刊登专题文章称,相关计划早在1948年便开始酝酿。彼时,苏联完全控制了德国东部,其对柏林的军事封锁进一步激化了西方对“全面入侵”的恐惧;而在中东,杜鲁门政府及其盟友担心自身无法制止莫斯科对伊朗和伊拉克等国的渗透,遂决定:形势万般危急时,抢先摧毁当地的石油设施,防止被苏联人捡了便宜。
这正是普卢辛伦敦之行的动机——争取英国石油公司对相关计划的支持,希望对方扮演执行人的角色。当时,“日不落帝国”余晖下的英国,依然控制着科威特、巴林、伊朗、沙特等国的多处油田,美方要想赶在苏联人到来前实施破坏,必须得到英国石油巨头的协助。
为确保万无一失,普卢辛专程接洽了时任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副总裁特里·杜斯(Terry Duce),咨询秘密实施该计划的可能性。阿美石油公司拥有沙特的石油开采权,跟沙特政府关系良好;杜斯在二战期间为美国政府工作,是CIA掌门人艾伦·杜勒斯的老相识。
计划在CIA的低调运作下缓缓推进。阿美石油公司提供了专业指导,包括如何堵塞油井及摧毁炼油厂。在杜斯倡导下,该公司甚至提出让自己的员工来执行具体操作。鉴于美国当时在海湾地区缺乏军事基地,英方同意在阿美员工破坏油井设施时为其提供武力保护伞。
为了尽可能彻底地摧毁油田,CIA先后在阿美公司内部安插了645位内线,并秘密派遣5名特工进入这家企业,担任“总经理助理”——这些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角色,对全盘计划一概不知。作为具体支持,CIA总共向这些人提供了20000磅(约合9070公斤)烈性炸药,并未引起当地人怀疑。参与过破坏计划的阿美石油前员工比尔·奥托(Bill Otto)回忆说,“CIA希望看到的效果是,炼油厂要像中国的鞭炮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炸掉”。
利益分歧令英美疏远
起初,一切都按照CIA的构思稳步展开,但漂亮的开局没持续多久,便遭遇了愈发显著的阻碍。和英国政府比起来,英国石油公司并不情愿卷入这场阴谋。1950年年底,英国在伊朗最大的石油公司昂格鲁-伊朗公司总裁托马斯·弗莱瑟(Thomas Fraser)知晓该计划后,极力反对,他担心:一旦伊朗政府知道公司参与其中,就会实施勒索或下逐客令。
时任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麦基(George McGhee)自然不乐见此种情况。他在1951年2月召见英国官员,告诫对方“无论如何,昂格鲁-伊朗必须支持相关计划”。几周后,无奈的英方抛出了新方案,提议在伊拉克和伊朗全部改由军队执行相关计划,这一提议仍旧被美方否决,因为CIA认定,缺乏石油工人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摧毁计划难以成功。
自此之后,美英这两个有“特殊关系”的国家,开始因利益冲突而在中东彼此疏远。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大规模开发中东石油资源,相继控制了巴林、科威特、伊朗的大批油田。二战结束后,该区域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针对外国公司的抗议此起彼伏。1950年年底,德黑兰的一家报纸不知为何泄露了消息,称“英国高层正讨论如何摧毁伊朗石油工业”。昂格鲁-伊朗石油公司闻讯大惊,托马斯·弗莱瑟警告政府:如果是美国的竞争对手有意泄露相关消息,英国石油公司势必在伊朗失势,反倒是美国人可能坐享其成。
在英国政府的软硬兼施下,弗莱瑟最终勉强同意参与破坏计划。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美英两国在为由谁来执行计划争吵不休时,伊朗国内突如其来的政变让所有人措手不及——1951年3月,亲西方的伊朗首相阿里·拉兹马拉(Ali Razmara)被民族主义者刺杀,一个月后,伊朗新政府闪电通过法案,宣布将昂格鲁-伊朗石油公司收归国有。
德黑兰当局的主动出击,在一夜间打翻了英美两国的如意算盘。出于无奈,CIA和英方紧急商定,放弃委托石油公司职员实施破坏的方案,转而通过空袭方式炸毁石油设施。由于英国在该地区的空军力量不足以一次性摧毁伊朗的阿巴丹炼油厂,双方决定,万一莫斯科发起战争,部署在伊拉克的皇家空军将优先攻击储油库和向外输送原油的管道。
密谋的结局无人知晓
与此同时,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沙特,CIA仍在按既定节奏安排破坏计划。然而,随着相关工作不断深入,阿美公司越来越担心消息泄露带来的风险。驻扎于科威特、巴林等国的英国石油公司也接二连三地向伦敦抗议:“万一计划曝光,政府能否赔偿我们的损失?”
随着美国政府换届,华盛顿也开始传出质疑声。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给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报告称,从1951年开始,美国的石油供需发生显著变化,石油需求量是1949年的两倍,每天需要从中东进口60万桶石油,“若轻易摧毁中东油田,对美国也是不小的打击”。
因此,该委员会呼吁采取更温和的手段,如封堵油井、摧毁地面设施,以备日后重新启用。
此外,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威胁也开始让美方反思石油“拒止政策”的必要性。“politico”网站文章称,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不再是西方在中东唯一忌惮的对象,崛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同样威胁着西方对石油的控制——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就是现成的例子。
多方面的建言,让艾森豪威尔最终选择更改计划:将摧毁石油设施视为阻止苏联进军的最后手段而非当务之急;执行者也变成了军队,而非CIA指挥下的石油公司员工。
至于该计划的结局,现有档案只能回溯到1963年。当时,肯尼迪出面向国会咨询“该计划是否已经被替换”,但相关回复未记录在册,外界也就无从得知它是否已终结或何时终结。
根据比尔·奥托的回忆,艾森豪威尔下令更改计划后不久,他就接到命令,要他销毁储存在阿美石油公司的近10吨爆炸物,并在上世纪50年代末悄悄运走藏在管道下方的所有炸药。时任阿美石油公司高管的威廉·钱德勒(William Chandler)日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彼时,他被招募为计划执行人员而秘密受训,“万一苏联人打过来,我们要做好准备随时破坏管道阀门,我还被训练使用塑胶炸药,它们就藏在我床下”。钱德勒于2009年去世。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些人参与如此危险的计划?奥托给出的解释是:冷战初期,公众的爱国主义情绪膨胀,普通美国人都愿意出一份力,帮助国家对抗苏联。
在“politico”网站看来,美英摧毁中东油田的计划,揭示了阿拉伯民族主义、CIA和西方石油公司间的纠葛。本质上,它反映了石油资源重要性上升和大国力图控制它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此后60余年,同样的意图依然驱动着一些国家不知疲倦地介入纷乱的中东局势,让这片因石油而富饶、也因石油而被“诅咒”的土地无法品尝到和平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