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为音乐、电子书、视频等在线内容付钱,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网友的一贯印象。但近日,多家外媒注意到,随着众多优质内容的涌现,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愿意打开钱包,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贡献真金白银。当然,他们最青睐的支出对象,仍然是手机网络购物。
中国网民习惯付费观看网络视频
韩国浪漫言情剧《太阳的后裔》在互联网上热播时,26岁的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陈思瑶(音)选择了付费观看。可以优先提前看剧和免除广告烦扰,是她成为付费用户的主要原因。“过去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不需要付费的视频,现在不那么容易了。不过付费的内容也不贵。”陈思瑶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
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在美国和欧洲,在线视频还没有取代广播和付费电视节目,但中国的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
去年6月,百度旗下的视频播放平台爱奇艺播出网络剧《盗墓笔记》前,约5亿用户中只有500万付费用户。网站向每月支付19.8元或一年支付198元的会员发布《盗墓笔记》全部10集内容后,短短一个月内有超过260万个新加入会员,网站支付系统甚至一度崩溃。这些新会员中,有不少网络剧同名小说的粉丝。
去年年底,爱奇艺的付费会员已增加到1000万,今年6月增加至2000万。会员可以提前观看新电影和新电视剧、跳过广告、享受更高的视频分辨率和音频质量,偶尔还有机会与明星见面。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网民是出了名的不愿为在线内容付钱的群体,但付费在线视频用户的增长意味着这一状况开始改变。腾讯视频和阿里巴巴控股的优酷土豆没有透露他们的用户数量。互联网研究公司艾瑞咨询集团称,2015年年底,中国付费视频用户达2880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总数达5.04亿,2880万的付费用户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用户订阅费用比人均广告收入至少多50%。各大视频网站负责人都希望付费用户带来的收入可以弥补正在放缓增长的广告收入。
2015年,订阅收入占网络视频行业400亿元总收入的13%,高于上年的5.6%。研究公司认为,在未来几年,订阅收入将与广告收入同等重要。
美国《福布斯》杂志援引艾瑞咨询公司分析称,占据20%市场份额的爱奇艺预计年收入增长39%,到2018年达到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6亿元),百度收入也将借此每年增加25%。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阿里巴巴在今年4月斥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亿元)巨资收购网络视频巨头优酷土豆。香港《南华早报》则称,电信巨头中国移动也瞄准了在线视频市场。
不过,由于内容成本显著增加,该行业利润可能在短期内明显下降。
为精心策划用户喜欢的付费内容,爱奇艺起初购买好莱坞经典电影和美国热门节目,但对中小城市的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如今,它投入数十亿美元购买中国电影和韩剧,并购买和制作网络剧。《华尔街日报》称,为了吸引用户,各视频网站都在竞相争夺优质的独家资源,这导致了巨大损失。
中国手机网购领先全球至少三年
只用智能手机,就能让自动售货机“吐出”饮料;扫描报纸广告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坐等货物送到家中;在手机上轻轻一点,美食或家政服务就会送上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称,通过这些创新,中国移动购物走在了美国前面。
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网站所说,从繁华的大城市到偏僻的农村地区,到处都能看到带着大包小包的快递员。中国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普华永道最新全球全零售调研报告显示,全球54%的消费者已通过手机进行网络购物,到2019年有望达到80%。而在中国,这一比例已高达88%,这表明中国消费者手机网购已领先全球至少3年。
普华永道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王笑认为,中国网购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受益于其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强劲的消费需求和规模较大、效率较高的电商,以及高效低成本的线下物流配送体系。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中国价值50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的网络购物中,近一半是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到2019年将达到71%。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只有约1/4。
美国“商业内参”网站报道称,家庭收入、财富和零售支出的强劲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闪光点。根据瑞银数据,2015年,中国在线零售销售增加了33%,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零售支出更是剧增100%。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去年中国网购规模高达3.8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内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占比达12.6%,并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网购市场地位。CNBC则指出,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用户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6.4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13亿人口中,10岁到39岁的年轻人占43%,而80%的互联网用户来自这个年龄段。
“未来几年,年轻人将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消费者群体,我们预计在线和移动消费将继续增长。”瑞银分析师廖新宇(音)和胡云云(音)告诉“商业内参”网站,“同样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为人父母,他们的消费习惯可能影响下一代人。因此,移动支付对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影响深远。”
付费请名人回答问题将是下一个趋势?
不久前,广州网友关志(音)声称已花了300多元,用于在“分答”上向各种名人和专业人士提问。“没有‘分答’,我不可能有机会直接接触他们。”他说。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越来越多中国网友迷恋于这个5月15日推出的在线问答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有知识可分享给他人的“行家”们可以给自己的答案设定价格,从1元到几千元不等,通过60秒以内的语音回答问题。提问者按照预设价格付款,其他用户只要花1元就可以“偷听”回答。
发布前3天,“分答”就吸引了超过100万个付费用户。近几周,这个手机应用程序已被下载了数万次。新加坡科技网站“Tech in Asia”认为,付钱请名人回答问题,将成为中国的下一个趋势。
加入“分答”的行家,有娱乐行业的大腕、网络红人和高调的商人。中国富二代王思聪已成为“分答”上最受欢迎的行家。他回答了32个问题,赚了约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5万元)。王思聪回答问题要价不菲,高达4999元,但提问者也有机会盈利。据《南华早报》报道,超过两万用户“偷听”了他某个答案,提问者“瓜分”到了超过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9922元)收入。
美国《石英》杂志称,美国问答网站“Quora”创建了交换信息的自由市场,而“分答”要求用户为答案付钱。该杂志忍不住感慨,“分答”的成功表明,八卦的力量足以从网友手中撬出钱来,这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推出“分答”的“在行”网站CEO助理吴云飞告诉《南华早报》:“‘分答’的成功体现了知识永远是有价值的,人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在任何领域了解的知识来交换别的知识。”
不过,《石英》杂志指出,“分答”上有不少专业问题,但它红起来的真正原因有点俗气。在这个平台上,最受欢迎的问题几乎都是名人的私生活,该公司也在积极邀请著名演员、歌手、运动员加入。如果说“Quora”是一个“知识市场”,那么“分答”更像名人八卦杂志。
对普通用户而言,八卦似乎比知识更重要。在某一专业有所建树的专家、经济学家和医生很难与娱乐业名人平分秋色。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回答问题的价格为100元,他的答案通常有约100人“偷听”。也有一些网民不赞成付费模式,他们认为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
“Tech in Asia”报道称,10位最赚钱的答题人中,有近一半回答与八卦有关的话题。有网民担心该应用能否实现分享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标。小说家马伯庸称,用户第一次与名人如此接近时询问个人八卦可以理解,但从长期来看应该专注于知识和专业技能,因为人们总会对八卦感到无聊。
美国“Rsscockpit”网站认为,“分答”吸引的主要用户是那些平时就喜欢在手机或电脑屏幕前看名人私生活或穿着清凉女孩照片的年轻人,这个应用其实是穿着“新技术”外衣的儿童游戏或成人杂志。它在某一段时间处在聚光灯下,也会迅速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