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会呼吸的衣服”、“鼻子上的空气过滤器”、“能洗碗的水槽”……

这些设计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能点亮生活

本报记者 蒋肖斌   青年参考  ( 2016年06月15日   10 版)

    海报灯

    防灾包

    会呼吸的衣服

    多功能球泡灯

    这年头大概流行跨界。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们,一起用生物材料做了一件能调节体温的“会呼吸的衣服”;中国的科学家、材料学家为了对付雾霾,做出了能戴在鼻子上的空气过滤器;日本的设计师,把一张海报剪成了一盏灯,用一个图钉就能完成安装……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达人,在参加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时,都化身为设计师,并进入TOP22的名单。

    设计不再是美术馆里高高挂起的展品,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场景的设计师们,对设计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有用!如同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赵健所说:“也许这些产品设计不能改变世界,其实大量的产品设计都属于这种情况,但为中国的设计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不见得要惊天动地,但可以通过低成本和低技术的各种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关注“人本”,原来生活可以更美

    本届大赛的评委之一、美国设计师戈登·布鲁斯(Gordon P. Bruce)曾任韩国三星和中国华为的设计顾问。不知是不是巧合,三星在2011年超过苹果成全球第一大智能机厂商,而据市场研究公司(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华为超过苹果,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老大。

    “中国有一句话,万变不离其宗,看似不断变化,实质其实不变,那么设计也应该回归这样的本质或者初衷。”布鲁斯回忆,在他童年时,父亲的朋友是一名工业设计师,这位朋友强调“人本”因素——把对人的关怀放在一切设计之前,技术可能改变,材料可能改变,但是人类不会改变。

    美国麻省理工的博士后研究员王文为评委们展示了一件“会呼吸的衣服”。“我们的作品用活的细胞制作,衣服上的‘鳞片’能够自动感知皮肤温度和湿度,当身体发热、出汗时能迅速作出响应,通过自动的开合,达到最佳的透气性,从而保持体温处于最舒适的状态。”王文说。

    一家厨具公司的产品部部长赵雪刚为万千在家做饭的中国人带来了福音——能洗碗的水槽。他介绍说,首先,这是一个水槽,具备水槽所有的功能;其次,它是一个洗碗机,洗碗功能强大,28分钟就可以洗净餐具,而且省电省水;最后,它是一台果蔬净化机,能去掉90%的农药残留。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赵长胜和他的团队制作了一款“戴鼻子上的空气过滤器”。“80%有效吸附率,航天级材料——相当于5根发丝的厚度,12小时隐性防护。”赵长胜说,“第一代产品在3到5元,正在研发的第二代产品控制在两块钱。”

    在大赛的答辩现场,仿佛能看到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自动擦窗户的机器人、触觉设计的腕表、窗框空气过滤器、智能电动轮椅、全世界最小巧的3D打印笔……

    用设计拯救生命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昀教授强调,“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提倡的是民生和产业。一个朋友告诉王昀,他们在中国西部地区做了一个火锅的设计,为了省电,他们把嵌着火锅的桌子设计成了一个加热的空调,以一种非常东方式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中国设计师陈永航的团队为贫困地区带来光明,他们设计的是一个多功能球泡灯。“我们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世界上的贫困人口超过7亿,在中国有7000万,数字非常巨大。他们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呢?”陈永航展示了3张图片,“这群贫困山区的孩子只能在白天学习,晚上只有一个昏暗的灯泡,而且经常停电。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一款球泡灯,点亮贫困山区的生活。”通过普通球泡灯与手电筒功能的融合创新,多功能球泡灯能在停电后使用8~11个小时,灯罩采用PC材料,防触电,使用LED光源,价格在十几元到30元左右。

    2006年,还在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的太刀川英辅创办了一家设计公司,致力于“为社会革新而设计”。他的理念之一是:要有同理心,去做生活真正需要的东西。他在本届大赛中带来的作品是“THE SECOND AID”——为灾害频发地区设计的“防灾包”,能在灾后72小时内提供维系人们生命安全的必需品和指导。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此前太刀川英辅的“防灾包”《东京防灾》就已销售超过700万本。地震发生后,他对“防灾包”进行了升级,包含书、物品、工具。他将其设计成书的样子,放在书架上,能在需要的时候被迅速取出。

    太刀川英辅说:“我设计的这个产品,能让你通过阅读拯救自己。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怎么抵御寒冷、饥饿,这是你生存下去的力量。”

    不仅关注创意,也关注产品

    王昀说:“如果我们走到中国的大街上问问老百姓,十个里面可能有八九个不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设计对他们来说很神秘、很专业。事实上,现代设计起源于百年前的德国包豪斯,它成功的关键是,它做的事情不仅是设计,更是一种社会创新,很多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在做超越自己专业边界的事。”

    赵健发现,“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不论作者、只论作品的评选,使得入选的前22名中,至少有1/3左右的参赛者并非设计师出身,他们中有化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赵坚认为,这是正常的,健康的,“逐渐打消传统设计的边界,不断扩大设计与社会发展之间应有的水乳相融的关系”。

    挪威设计师赫尔曼·泰德博格(Herman Tandberg)198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杭州,当时很多跨国企业没有办法找到进入中国的窗口,但今非昔比。

    “设计的实质是把才华横溢的人的思维打造成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可以这样讲,如果一个设计能够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那这个企业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价码。”赫尔曼说,“但是设计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和经济学本身,还包括科技的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改善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这是大家共赢的局面。”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普通的保温杯,用户在喝水的时候不知道水温,只能试探性地喝一点,很可能被烫。研究显示,适合人类的温度是35~45摄氏度,企业就做了一个创新,在保温杯上显示水温。“创意无处不在,关键是将创意转换为产品,从而释放出价值。”吴海燕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倡导的是面向国家战略的需要,同时惠及民生,不仅关注创意,还从设计到产品、到商品,以真正推动经济和民生,这是它很重要的一个意义。”

 

这些设计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能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