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英国学生:“中国,我还会再来”

本报记者 张慧   青年参考  ( 2016年05月24日   11 版)

    “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闭幕式合影。

    纽卡索大学政治和历史系学生瑞秋·弥尔顿(Rachel Middleton)说,自己申请参加“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原因,除了希望结交大洋彼岸的朋友、训练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还有对中国的好奇。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了解非常少。有限的知识都是关于中国政治的,全部来自课堂。我迫切地想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真正的中国两相验证。”她说,来中国前,如果让她用一个词语概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英国媒体不断重复的“崛起”。结交了中国朋友,体验了中国生活之后,她心中的中国标签是“和平”。

    尼克·杰夫里(Nick Jeffery)是第四次来中国,这位在诺丁汉大学主修中国商业与经济的英国男生说,通过这次创新体验营,他看到了中国不同的侧面。“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很多企业的高层并且参观政府机构,如果不是加入这个项目,作为英国人,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看到这些。”

    阿什利·拜肯(Ashley Bacom)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地理学和社会学,她的理想是开办自己的环境政策咨询公司。“我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这是我申请这个项目的原因。”阿什利说,格拉斯哥大学有中国学生,但在校园中,不同国家的学生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交往很少。

    来中国之前,阿什利对中国没有感性认识,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制度化”。在中国短短7天后,阿什利对中国的形容词变得丰富多样起来,比如创新、激情四射、成功。她已经开始寻找其他项目和机会,希望再次到中国来。与此同时,她通过社交网络发布在中国每一天的行程和收获,并劝说每一个留言的朋友“中国棒极了,SLIE项目棒极了,明年你一定要申请”。她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了。”

    “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借中英人文交流机制的东风,在中英两国全面进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际,以民间外交的方式,为两国青年提供交往的契机。这一项目由全国青联指导,由中国青年报社携手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与英国共同目标基金会联合主办。

    参与体验营的15名中国学生从3000余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来自北大、清华、北航、北外、武大等国内名校;英方的15名学生来自11所英国知名高校。2015年,这一项目得到了共青团中央、高校、企业、媒体和学生等多方的积极评价,“2016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已进入筹备和预热阶段。

    英国共同目标基金会体验营项目的CEO安迪·考克斯(Andy Coxall)表示:“中英学生表现出的开放和真实震撼了我,他们没有将自己藏在面具后面,不畏惧展现真实的自我,这保证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可以迅速深入。”安迪说,每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时,都能带来一圈水波,那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力,是对其他人的触动和影响,是为了世界更美好做出的努力。

    他认为“2015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及其参与者就是这样的石子。“事实上他们比石子更厉害,因为他们结合为一个整体,是一块大岩石。”安迪说,“我已经等不及想看到这块大岩石落在水中,荡起的涟漪有多大、影响有多广泛了。”

 

英国学生:“中国,我还会再来”
国内这些知名的大学生活动,你参与过哪个?
在畅谈中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