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遗祸百年 争议难消

《赛克斯-皮科协定》:一纸密约决定中东命运?

本报记者 张慧   青年参考  ( 2016年05月18日   28 版)

    赛克斯(左)与皮科的密约,被后世视为中东乱局的源头。

    根据该协定,红线以北由法国控制,以南是英国势力范围。

    两名外交官百年前的密约,被视为中东乱象的源头。即便时局变迁并未与《赛克斯-皮科协定》的设想同步,强加于人的色彩,仍令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2014年,“伊斯兰国”(IS)异军突起之初,曾发布一段视频:《赛克斯-皮科协定的终结》。视频中,一名留着大胡子的“圣战者”在伊拉克-叙利亚边境一处废弃的哨卡前踱步。以了无人烟的荒漠为背景,他用英文大声宣布:“这不是我们要改变的唯一边界。”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载文称,这段展示IS突破伊叙边境的视频,一度让很多西方人摸不着头脑,他们纷纷指着标题发问:“赛克斯-皮科?什么东西被终结了?”

    马克·赛克斯(Mark Sykes)和乔治·皮科(Georges Picot)的名字,在中东可谓妇孺皆知。正是他们二人在百年前签订的一份文件,为日后的中东乱局点燃了引线。

    一场包办婚姻式的谈判

    赛克斯成为外交官前,曾在布尔战争中冲锋陷阵,承袭了男爵头衔,后来在英国议会赢得了保守党议员的席位。他1919年因流感辞世,年仅39岁。

    来自法国的皮科,多数时候在穷乡僻壤从事微不足道的工作,直到1950年身故。

    这两个境遇不同、人生毫无交集的人物,在一战期间共同起草了一份协议,欲将奥斯曼帝国的广袤疆土置于英法两大老牌殖民者的羽翼下。古怪的是,两人都不是中东问题专家,他们直接从政府高层接到命令,带着无畏的精神坐到谈判桌前。

    今年5月16日,《赛克斯-皮科协定》迎来了百岁生日。整整一个世纪前,它和其他相关协议、声明和条约,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凭空创造出今日中东的格局。尽管各国的边界和赛克斯、皮科勾画的原始版本不尽相同,二者仍被视为一系列悲剧的始作俑者。

    “《赛克斯-皮科协定》和它制造出的种种麻烦,令数以十万计的人丧命。”前不久,伊拉克埃尔比勒省省长纳瓦扎德·哈迪·穆卢德(Nawzad Hadi Mawlood)告诉美国《纽约客》杂志,“它改变了历史进程、违反了天性。”

    对殖民地的瓜分总是粗暴的。如今已没人知道,赛克斯和皮科面对摊在桌子上的地图时,是否考虑过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政治倾向。但从协定的内容看,两者都没有得到体现——某些边界呈完美的直线,只因为它们是比着尺子信手一画的产物。1915年,在给时任英国首相艾斯奎斯的简报中,赛克斯有一段著名论述:“我打算从Acre(以色列港口阿卡)的E,画一条直到Kirkuk(伊朗北部城市基尔库克)的最后一个K的线。”说着,他的手指划过铺在唐宁街10号桌子上的地图,从地中海之滨向外高加索方向的崇山峻岭移动。

    “毫无疑问,《赛克斯-皮科协定》是个错误。”伊拉克库尔德地区领导人马苏德·巴尔扎尼(Masoud Barzani)的一名顾问强调,“它就像包办婚姻,从开始就注定了糟糕的结局。它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在决定人们的命运之前,从没征求过这些人的意见。”

    意外曝光,引发滔天巨浪

    就如何分割奥斯曼(奥匈)帝国的遗产,英法的密商始于1915年11月。当时,双方已在中东积累了不少本钱,法国借经济文化在地中海东部施加影响力,英国则控制着埃及。

    历经近半年讨价还价,双方的势力范围终于敲定:按赛克斯画的那条线,线北受法国控制和保护,以南归英国管辖。具体来说,法国获得的地盘包括黎巴嫩、叙利亚沿岸和土耳其的一部分;英国则将触角伸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连带阿卡、海法等著名港口。另外,一个居间缓冲的阿拉伯国家可以在英法默许下独立,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由国际共管。

    按常识,这样一份赤裸裸的分赃计划注定是见不得光的,但事态横生枝节——作为协约国的重要成员,沙俄也参与了瓜分中东,并对协议的最终文本知情。

    另一个知情者是阿拉伯大起义的领导者侯赛因·伊本·阿里。英国在埃及的最高指挥官麦克马洪曾对侯赛因承诺,战争一结束,就允许他在阿拉伯半岛建立独立国家。1917年5月,赛克斯和皮科与侯赛因会晤,向后者介绍了协定的内容。这位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并未提出任何异议,他的秘书后来回忆说,“侯赛因对协议中的条款相当满意”。

    百年来,《赛克斯-皮科协议》饱受诟病的理由之一就是:它不公开、不透明,违背了对侯赛因等人的承诺。然而,已故中东历史问题权威艾利·凯多里 (Elie Kedourie)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协定在措辞时小心地避免了争端,至少看上去符合对阿拉伯人的承诺。

    实际上,真正实施的协定,与赛克斯和皮科炮制的版本相差甚远。十月革命和美国参战打乱了英法的如意算盘。1917年11月23日,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曝光了协定的全文,将本应保密的势力范围划分公诸于众。结果,“英国人倍感尴尬,阿拉伯人惊惶不安,土耳其人则暗自得意。”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的民族自决,顿时让英法陷入道德洼地。

    一战结束前,英法首相劳合·乔治和克莱蒙梭再度聚首,修改了原始协定划定的分界线,原因之一是,石油的战略意义在当时已经凸显,两国必须考虑对产油区的分配。

    历史学家亨利·劳伦斯(Henri Laurens)认为,在这次会晤中,法国放弃了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控制,这才是决定中东命运的关键。

    1920年4月,战胜的协约国齐聚圣雷莫会议,中东的势力版图终于尘埃落定。

    受害者情结绵延百年

    一个世纪过去,中东各国对《赛克斯-皮科协定》的反抗,每每通过激烈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来,无论是埃及的纳赛尔主义,还是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复兴党运动,基础都是放之阿拉伯世界皆准的民族主义思潮。埃及和叙利亚虽然处于不同的大洲,却曾花3年时间尝试融合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可惜,它们的努力在1961年的大马士革政变后土崩瓦解。

    讽刺的是,连中东地区最为人不齿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都以颠覆旧秩序为己任。2014年,在横扫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克摩苏尔附近的边境哨卡后,IS首领巴格达迪放话:“我们的进军不会停止,直到彻底摧毁赛克斯-皮科的阴谋。”可是,不知他是否清楚,今日的伊叙边界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确定的,彼时,赛克斯已撒手人寰。

    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赛克斯-皮科协定》百年来一直在“背黑锅”,中东局势恶化至此,罪魁祸首并非这份协议,更不是两个无足轻重的外交官。

    该文主张,后世对这份协定大加挞伐,背后的逻辑无非是:治理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中东,应该用其他方式。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奥斯曼帝国注定会分裂成许多多种族和多教派的国家;事实上,没有任何方式能有效治理中东地区,血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何况,如果按照两人最初的设想,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根本不该在伊拉克境内,而应该属于叙利亚。同理,大量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本该生活在伊拉克边境以外,这会让伊拉克更加和睦,巴格达面临的难题也不会像现实中那样令人头痛。

    各国历史研究者中,认为《赛克斯-皮科协定》承受了中东人过多“受害者情结”的,不在少数。他们主张,称这份协议为中东地区混乱的始作俑者,更像是一种传说而非事实。一个世纪的时间足够漫长,阿拉伯世界应该从其他方面寻找自陷困境的原因。

    重塑格局之路仍旧漫长

    “过去100年间,这个体系已经崩溃了。”今年3月,伊拉克前副总理萨利赫(Barham Salih)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但目前还不清楚,何种新体系能取而代之。”在他看来,百年前的英法密约违背了阿拉伯人建立统一国家的心愿,也让库尔德人自治的愿景破灭。

    法国史学家沙诺洛德(Jean-Paul Chagnollaud)认为,现在的中东仍然承受着《赛克斯-皮科协定》的苦果。“在象征层面上,这份文件会激起该地区居民屈辱的集体回忆。百年过去,他们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有同样的根源,那就是这份协定。”

    无论如何,在岁月冲刷下,《赛克斯-皮科协定》和后续协议确立的中东版图已摇摇欲坠。正如《耶路撒冷邮报》指出的,过去60年里,中东发生了23场武力摩擦,从巴以冲突到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的多次革命……追本溯源时,人们总把赛克斯和皮科挂在嘴边。

    或许,两位外交官最大的错误并不是随手乱画边境线,抑或没有考虑中东的民族复杂性。英国和法国真正的罪过在于:从一开始,它们就没有资格左右中东的格局。颠覆格局离不开战火和鲜血。即使赛克斯-皮科体系早已背离时代,改变仍须付出代价。

    “一切边界都是人定的。”“国际危机组织”运营官约斯特·海特勒曼(Joost Hiltermann)告诉法新社。在他眼中,中东动乱是IS等人群不适应现有的国家划分而产生的。“假以时日,这些内部矛盾会集中爆发,摧毁现有秩序……至于新秩序是什么样,我们只能靠猜。”

 

《赛克斯-皮科协定》:一纸密约决定中东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