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让世界理解中国武术之美

她俩把中国太极介绍到西方

[美]查尔斯·鲁索 编译 郑大为 《 来源:中青在线 》( 2016年05月11日   22 版)

    格尔达·葛迪思(左)与索菲亚·德尔瑟

    葛迪思和她的学员们

    德尔瑟对中国戏曲和武术颇有研究。

    在李小龙扬名前,两位西方女性就已将中国太极介绍到了海外。尽管声名不显,但对太极强身健体价值的发掘,仍令两人成为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先知。


    格尔达·葛迪思(Gerda Geddes)第一次邂逅太极是在黎明时分。时值1949年,走在上海晨雾弥漫的街道上,她发现一名老者在空地上修炼一门缓慢的、充满冥想的运动。作为来自挪威并受过正规训练的现代派舞蹈家,如此场景顿时将她深深吸引:“看着看着,我觉得冷热感交替地沿着脊椎上下流动,当即认定,这就是我穷极一生追寻的至宝。”

    战争令不少外国人离开了当时的中国,但葛迪思并非唯一对太极感兴趣的欧美人。几乎同一时期,同样在上海,美国舞蹈家索菲亚·德尔瑟(Sophia Delza)也对太极这门功夫如痴如醉。更关键的是,在把这门历史悠久的技艺带回各自的祖国前,两人都接受了中国太极名师的训练。在那个男女之间、种族之间壁垒森严的时代,这无疑是开拓之举。

    葛迪思与德尔瑟在欧美互为镜像,一度引领风骚却鲜为今天的武术爱好者所了解。正是她们把太极传播到远离华夏的西方,推动了前者成为风靡全球的中华文化符号。

    “太极的吸引力在于形神兼备”

    太极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健身项目之一,每天有上百万人次习练,在不同文化族群、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为流传。不过,它如今的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健身和消遣,而非搏击上。就此而言,太极作为一种技击方式的起源容易遭到忽视。

    在中国民间,太极经常被说成“太极拳”,起于乱世而被道教信徒奉为防身绝技。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演化成以柔和风格为主,通过扰乱对手招式的打击方向取得优势。

    太极倚重相对缓慢的动作、有节奏的呼吸和练习者的意念,其健身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半个世纪前,搏击型武术一度在欧美大红大紫,但进入21世纪以来,太极颇有些后发制人的意味——尤其是在研究者验证指出,习练太极者的健康水平确有提升之后。

    武术史学家本·贾金斯(Ben Judkins)曾表示:“一个多世纪以来,就太极的理疗作用的研讨,在西方重复了无数次。只是到了近些年,专业机构才对太极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确信练太极对很多慢性病有效。”临床研究还显示,练太极的保健功效繁多,包括减少心脏病发病率,缓解压力及全面改善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去年,《英国运动医学期刊》建议:鉴于练习太极有切实的保健效果,医生可以针对很多不同的症状,包括糖尿病、关节炎……将太极列入“处方”。“公众认可也很重要,”著有《内家拳》一书的作家杰西·奥布莱恩(Jess O'Brien)解释说,“譬如,螳螂拳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太极拳则很好地满足了公众需求。对普通人来说,太极的吸引力在于形神兼备。”

    中国功夫逐渐在欧美扎根

    这种吸引力为何如此令人沉醉?答案可以从德尔瑟和葛迪思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历中寻找。事实上,在来到中国并接触到这门神奇的功夫前,她们的人生就堪称多彩。

    德尔瑟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成长于艺术家和自由派政治家的包围中。她最开始接受的是现代舞训练,后来去巴黎学习了电影表演。1928年,她在百老汇登台亮相,随后在全美展开巡演。1948年到上海后,她成为首位在中国艺术学校进行交流和授课的美国女性。

    葛迪思来自挪威上流社会。和德尔瑟相似,她从小就接受了现代舞培训,后来在奥斯陆大学学习精神疗法。二战期间,葛迪思参加过反纳粹抵抗组织,面对敌人的追捕,她曾藏在马车上撤退到瑞典。随丈夫踏上中国土地后,她逐渐产生了把自己研习的舞蹈和武术用于精神治疗,创建以身体为导向的精神疗法的思路。然而,当看到黎明中老人练太极的情景,她马上意识到,根本没必要去专门创造这种东西,因为中国人自几百年前就精于此道。

    在那个年代,西方女性练太极是无先例可循的。葛迪思晚年回忆称:“中国人和我交流时有诸多不便,当时,相当多的妇女还在缠足。”

    她们遇到的困难一重接一重:遭遇了中方的清规戒律——武功传男不传女,更不许透露给外国人;遭遇了无处不在的语言障碍,还经历了国家政权的更替。尽管如此,德尔瑟和葛迪思都找对了师门——德尔瑟学的是吴氏太极,葛迪思则学了杨氏太极。两人划时代的举动,打破了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壁垒;同一时期,少年李小龙尚在叶问的咏春拳训练班习艺。

    回到各自的祖国,两位女士遭遇不同。葛迪思和她的中国功夫在欧洲一度遭到质疑和冷遇,德尔瑟则借助巡演,迅速蜚声全美;1954年,她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了公开表演。如贾金斯所言,此乃美国武术文化的地标性时刻——彼时,大多数美国人只能在春节和大学校园里见识中国功夫。之后不久,德尔瑟受邀在卡内基音乐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合定期授课。而在大西洋彼岸,葛迪思也终有斩获;伦敦当代舞蹈学校把她的太极课编入大学一年级教程。总之,几经努力,德尔瑟和葛迪思双双把太极成功地介绍给了西方民众。

    此后7年间,德尔瑟笔耕不辍,完成了英语世界中第一部以第一人称全面介绍中国功夫的专著《太极:身与心的和谐》。她开门见山地提到:“我要把西方人的注意力引到这项古老而杰出的运动上,太极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显然,德尔瑟和葛迪思是从促进身心健康的视角看待这项古老的学问,让身处工业文明下的西方人窥见了一个新奇的领域。

    以武修身,终获后人盛赞

    20世纪60年代,来自神秘东方的“功夫文化”在美国迎来了爆发。继柔道之后,空手道也被美国大兵带回本土,生根发芽。银幕上,李小龙颠覆常识的精彩表演,更是激发了普罗大众的习武梦。这个时期,夸张的动作片和功利主义驱动的搏击训练成为“功夫文化”的重心,主张“以武修身”的德尔瑟和葛迪思,则静心面对以男性为主宰的功夫热潮。

    然而,由于节奏较慢的太极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观念,即对搏击技术的速成性需求,德尔瑟和葛迪思一度遭到排挤。“所谓流行文化,就是出名和被遗忘同样迅猛,”贾金斯指出,“当时人们言必称李小龙和中国功夫,似乎完全忽视了两位女士此前15年所做的一切。”

    研究东方文化多年的杰西·奥布莱恩在《内家拳》中,肯定了德尔瑟和葛迪思的贡献。他主张,不能对中国武术进行简单解释。“人们总是想给中国武术下明确的定义,然而单一的标准并不存在,”奥布莱恩说,“太极是多变的,能以很多不同的方法击败对手。有人指责太极在搏击功能上有欠缺,可既然它包含了入静和康复的概念,就不能说它全无价值。”

    舞蹈家的出身,让德尔瑟和葛迪思更倾向于用太极解决修炼者自身的问题。德尔瑟从一开始就以健身为目的对其加以推广,葛迪思则将太极视为启迪灵性的方法。当然,她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练习的东西从源头上讲是一门武术,尽管克敌制胜不是她们的直接目标。

    德尔瑟与葛迪思分别在1996年和2006年辞世。她们把太极的种子播撒到西方,她们的追随者遍布全球。长远看来,她们安于寂寞,最终因眼力独到而胜出。进入21世纪,太极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其强身健体的意义越来越被临床医学界推崇。相反,曾红极一时的搏击型功夫有些后继乏力,欧美的武术迷发现,自己仍然需要争取主流舆论的认可。

    这样的结局与太极“以柔克刚”的逻辑暗合。德尔瑟和葛迪思取得了没有喧嚣的胜利。

    ▋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网站

 

她俩把中国太极介绍到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