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首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举办

看多国手工艺人诠释“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来源:中青在线 》( 2016年05月11日   10 版)

    甘而可的工作照

    日本的英文名Japan有漆器的意思,这意味着在西方人看来,日本是“漆国”,就如同中国是“瓷国”一样约定俗成,但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也许不这么认为。

    来自日本的漆艺界大师级人物大西长利曾看到甘而可的作品,先是远观,后禁不住凑近细看,最后竖起了大拇指。得到这位八十多岁的大师的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条稍显冷清的工匠之路,甘而可已经走了45年。

    4月22日至25日,首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在澳门举办,汇集了来自中国、法国、英国、以色列、美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约350家参展商,超过20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甘而可和他的犀皮漆(又称菠萝漆)就是其中之一。

    博览会突出“匠心”的主题,来自多国的手工艺人用作品诠释了“工匠精神”。

    尊重传统,也要考虑21世纪的现实

    甘而可15岁开始学做木匠,24岁开始学漆艺。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成为潮流,甘而可也下海了,一下就是10年,“赚得不多也不少”。但后来,他选择做手工艺人,因为“不想漆器后继无人”。

    犀皮漆源于东汉,一度失传,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中,对其也仅有29个字的记载。从2002年开始,甘而可独自一人靠着查找图片文献、参考古代实物,花费五六年时间,终于逐渐恢复了这项技艺。

    甘而可说:“继承传统技艺也要创新,这是当代艺人应有的追求。”在博览会现场,他正在为观众展示一个漆盒,盒盖能依靠自身重力在20秒内缓缓下降——这种工艺在古代没有,全靠手工制作。古代犀皮漆颜色比较暗淡,纹理不清晰,甘而可在颜料里加入了金、银、松石、珊瑚等矿物,做出有金属般亮丽漆面的漆器。

    在甘而可的展台不远处,是博览会最大的参展商之一、来自德国的“Handmade in Germany”,为观众展示有着180年历史的德国手工制造。展览新闻发言人马西亚斯·菲利普(Matthias Philipp)介绍,展品来自一百五十多家企业,都是德国最顶级的手工产品——沙发、床、椅子、餐具……展示了德国日常生活的全貌。

    一家陶瓷企业已经有300年历史,以前专为德国王室服务,虽然历史悠久,但其现在的产品很有现代设计感。一家专门生产圣诞装饰品的公司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摆着他家的产品。这家工厂目前仍在德国的东部山区以家族运营,所有产品用木头手工制作。

    “我们想通过展览传递一个观念,手工技艺需要得到弘扬;同时,传统工艺进入当代社会后,也要与时俱进。”菲利普说,“尊重传统也必须考虑21世纪的现实,让传统更好地适应当下。”

    菲利普解释,在德国,“传统”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传统。“对这个传统,我们考虑的是怎样把古老的技术和制作方式带到未来,既立足现代,也对传统工艺负责。比如,一些设计师会和诸如布加迪这样的汽车品牌合作,为他们制作零件。”另一个传统是包豪斯风格,讲求实用、简约。“比如,Pelikan是很传统的德国制笔企业,但同时我们也有LAMY,比较现代。它们价格差不多,但风格完全不同,两者是可以并存的。”

    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菲利普介绍,和中国类似,德国也有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完成教育之后,学生会穿上学徒服、戴上传统的德国式帽子、拄着手杖,不带太多钱,走遍全国游历一年。

    “这个规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这一年,学生必须离开家乡,在别的地方工作,开拓视野,了解更多的技艺。等回来的时候,你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菲利普说,“现在,德国的工匠培育系统将学校教育和工作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实际操作,学习怎么去运营企业。”

    现在,甘而可延续了师徒相传的模式。工作室里有二十多名学员,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形成梯队,“年轻人学漆艺很刻苦,我给他们的工资比社会上的高”。同时,甘而可也在高校授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一个硕士班上课。

    在另一个展台,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昌瓷板画传承人冯杰告诉记者,他直接去高校招生。冯杰是南昌瓷板画的第六代传承人,上世纪90年代,他苦于招不到学生,把这门技艺传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凝结成《瓷上肖像画技法》这本书。

    随着国家日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于2010年成立。一成立,冯杰就跑到南昌所有有美术院系的大学演讲,让年轻人了解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现在,研究中心常年招收大学毕业生学习瓷板画,已经毕业了两批。每次开班都有两三百人报名,通过考试留下四十多个,而耐得住寂寞学下去的只有二十多个。

    今年已经71岁的冯杰说:“过去这个行当的从业者小学毕业就不错了,现在需要大学生。因为瓷板画要发展,传承人一定要做艺术家,不要做画匠,要加强综合修养,看书、习画、练字……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本分

    去年,Handmade in Germany展览曾在上海展出,这次来到澳门,计划9月赴北京。菲利普说:“德国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两国人民都对文化产品很感兴趣,都对传统很重视,都想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通过这次展览和更多的活动,我们想把德国的传统介绍到中国来,促进更多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在德国,我们也和很多中国的商会和机构合作,告诉大家我们有什么异同。”

    菲利普说:“手工产品和公司在德国有很高的地位,工匠也受到尊重。”很多德国人不喜欢机器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他们的理念是“宁愿买一些虽然贵但更有价值、更可靠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奢侈品的定义是品质——不追求年年攀升的产量,而是慢下来,让发展可持续。

    为追求品质,甘而可过去一年只做了六七件漆器,做一个碗要一年,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才最终成品。做失败了怎么办?甘而可笑着说:“这很正常,很多东西会做失败,失败了就再做一次,做好为止。”由于不能用“产量”来计算甘而可的漆器作品,以往参展的作品都是三五件,此次他带来了最大规模的作品,有三十多件。

    “日本的漆器很好,中国没有好的漆器是不应该的。我们就从自己做起,做我们自己的东西。”在甘而可看来,做高品质的漆器是国家需要的,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不能代表中国的漆器水平。

    作为漆器艺人,光说没用,要拿东西出来证明。2011年,他的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而甘而可的目标就是要做“最好”的。“‘最好’是一个概念,什么是最好的,其实没有顶。我们做的只是心中想做的东西,很可能用尽一生的力量也达不到‘最好’,但这一辈子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甘而可说:“现在提‘工匠精神’,真是说到我们心坎儿里去了。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这是手艺人的本分。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让各行各业都尊重工匠精神,当兵站好岗,教师教好书,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

 

看多国手工艺人诠释“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