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大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 青年参考 》( 2016年03月30日   08 版)

    本报特约撰稿 李攀 吴春雨 李文静 曹慧茹 邓雅文 朱涵 黄志伟 周北辰 傅菊茹 金远征

    去年暑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三学生李叙熹在欧洲旅游,旅途中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一位外国司机不客气地告诉她:“你们中国特别脏,尤其北京就是脏乱差。”李叙熹用流利的英语与司机解释,但对方听不进去,两人不欢而散。

    “这是一种固有的偏见。”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叙熹仍然有些生气。从那时起,她就意识到,只有主动传播中国文化,才会改变外国人心底的成见,让他们认识、理解中国。“第四届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负责人和骨干培训班”(下称培训班)的课程让这个女孩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讲好中国故事”。

    南京邮电大学大三学生余盈盈可以称得上是组织中外学生交流的“行家”。作为学校对外交流协会的会长,她曾组织在校留学生学习中国剪纸,邀请外国友人学习扭秧歌。时间一长,余盈盈对组织类似的活动感到疲惫,“办这种活动更像例行公事”。

    不过,3天的培训课程让余盈盈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现在说起“传播中国文化”,她不再认为是件简单的事,而是“存在不少危机”。“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解,(中国故事)需要被更好地讲出来,传出去。”

    在郑州大学大二学生刘大钊推动下,郑大“模拟联合国大会”逐步壮大。通过对中原地区部分高校资源的整合,这个原本不太起眼的学生社团小有名气。对刘大钊来说,培训班让他接触到全国各个优秀学生社团的负责人,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任重道远”。“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他说,“我们每个人都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毕竟中国的国家形象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小人物堆积起来的。”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许哲杰很早就认识到提高社团成员英语水平的重要性,“这是促进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环”。上学期,许哲杰所在的社团举办了模拟国际法庭活动,他要求大家全部以英文交流,甚至连诉状写作、法庭辩论也要用英语进行。“语言是很重要的。”他说,“社团英语化程度提高了,我们可以参加的活动就更多了,我们能发出的声音也就更多了。”

    与许哲杰不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李雪认为,对外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习别国文化”。“抛开语言和文化差异,我们对外交流时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也应该更多地考虑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思想,而不是强加我们的思想。”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对“模联”并不“感冒”的李雪,开始对类似的社团产生兴趣。她开玩笑说:“活动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局限于眼前的这片小天地,远方的事情也与你息息相关。”

    “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非常表面,其中有很多误解,所以我们要用创新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出去。”谈起此次培训班的收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马惠临说,“我今年参加了哈佛模联,这样的活动虽然对我有冲击力,但跟国内对外交流社团的活动还是不一样。这里聚集了中国各高校致力于国际交流的学生,他们的经验、经历给我们未来的社团工作提供了借鉴。”

    马惠临说,现在流行的国际交流社团大多是“模拟联合国”,未来,学生们也可以尝试做“模拟亚投行”。“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发掘潜力上,这是讲好中国故事、转变思维的关键。”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国故事。”外交学院学生闵月认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做好自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里就是故事。”

 

第四届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
负责人和骨干培训班在昆山举办
中国大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这届培训班给了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