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择校季来临,美国大学怎样“攻心”

远方 《青年参考》( 2016年03月23日   19 版)

    作者亲历杜克大学开放日。

    大多数美国大学要求被录取的学生在5月1日前答复是否入学,所以美国高中毕业生在度过3月的发榜季后,就进入到4月的择校季,要为自己未来4年的生活做出选择。这时,美国各个大学频频挥动橄榄枝,用各种方式打动学生,希望被录取的学生尽早签下“生死文书”。


    美国名校“抢”学生

    华裔学生一般会申请10所以上的大学,多数人会拿到几所甚至十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4月,在网上论坛或微信群里,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我儿子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录取了,该选哪个?”“我女儿想学金融,耶鲁和普林斯顿哪个更好?”

    不过,对大多数与哈佛、耶鲁无缘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多些选择是令人欣慰的事,但也是实实在在的烦恼。面对那些势均力敌、各有所长的大学,学生和家长常常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在择校季,学生成为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但美国的大学不会无所作为,他们频频挥动橄榄枝,希望被录取的学生尽早签下“生死文书”。

    发出录取通知书后,大学马上展开“攻心战”:在校学生与被录取的学生联络,邀请他们参加大学的社交网络,让学生感受大学的氛围;一些名校的校友会组织聚会,邀请当地被录取的学生和家长参加,增加亲密感和名校的荣誉感。

    有些公立大学不惜砸重金与顶尖名校“抢”学生。有的为优秀学生设立荣誉项目或荣誉学院,不仅免去所有的费用,还提供生活费。荣誉学院里的学生住在单独的宿舍里,有专门的教师指导,是校园里的“特权阶层”。这样的优厚待遇很容易让一些拿不到私立名校助学金的学生动心。

    2015年,来自田纳西州孟菲斯地区的黑人学生罗纳德·纳尔逊因横扫常春藤名校而名声大噪,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最终拒绝了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所有名校,选择了南方的亚拉巴马大学,因为那里为他提供了丰厚的助学金,同时,在那所有三万多名本科生的公立大学里,他可以和一些勤奋而优秀的学生一起在荣誉学院里就读。

    最引人注目、对择校可能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大学的“开放日”。这些“开放日”活动都集中在4月,一些学生和家长每周都坐飞机去“赶场”。

    “开放日”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极力展示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让学生和家长在最短的时间里对学校有所了解并产生好感,一些大学还会为“心仪”的学生提供往返机票,让人有盛情难却之感。

    亲历杜克大学“开放日”

    我在两年前参加过杜克大学的“开放日”。这所被称为“南方的哈佛”的大学名声显赫,在多个排名榜上位列前十位。

    杜克大学对“开放日”极为重视,因为来到这里的学生手里大多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多数学生是“三心二意”的。为了打动学生和家长,杜克大学在两天的“开放日”中安排了大量活动。

    第一天一报到,家长和学生就被分开。学生们签到后,每人得到一个装着各种材料的小背包,之后便被统一带走。他们参加的活动有:参观校园,听取校园生活的介绍,旁听大学课程,参加与在校生的座谈会,在学生食堂吃晚饭,观看学生社团的演出。到了晚上,这些高中生被安排在负责接待的在校学生的宿舍里过夜,拿着自带的睡袋和枕头“打地铺”,度过兴奋的大学之夜。

    家长们则会参加不同内容的讲座,内容都是家长们关心的,例如学费的财务资助、在校的医疗保险、校园的安全措施等,还有不同专业方向的座谈,比如在校生的各种科研机会、如何为上医学院做准备等。

    家长们也可以自由参观校园,包括体育馆、博物馆、教学楼等。杜克大学的校园非常美,主校区里到处是哥特式建筑。我最欣赏的是百花争奇斗艳的杜克花园。

    晚上,家长们被邀请参加由在校生家长组织的晚餐。餐桌上的食物由“家长委员会”提供,就连招待我们这些家长的人也是家长。吃饭时,新生家长有机会和这些“老生”家长交流,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当然,接待我们的肯定都是杜克的“铁杆”粉丝,他们竭力鼓励大家把孩子送到杜克。

    最打动人的是第二天下午的结束仪式。在宽敞的体育馆里,所有学生和家长聚集一堂,大学军乐团做开场演出,接着是学校负责人很有“煽动性”的讲话。

    对学生最有“杀伤力”的是一位应届毕业生和一位工作多年的校友的发言,他们的优秀和成功无疑为大学做了最好的广告。仪式的高潮是,所有学生到场地中间领取印着“DUKE”字样的T恤衫,学生们从看台的四面八方涌过去,很多人拿到后立刻套在身上。

    这样的“开放日”自然会让一些学生对大学由“三心二意”变成“一心一意”。

择校季来临,美国大学怎样“攻心”
美国大学里的“希望工程”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