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荷兰临终慈善组织:

不让人们带着遗憾离开

编译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6年02月24日   24 版)

    想回到孩子们身边的娜缇娅。

    团队创始人吉斯和妻子伊内克

    “长颈鹿之吻”令各国网友潸然泪下。

    在吉斯(左)帮助下,退休海员马里奥向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做了最后的告别。

    为了让癌症晚期病人不带着遗憾离开,荷兰一家慈善组织10年来帮助近7000名临终病人实现他们最后的愿望。这些临终愿望虽然种类繁多,但内容大多很简单,比如观赏钟爱的艺术作品,到沙滩上度过最后一天,到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再逛逛,或是去医院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孙子的B超照片。

    根据该组织创始人吉斯(Kees Veldboer)的介绍,他们平均每天要帮助4名病人完成心愿,受助人从10个月大的婴儿到百岁老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们每天在社交网络上更新帮助病人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2月20日,吉斯等人帮助荷兰一名老先生去海洋馆看海豚,还护送一名妇女到其父母居住过的山谷度过了最后时光。


    帮助101岁的绝症病人骑马

    不久前,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一位女士躺在担架上欣赏伦勃朗油画的照片,引爆了网络。这名癌症晚期患者请人抬着她去博物馆,只为看一眼最心爱的油画。她的临终愿望在荷兰“救护车许愿基金会”(Ambulance Wish Foundation)的帮助下完成了。

    2006年一手建立基金会的吉斯(Kees Veldboer)曾是救护车司机,他下定决心为临终病患实现愿望的契机,是不经意间帮助一名病人实现了心愿。“我发现,人在将死时非常脆弱,愿望很小,也很简单。”他说。

    2006年11月,吉斯负责为绝症病人马里奥(Mario Stefanutto)转院,可当他们把马里奥抬上担架时,却被告知目标医院尚未准备妥当。病人不愿再回到病床,表示想在医院附近的鹿特丹港口转转。

    在吉斯帮助下,这名退休海员在弗拉尔丁恩运河旁,向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做了最后的告别。那天阳光明媚,他们在码头逗留了近一小时,马里奥泪流满面,非常激动。吉斯问他想不想再次出海,马里奥回答,他只能躺在担架上,再也无法远航了。

    马里奥去世前几周在一封信中写道,现在依然有人关心旁人,“这太好了,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有些人微小的举动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封信便是救护车许愿基金会的起源。10年来,吉斯和他做护士的妻子伊内克(Ineke)一起帮助了近7000名绝症病人实现愿望,他们的组织壮大到拥有230名志愿者、6辆救护车和一座度假屋,对受助人全部的要求,是必须身为绝症晚期病人,且能在担架支撑的前提下完成转移。

    “我们帮助过的最小的临终者,是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当时她在一家临终关怀机构里,父母希望能抱着她坐在自家沙发上,因为她还没有回过家,今生一次足矣。”吉斯说,最老的病人则有101岁,她希望最后骑一次马,于是基金会借助升降机把她放在了马背上。她像女王一样朝大家挥手。

    “现在我可以瞑目了”

    在荷兰。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外出一天服务的机构很多,但吉斯的基金会是第一家拥有救护车和随车医疗服务的机构。每辆车上配备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还有曾在警察局、消防队工作过的专业驾驶员,车窗经过调整改装,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视野。另外,每位患者还会收到一只以马里奥名字命名的泰迪熊公仔。

    基金会的司机罗艾尔(Roel Foppen)曾是军人,过去6年里,他帮助300人实现了心愿。“说实话,看到他们那么快乐,我们十分欣慰。”有一次,罗艾尔驾车载着一名叫娜缇娅(Nadja)的患者远赴罗马尼亚,来回近4500公里。娜缇娅在荷兰生活了12年,一双儿女远在罗马尼亚,她想回到孩子们身边。

    “她病得太厉害,我们都不敢随便碰触她。”罗艾尔说。他们在周四大清早出发,途径德国时娜缇娅的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无奈之下他们赶往当地医院,医生建议娜缇娅安稳待在那里,但一心惦记孩子的娜缇娅在耽搁3小时候后催促他们再次上路。途径奥地利、匈牙利,最终抵达罗马尼亚边境时,羸弱的娜缇娅说:“请抬我下去吧,现在我可以瞑目了。”

    “再过600公里你就可以看见孩子们了,为了团圆再坚持一会。”被娜缇娅的勇气感染的罗艾尔劝她。到了周六,他们终于抵达布加勒斯特市,一行人开车返回,娜缇娅留在了孩子身边。她的家人寄来明信片,说娜缇娅在回家两周后过世。

    “如果病人知道我们要去,他们会忽然焕发容光……有时家属鉴于病人情况危险想取消行程,但是当我们赶到时,他们都笑容满面,像是在迎接什么大日子。”罗艾尔说。

    “长颈鹿之吻”感动网络

    在基金会的护士诺特(Knot)看来,帮助临终病患实现愿望令人非常荣幸,“不管是多么小的心愿”。“我曾遇到一名女士,她想在家里喝杯蛋黄白兰地,于是我们带着酒去了她家。这就是她的临终心愿。”

    当过警察的弗朗西斯(Frans Lepelaar)在基金会开车,曾调查欺诈案20年的他现在想要出面帮助别人。“有时会忙到很晚,到家已是后半夜,但离开前我们总会问他们(患者),还有什么想要的吗?他们总是很感激……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你就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很多人的临终愿望很简单——回趟家,与同事道别,或是出席某个人的婚礼或葬礼。也有很多人想看大海。”弗朗西斯说,去动物园也很受欢迎,约占临终愿望的15%。

    2014年,一张“长颈鹿之吻”成了各大社交媒体的头条照片。那是弗朗西斯和同事奥拉夫(Olaf Exoo)帮助一名54岁绝症患者参观鹿特丹动物园被拍下的。病人也叫马里奥,曾在鹿特丹动物园工作25年,他的任务是每天例行巡查。

    那一天,马里奥在弗朗西斯的陪同下做了最后一次“巡查”。到达长颈鹿区时,一只好奇的长颈鹿突然走来,垂下头在马里奥脸上轻轻舔了一下。“他已经虚弱得讲不出话了,但脸色一下子亮了起来。”奥拉夫说。这张照片后来成了网络热门话题,令无数读者泪下。

    奥拉夫指出,很多在普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绝症患者来说却成了奢望。作为基金会的志愿者,他一有空闲便会过来照顾病人。“如果没有时间限制,我能宠溺他们一整天。”

    “荷兰对死亡的讨论越来越开放”

    25岁的护士米利亚姆(Mirjam Lok)在荷兰北部城市长大,曾经很想在家乡找一份临终关怀的工作。“但那里很少有人提出最后的愿望,人们要求没那么多,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琢磨一下自己有何心事未了。”

    于是,米利亚姆加入了吉斯的团队。护士诺特认为,应该鼓励人们多使用临终服务。吉斯表示,起初医生不同意“门外汉”介入,但随着基金会的工作逐渐被人知晓,医院也接纳了他们。现在,医院的认可成了社会机构介入临终关怀的第一步。

    有位老人渴望参加孙子的婚礼,但被医生否决了。他妻子找到吉斯等人,最终通过基金会的协助令老人愿望得偿。“你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多么重要。”在返回医院的路上,她喜悦地说。当晚,老人平静地离世了。

    由于很多病患情况危急,甚至徘徊在死亡边缘,吉斯团队帮助过的7000人中有6人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撒手人寰。吉斯说,碰上那种情况他们会给家属支持,并对遗体做必要的处理,那6个家庭也很感激他们的付出。

    “现在,荷兰对死亡的讨论越来越开放。”诺特说,“我认为这是文化的转变。老一辈对死亡避而不谈,但年轻一些的家庭已能不避讳地谈论这些。”

    这10年来,吉斯的团队取得了成功,开始帮助国外团队成立类似的临终关怀机构。他们的第一个合作方在以色列,有位居住在荷兰的犹太女性希望归根耶路撒冷,他们把她带了过去,并与当地合作创建了关怀组织。紧接着是比利时、德国以及瑞典。

    “多年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假如你想实现心中夙愿,就要大胆坚持,早晚会有人赶来支持你。”吉斯说,“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荷兰人,而我的愿望就是帮助别人。”

    ▋英国广播公司

 

不让人们带着遗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