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夏威夷海滩,挑战“大白鲨浪”
作者[美]迈克·罗格 编译 韦盖利
《
青年参考
》(
2016年02月03日
23
版)
 |
|
夏威夷是冲浪者的天堂。多年难得一见的“大白鲨浪”,更激励着高手们迎难而上。
“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我试着和冲浪高手马克·希利(Mark Healey)搭话。在离夏威夷小镇哈莱伊不远的一间出租屋里,我们谈论起即将出现的大白鲨浪(Jews)。当我和摄影师助手在这星期早些时候到达时,希利似乎有点焦虑,看上去心事重重。
按照天气预报的说法,拜气候变化所赐,如此巨浪是15年来头一遭出现。“最坏的情况?”对方喃喃自语。“玩冲浪的人不少,但这次非同寻常。”他转过头,对我笑了笑。
“是啊,听说以前有人死在浪里的。”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极力要求跟着他出海,为的就是一睹职业冲浪者接受“令人想起那部同名恐怖片”(《大白鲨》)的巨浪洗礼的场面。
希利说,“投身巨浪,意味着跟大自然亘古以来最有力的部分打交道。这听起来很酷,但大多数情况下,你要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搏击,内心未免有些忐忑。”
34岁的希利在夏威夷北岸长大。17岁时成为职业冲浪者时,他已经爱上这项运动十几年了。一些好莱坞剧组来此取景时,他经常友情登场,将冲浪和鱼叉捕鱼、自由潜水等绝活儿结合在一起。2016年春,他将带着全新的头衔——给鲨鱼贴标签的科研工作者——登上《户外》杂志的特别报道。人们都说,希利的生活只有两部分:在水里、在岸上。
次日清晨,我们从欧胡岛驱车前往毛伊岛,在那里与希利的搭档比利·坎伯(Billy Kemper)碰头。25岁的坎伯也是本地人,上个月刚刚获得一项冲浪挑战赛冠军。他告诉我,潮水和涌浪的强度无法精确预测,但根据他的经验,“今天肯定格外过瘾”。
救生员卡雷奥·阿玛迪奥(Kaleo Amadeo)见识过各种巨浪,毕竟他在过去23年里,一直在毛伊岛海滩工作。上世纪90年代,年轻力壮的阿玛迪奥也常常乘喷气式快艇出海。但说起“大白鲨浪”,他还是倒吸了一口气,“那劲道真是太可怕了,就像被水泥罐车撞上一样。你看,今天来这里的人大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我们一定会见证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片海滨,三四层楼高的浪头相当常见。每到那时,整个冲浪区就变得犹如巨型洗衣盆,冲浪者被抛来抛去,滑板和快艇不时被甩到礁石林立的岸边,遭受重创。也难怪希利和他的伙伴下水前都要练习呼吸——万一被浪头压进水下,他们能屏气支撑几分钟。
玩冲浪的人都知道,浪涌在每天午夜前后最大,第二天早上,你赶上的只是大浪的尾巴。待骄阳当空,这个怪物又会复活,并在下午两点左右达到新的高潮。
专题网站“魔幻海草”(Magic seaweed)将挑战大白鲨浪称为“俄罗斯轮盘赌”,比喻其危险程度。我们刚动手准备行头,另一位冲浪者弗朗西斯科·波塞拉(Francisco Porcella)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断成两截的冲浪板。他气喘吁吁,道,“我刚想冲上浪尖,它就溃散了,我摔了下去,冲浪板毁了。”我目送他取来备用冲浪板,缓了口气,便开始了新的挑战。
大家把汽车开到海边,卸下摩托艇。希利本来整个早上都很平静,这时却激动起来。
“喔一——来了!”他高声嚷道。
跟我击掌道别后,希利发动摩托艇,冲向这场俄罗斯轮盘赌的第一个入口,坎伯紧随其后。山一样的巨浪让小艇显得如此脆弱,它忽而将冲浪者吞入大海的咽喉,几秒后又吐出来,又吞下去,再吐出来……如此循环往复,难怪人们要用最凶悍的鲨鱼为它命名。
不知何时,有人在我周围架起了长焦摄影机。我数了数,总共有9艘船、18艘摩托艇、数百名观众、25到30名冲浪者,还有若干架无人机和直升机聚集在这片海滩。
巨浪涌上来、退下去,不时地在礁石上撞散成大片水雾,飞溅到围观者身上。年轻的冲浪者们也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希利和坎伯的行列中。他们先是在水边跪下,把冲浪板夹在腿间,如同举行仪式般注视着起伏的波浪,许久之后才站起身,屏气凝神,箭也似地扑向大海深处。
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网站
夏威夷是冲浪者的天堂。多年难得一见的“大白鲨浪”,更激励着高手们迎难而上。
“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我试着和冲浪高手马克·希利(Mark Healey)搭话。在离夏威夷小镇哈莱伊不远的一间出租屋里,我们谈论起即将出现的大白鲨浪(Jews)。当我和摄影师助手在这星期早些时候到达时,希利似乎有点焦虑,看上去心事重重。
按照天气预报的说法,拜气候变化所赐,如此巨浪是15年来头一遭出现。“最坏的情况?”对方喃喃自语。“玩冲浪的人不少,但这次非同寻常。”他转过头,对我笑了笑。
“是啊,听说以前有人死在浪里的。”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极力要求跟着他出海,为的就是一睹职业冲浪者接受“令人想起那部同名恐怖片”(《大白鲨》)的巨浪洗礼的场面。
希利说,“投身巨浪,意味着跟大自然亘古以来最有力的部分打交道。这听起来很酷,但大多数情况下,你要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搏击,内心未免有些忐忑。”
34岁的希利在夏威夷北岸长大。17岁时成为职业冲浪者时,他已经爱上这项运动十几年了。一些好莱坞剧组来此取景时,他经常友情登场,将冲浪和鱼叉捕鱼、自由潜水等绝活儿结合在一起。2016年春,他将带着全新的头衔——给鲨鱼贴标签的科研工作者——登上《户外》杂志的特别报道。人们都说,希利的生活只有两部分:在水里、在岸上。
次日清晨,我们从欧胡岛驱车前往毛伊岛,在那里与希利的搭档比利·坎伯(Billy Kemper)碰头。25岁的坎伯也是本地人,上个月刚刚获得一项冲浪挑战赛冠军。他告诉我,潮水和涌浪的强度无法精确预测,但根据他的经验,“今天肯定格外过瘾”。
救生员卡雷奥·阿玛迪奥(Kaleo Amadeo)见识过各种巨浪,毕竟他在过去23年里,一直在毛伊岛海滩工作。上世纪90年代,年轻力壮的阿玛迪奥也常常乘喷气式快艇出海。但说起“大白鲨浪”,他还是倒吸了一口气,“那劲道真是太可怕了,就像被水泥罐车撞上一样。你看,今天来这里的人大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我们一定会见证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片海滨,三四层楼高的浪头相当常见。每到那时,整个冲浪区就变得犹如巨型洗衣盆,冲浪者被抛来抛去,滑板和快艇不时被甩到礁石林立的岸边,遭受重创。也难怪希利和他的伙伴下水前都要练习呼吸——万一被浪头压进水下,他们能屏气支撑几分钟。
玩冲浪的人都知道,浪涌在每天午夜前后最大,第二天早上,你赶上的只是大浪的尾巴。待骄阳当空,这个怪物又会复活,并在下午两点左右达到新的高潮。
专题网站“魔幻海草”(Magic seaweed)将挑战大白鲨浪称为“俄罗斯轮盘赌”,比喻其危险程度。我们刚动手准备行头,另一位冲浪者弗朗西斯科·波塞拉(Francisco Porcella)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断成两截的冲浪板。他气喘吁吁,道,“我刚想冲上浪尖,它就溃散了,我摔了下去,冲浪板毁了。”我目送他取来备用冲浪板,缓了口气,便开始了新的挑战。
大家把汽车开到海边,卸下摩托艇。希利本来整个早上都很平静,这时却激动起来。
“喔一——来了!”他高声嚷道。
跟我击掌道别后,希利发动摩托艇,冲向这场俄罗斯轮盘赌的第一个入口,坎伯紧随其后。山一样的巨浪让小艇显得如此脆弱,它忽而将冲浪者吞入大海的咽喉,几秒后又吐出来,又吞下去,再吐出来……如此循环往复,难怪人们要用最凶悍的鲨鱼为它命名。
不知何时,有人在我周围架起了长焦摄影机。我数了数,总共有9艘船、18艘摩托艇、数百名观众、25到30名冲浪者,还有若干架无人机和直升机聚集在这片海滩。
巨浪涌上来、退下去,不时地在礁石上撞散成大片水雾,飞溅到围观者身上。年轻的冲浪者们也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希利和坎伯的行列中。他们先是在水边跪下,把冲浪板夹在腿间,如同举行仪式般注视着起伏的波浪,许久之后才站起身,屏气凝神,箭也似地扑向大海深处。
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