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自拍有风险 “咔嚓”须谨慎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7日   24 版)

    24岁的印度药剂学学生巴努·普拉卡什自称能在一小时内自拍1700次。他表示最终目标是达到1800次,成为全球手速最快的自拍者,为此他不断进行手部和腕部练习。

    印度总理莫迪是自拍老手。

    2015年12月,土耳其5名少年想以降落中的飞机为背景自拍而躺在机场外的马路上,两人遭路过的货车碾压身亡。

    “枪不杀人,自拍杀人”

    美国科技新闻博客网站Mashable不久前的调查发现,2015年死于玩自拍的可能性已经大过让鲨鱼吞了,换句话说,全球因自拍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因鲨鱼袭击而丧命的人数。《华盛顿邮报》称,去年因自拍而丧命的27人中,半数是印度人。前后两条新闻,把“自拍丧命”和“软件大国爱自拍”推成了社交网络上的关注热点。

    自拍致死这种过去根本想不到的意外事故,如今成了奇特的社会现象。为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有人从印度泰姬陵的台阶上摔下去,再也没有起来;也有人爬上8.5米高的铁路桥自拍,不慎触电身亡;还有来自波多黎各的音乐人边骑摩托边自拍,差不多在摁下发送键的那一刻迎面撞上另一辆摩托,倒地身亡。2014年8月,一对波兰夫妇带着两个小孩在葡萄牙旅行,在悬崖边自拍时跌落双双坠亡,目击整个过程的孩子入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有时,“晒”的欲望能让人战胜恐惧。去年7月,美联航UA447航班起飞后一小时后请求迫降,在这紧要关头,一位名叫希莫斯(Sheamus)的乘客掏出手机拍下自己戴着氧气面罩的图片,传上网络。所幸飞机最终安全降落,希莫斯也当了一把“网红”。

    1月9日,一名在海边自拍的印度女孩被突如其来的海浪卷走而丧命,旁边一名舍身下海救人的男子也宣告失踪。这场事故让气急败坏的印度警方宣布,海滨城市孟买的十多个海滩被列为禁止自拍区域,以防民众举起手机时出现不测。

    这些事例给出的教训已然很清楚,就像《纽约时报》登载的一名街头艺人在墙上写的那样,枪不杀人,自拍杀人。

    “不来张自拍,就好像事儿没发生一样”

    自2012年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用手机“咔嚓”一张然后上传社交网络,就成了新的时髦玩法,独处或者觉得有些无聊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将手伸向智能终端。在电影院、在停车标志下、在超市排队结帐时,甚至在追悼仪式上,都能看见这样的自拍族。把笛卡尔的名言改一下或许可以描述这种状况——“我分享,故我在”。

    2013年,自拍(Selfie)一词入选《牛津词典》,以此为基础诞生出了很多衍生词汇,比如“helfie”指自拍头发,“belfie”为自拍臀部,“drelfie”则是拍下自己喝高了的样子。

    美国针对1984年~1995年间出生的“千禧一代”的调查发现,这一人群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已达到22小时,至于上网内容,该调查显示81%的人爱贴照片,72%忙着评论别人张贴的照片,另有68%的人在更新文字说说和其他活动记录。

    美国《赫芬顿邮报》刊载的数据指出,现代人一生平均要拍2.5万张照片,自拍率最高的情况发生在外出旅游时,其次是海边和演唱会。该报也提到,对于很多习惯了晒图的年轻人来说,“不来张自拍,就好像某件事没有发生一样”。

    当然,自拍不是随便拍。针对“千禧一代”的调查显示,53%的自拍者要先对着镜子检查仪容,47%承认自拍前必先练习面部表情,42%必先化妆。这令每自拍一张照片背后平均有7分钟的准备时间。

    这么辛苦自拍是图什么?专家表示,从影像学角度来看,自拍确实令人比被拍更美。纽约摄影师伊斯特伍德(Stephen Eastwood)实验了不同焦距的10连拍之后,发现不同焦距镜头产生的畸变效果确实不一样。通俗点说,就是用我们熟悉的短焦距来自拍时人脸会显得小而尖,而作为拍摄对象站在别人的镜头前时,长焦距会让你的脸变得又宽又肥。

    想来,爱美大众钟情自拍,不是没来由的。

    “自拍是为构建最好的自己”

    有关水仙花的自恋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在罗马诗人奥德赛所著的长诗《变形记》中,俊美的16岁少年纳西瑟斯(Narcissus)透过水面初次见到自己的容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拒绝了无数为他倾倒的女性,纳西瑟斯唯独无法摆脱对自己身影的迷恋,最终憔悴而死在湖边,他倒下的地方随后绽放出一株美丽的水仙。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关于自恋的文字描述。水仙花的英文名和拉丁名Narcissus均是由此而来,在西方文化里,水仙的花语也是自恋。《赫芬顿邮报》认为,时至今日,纳西瑟斯久久凝视的水中倒影,成了我们现在发到网上的自拍照。

    在社交网络中,自拍确实能反映很多东西:照片中出现的符号能显示一个人的家世、财富、地位、权力、声望、荣耀以及社会关系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晒出在驾驶座——多半会凸显车标——在办公室、饭局以及海外景点和酒店等处的自拍,所有内容都在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圈中好友:“看,我去过那儿,我吃了美食,我拥有全部。”

    《赫芬顿邮报》称,任何彰显生活品质、社会地位的场景,都会成为自拍达人们青睐的对象。当然,炫耀不是唯一目的,网上也有不少“炒菜炒糊、车胎被扎、大风天被刮”等糗事,这种看似自爆尴尬之举事实上也在博同情和秀可爱,有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

    《纽约时报》认为,对于自拍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获得关注和点赞更让他们觉得有力量和存在感,反之,对那些讨厌自拍的人来说这却是病态,在他们眼中“玩自拍是网络文化走向没落的标志”。

    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福克斯(Jesse Fox)的研究称,自拍爱好者更易受自恋和精神疾病困扰,而那些在紧急情况下还不忘自拍留念的人自恋程度更深。“他们相信那些照片可能会让自己大红大紫,所以必须成为事件的亲历者,而且情况越紧急,越容易博得关注。”

    至于自拍照跟真人有差距明显,发在网上的照片可能比真人更漂亮、时尚阔绰、惹人注目,福克斯表示:“与其说它们是经过PS的假照片,不如说这是拍摄者对理想自我的一种构建,是他们真正想成为的样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试图将自己想象中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以赢得他人的好评和认同,从而收获精神上的愉悦。”福克斯说。

    不要为拍照而忘了生活

    说到印度人爱自拍,印度总理莫迪也是个中好手,赴外国访问时总会不失时机地同政要自拍留念。过去几年,罗马教皇、英国皇室成员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等“明星大腕”纷纷在社交网络晒起自拍照,奥巴马一张穿着卡通T恤、笑容可掬的照片曾受到网友热捧,他与普通民众的自拍合影也成功传播了其亲民形象。

    不过,领导人玩自拍也有“玩儿脱了”的时候。在2013年“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追悼会上,奥巴马和丹麦女首相、英国首相欢乐自拍的景象引来众多批评。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斥责奥巴马行为失礼,英国广播公司表示“葬礼是有些乏味,但恐怕不适合自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有《孤独共处:为何我们不彼此依赖却依赖科技》一书的作者特克(Sherry Turkle)看来,痴迷自拍会打断人们欣赏或体验事物的完整过程。“就像上课开小差、在葬礼上讲电话一样随便。”

    她提到,如今年轻人聚会的新常态,就是7个人吃饭至少有3人在看手机,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等等,你刚在讲什么”。每当有人抬起头想跟上大家聊天的节奏时,便会出现这句话。

    拿起手机变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忘了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可贵价值,让自拍毁了本应去享受的时刻。

 

自拍有风险 “咔嚓”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