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创业就是团队与市场的殊死较量

孵化器的强大难断创业命数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7日   16 版)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云集了各种孵化器。

    从万科地产辞职后,毛大庆创办优客工场孵化器。

    孵化器——这个以前并不怎么受关注的概念,在过去一年,借着创业大潮迎来快速发展。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此前的数十年里,它们的数量总共不到1600家。

    这种源自美国的创业帮扶模式到底有什么功能?初创企业是否一定要加入孵化器?


    上世纪中叶诞生自美国

    2015年的最后一天,虽正值隆冬,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气氛依旧火热,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开放式办公环境的“车库咖啡”,讲座排得满满当当;斜对门的36氪孵化器,正准备举行第五届学员的毕业典礼……

    36氪空间联合创始人田智勇借着当天的机会,在台上宣布他们一年来的成绩:“全年毕业的项目总估值超过105亿元,项目融资率超过97%,项目入选率低至1.4%。”97%,意味着入驻36氪空间的项目基本都拿到了融资;而低至1.4%的入选率,说明这里的创业团队算得上百里挑一。

    田智勇说:“我希望36氪空间更像一所大学,从这里走出来的创业者都是我的‘校友’。它不仅为创客提供工位或是办公场所,还能为他们打造真正适合创业的氛围。”

    自从上世纪中期美国诞生全球首个创业孵化器以来,这种名字新颖的创业帮扶机构就在世界各地逐渐涌现。

    1959年,美国人约瑟夫·曼库索(Joseph Mancuso)把自己的一幢85万平方米的大楼分割成很多小单元,出租给企业使用,同时向承租方提供融资、创业咨询等帮助。之后几年,这个坐落在纽约、被称作贝特维亚工业中心的建筑,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曼库索也从养鸡场孵化小鸡的程序中得到灵感,将这座大楼命名为贝特维亚企业孵化器,此后这种经营模式开始在美国蔓延开来。

    1987年,武汉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孵化器,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小型机构,不少专家如今把这段时期称作“中国孵化器1.0时代”。按照科技部去年给出的定义,中国创业孵化器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载体。

    根据性质划分,国内孵化器大致可分为4种:由政府或非盈利团体牵头的孵化器,包括当下的各种青年创业基地、创业空间等,都属于此类;其二是大学主办的创业园,比如北大科技园、清华科创园等,年头相对较长,凭借产学研一体的优势迅速发展;其三是现在常见的各类创业空间,比如“36氪”、地产商毛大庆创办的“优客工场”等,通常由私营企业或个人投资;最后一类是复合型孵化器,出资方比较多样,获利后各自分成。

    从地域看,北京是国内孵化器最多、创业者最多的城市,仅在长度不到一公里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就云集了“车库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飞马旅”、“36氪”、“言几又”、“JD+智能奶茶馆”等多个孵化器。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在经济水平领先且投资相对密集的中国东南部区域,孵化器分布较集中。除此外,江苏、浙江以及山东等省也汇聚了大量科技类孵化器。

    从“房东”变身综合服务供应商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从上世纪末至今,孵化器的作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科研究中心介绍,早期我国的孵化器大多是国有背景,以政府低价出让土地或物产的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依靠房费或服务费维持日常运营,性质上类似“房东”。

    “早期的孵化器可以说是政府借着孵化器的名义在搞房地产,顺带利用优惠政策完成招商引资,达到拉动地方经济的目的。”投资人阚雷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在专家眼中,中国的孵化器从最初1.0时代的“房东”到2.0时代的“服务员”,发展为如今借鉴欧美模式形成的“天使投资+孵化”3.0版本。

    从功能上看,3.0时代的创新型孵化器除了提供工位、场地等“标配”以外,还加入了种类繁多的增值服务,以吸引创业者。以优客工场为例,成功入驻的团队不但能免费或低价使用办公空间,还能享受到财务、税务、法务和人资关系等方面的服务。

    费用方面,36氪目前执行的是成功入驻免场地费的原则,前文也提到,项目的入选率非常低,且只提供3个月的期限。优客工场目前的共享办公位按照位置不同,价格在每人每月800~2000元不等,此外还有独立的小间办公室,价格在每人每月1000~2900元。

    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陈冲,去年和朋友合伙在北京创立了一个跆拳道培训机构,实行线上下单、线下教学的模式。年底,他的创业团队进驻北京望京的某创业空间。陈冲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入驻孵化器前他们其实已有办公场地,之所以看中孵化器,一是房租便宜,二是它们有完善的行政服务和扶持政策,同时还有隐形的人脉资源。

    “创业扶持政策被很多媒体说得天花乱坠,事实上真正能够享受政策,仍然很难。有时候,依靠创业空间大佬的特殊关系,能少走很多弯路。”陈冲说。

    为创业者提供了诸多优惠,那私营孵化器靠什么赚钱呢?阚雷表示,它们的赢利模式基本有两种,收租金的方式比较直接,但对孵化器来说,并非长久之计,很多公司不赚钱甚至倒贴钱;第二种是入股创业公司,用投资实现长线回报。

    地产高管转身做孵化器

    眼下,没有什么比创业更火。据美国彭博社的数据,最近几年,中国初创企业数量每年以近100%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高于美国,全球称冠。在新一轮的双创浪潮推动下,孵化器数量也在急剧扩张,甚至有不少媒体喊出,“孵化器太多,创业者快不够用了”。

    这背后的推动者,是越来越多“新入行”的地产商,他们或出资,或全权管理孵化器。从毛大庆创办优客工场、潘石屹推出共享办公新模式SOHO 3Q,到绿地控股推出创业工坊,以及前SOHO副总王胜江创办洪泰创新空间,一大批有来头的地产高管在争相成立孵化器。

    毛大庆此前在一次创业讲堂上分享道,相比经营孵化器的老板,他更像一个创业者,每天要以5~6场的频率密集会见各种创业团队,一分钟都恨不得分成两半用。

    2013年愚人节那天,王胜江以公司副总的身份离开了他供职几十年的SOHO中国,短暂休整后,这位前地产商迅速进入创业领域,连同国内著名投资人盛希泰以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一起创办了位于北京望京的洪泰创业空间。

    跟毛大庆类似,这位身兼孵化器创始人、天使投资人以及青年创业导师等多职的前地产商,开启了繁忙的事业“第二春”。一个月前的某一天,北京大雾弥漫、天气阴沉,王胜江在一天之内往返城郊三趟,清早从密云出发到市里参加大学生创业集市活动,下午准时赶赴密云古北口为长江商学院做演讲,之后在高速上堵了4小时折回市里会见客户,凌晨再到密云国际青年创业营过夜。而这样每天奔波三四百公里的旅程,对他而言已稀松平常。连他自己也感慨,从地产界转身投入创业领域后,“我原来跟时下很多‘80后’、‘90后’创业者一样,也可以这么拼”。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波创业潮,当时的‘创业’还不叫‘创业’,就是‘小本做生意’,‘天使’就是借你点钱。第二次创业潮是1992年前后,涌现出王石、冯仑、张瑞敏、柳传志等一批下海经商的大佬。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主的创业潮,是第三次,有了阿里、腾讯等一大批正在壮大的企业。”王胜江在个人博客上写道,现在创业者多,孵化器多,不见得是坏事,能淘汰一批创业意志不坚定的人,孵化器也能大浪淘沙。

    “对创业者来说,孵化器的功能再强大,真正决定项目命运的,还是创业者自己。现在到处都在提资本寒冬,其实从创业第一天起,寒冬就应该在创业者心里。你不能有夏天的感觉,创业就是团队跟市场的殊死较量,一旦你的冰化掉,项目就会出问题。”王胜江说。

 

孵化器的强大难断创业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