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海外之美不如椿萱之情

离乡打拼才懂父母苦心

本报特约撰稿 张弛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7日   15 版)

    寒假将至,很多学生准备回家过年,对于在海外念书的中国学生来说,虽然春节欧美学校不放假,但总有思乡心切者冒着挂科的风险请假回国。不过,踏上回国班机时你可要想想,在外许久,见到爸妈时该如何向他们汇报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情况,才能让他们放心。


    晒成绩!秀英语!

    “啊!你又回来了,不是圣诞假期刚过吗?要我说,还是美国学习轻松,哪像国内学生那么苦,早知道把我家孩子也送出去了……”每年春节回家,1993年出生的北京姑娘张柏伊,总会碰到亲戚朋友这样的提问。4年前的夏天,前后经历了4次托福考试的“摧残”,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柏伊极不情愿地撇下国内的小伙伴,踏上赴美读书的旅程。在爸妈看来,出国镀金非常有必要,“尤其是现在海归硕士遍地跑,没个洋文凭怎么站得住脚呢”。

    柏伊告诉笔者,她在国外已经待了4年,年年春节都会回家。“过年七大姑八大姨亲戚多,例行的盘问是少不了的,特别是我爹妈。这一年怎么过的、学校吃得如何、放假又去哪儿了、课业成绩如何等等,他们都会一条一条地问我。”

    “我心里有底儿,一般爸妈问这种问题,绝不能支支吾吾或是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扔下一句‘别问了’就草草了事。”柏伊说,“如果这样应付他们,后果会非常严重。”

    在《北美留学生日报》主编林国宇看来,家长让孩子留学,目的无非是学学英语、长长见识、拿个文凭,或是为了日后移民方便。对于柏伊这样的家庭来说,父母决定让孩子出国念书,不啻为一种投资,说句玩笑话,过年时的“盘问”更像是调查,“他们得看看在你身上花的钱是不是打水漂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还是不要拿着刚在国外买的包包招摇过市了,以免让他们觉得你去“败家”了。

    柏伊告诉笔者,为了不让爸妈看到“一些敏感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的微信朋友圈有一个特别的分组——“group,除爸妈”,吃喝玩乐逛酒吧以及彻夜畅聊不睡觉的内容,通通只会对这个小组的人公开。而每月大考之前的挑灯夜战,则可以大方地告诉所有人。“在朋友圈公开发一两张刻苦学习的照片,爸妈总会积极点赞留言,当月的生活费也给得格外多。”

    《北美留学生日报》也为回国探亲的留学生提供了“过关”妙招:既然爸妈想看你的留学成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成绩、秀英语。如果你能轻松听懂一段央视9套英语频道的节目,坐在身旁的父母估计就足够欣慰了。

    如果只聊学业,柏伊还不担心,但要是加上别的,她就有点犯怵了。这个冬天,柏伊和相处两年多的男友分手了,这让妈妈耿耿于怀,担心女儿将来“被剩下”,于是总会在微信中提醒她要留意身边的好小伙儿。为了过好即将到来的春节,柏伊准备了一套应对亲友问题的标准回答——“叔叔阿姨好,我在亚利桑那州。对,学计算机。基本能适应,饭菜还可以。对象?啊,我还小,阿姨我先回屋了……”

    妈妈的数学题让她无言以对

    家人询问学业和生活,也许大部分海归都能从容应答。但父母问出的问题,总有一些让我们无言以对。四川姑娘潘潘(应受访者要求采用化名)已在加拿大生活了5年,当初她主动提出要出去看看时,还不太明白这对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

    “父母的想法比较淳朴,相比我在国外见识了什么,他们更关心我的生活、是否能照顾好自己、三餐怎么样、有没有锻炼身体……”潘潘说。这个“80后”女孩也很孝顺懂事,从最初在渥太华上学,到去年毕业转战温哥华,她一直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就是怕父母担心。难得机票实惠回家一趟,潘潘总会装上一大箱子礼物。

    “去年8月工作定好后,我回家了一趟,给爸爸带了护肝胶囊,给妈妈买了一条羊绒围巾,还给亲戚朋友带了不少加拿大产的保健品和这边的特产枫浆。”分发完礼物,潘潘也跟父母分享了未来几年的打算。一直以来,两位老人都很支持尊重女儿的意愿,只是当时母亲冷不丁的一番话,让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心有愧意。

    “女儿啊,你现在回一趟家最多也就20天,假设你每年都能回来一次,老妈的身子骨还能动30年,那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也就600天,连两年都不到……”妈妈若有所思地说。潘潘告诉笔者,当时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深吸一口气才憋了回去。“从小到大做了无数道数学题,但当时面对妈妈出的这道数学题,我却无力回答。”

    潘潘继续说道,自己刚出国时,母亲几乎不会用电脑,现在已经可以和她熟练地视频聊天了。不久前她过27岁生日,还收到了母亲写来的电子邮件,其中有不少错别字,还夹杂着很多莫名其妙的标点符号,但潘潘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暗暗流了眼泪。

    今年夏天,潘潘决定让父母到加拿大玩一趟。“出国5年,我跟他们说过无数次这边的城市、这边的风景、我家附近的超市,以及加拿大特有的各种新鲜海产,好让他们放心。今年,我想让他们亲眼看看、逛逛我待了5年、可能未来还要一直待下去的这座城市。”

    “离家久了,怀念父母的唠叨”

    “80后”小伙儿小管去年从美国学成归来,谈起自己和父母的相处,他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待家里他们嫌我烦,人在国外他们又使劲催我回去”。

    大学四年加上硕士两年,小管在美国一共待了6年,当中只有一年春节是飞回来和父母一起过的。由于中美两国学制不同,留学生只能在繁忙的考试备战过程中跨过农历新年。

    “每一次在美国过春节,看着视频中爸妈和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自己虽然说不上多心酸,但真的很想家。”通常小管和同学会在年三十这天包饺子,“很多人出国前什么都不会做,到了国外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饭,从简单的煮面、煎蛋到煲汤、炒菜,后来都成了‘中国好厨子’”。

    “除夕,住得近的几个同学会聚在一起做顿年夜饭,有些人做得虽然卖相不怎么样,但口感还不错,这比去China Town(中国城)吃实惠多了,也更有意义。”小管说。

    相比女生,他的情绪表达会内敛一些,在国外时,一般只在周末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会在这个时候和爸妈聊聊,我妈主抓生活,我爸专攻学业,两个人定向问询……他们很想知道我在美国的情况,但好像说来说去我都是那几句话。”小管告诉笔者。

    不过也奇怪,在美国越往后的日子,小管越想家,电话也打得越勤。他开始习惯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每年探亲结束、返回美国时,他都会在机场给爸妈一个拥抱,但父母显然不适应,“头几年爸爸总会愣一下”。

    还有一次在机场,平日不苟言笑的父亲伸手帮小管拉行李,他本想拒绝,却在妈妈的劝说下,还是让爸爸拎了。“朱自清的《背影》小学时就学过,但那次是我第一次怔怔地看我爸的背影,看着有些发福的他拖着我的行李箱,在前面快步开路,那个场景到今天我也忘不了。”小管还记得当时妈妈劝他的话:“让他拎吧,他这样帮你拿行李的机会多难得啊。”

    如今,回到国内的小管依旧与父母分处异地,老两口在家乡石家庄,他则在北京打拼,但小管已能体会父母的苦心。他告诉笔者:“小时候嫌他们唠叨,特别是我妈,后来离家久了开始怀念那种唠叨。”

    采访结束后,小管在微博上引用了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离乡打拼才懂父母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