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老师:把数学艺术带进英国课堂

本报特约撰稿 郭悦 《青年参考》( 2015年12月30日   19 版)

    陆连洁在英国小学授课。

    中国老师有一套“完美公式”

    在豪恩斯洛区的圣马可教会小学,上海老师陈辰(音)试图将乘法口诀“九九表”教给7年级的英国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总结数学算式背后的规律是一种陌生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这些孩子很聪明,但他们每周只做一两次数学作业。”精力充沛的陈辰在课后告诉《卫报》,她在上海的学生每天写作业,每个星期接受小考,周末还会请家教或上辅导班。

    伦敦诺丁汉福克斯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陆连洁(音)面带微笑地站在21个七八岁的英国孩子面前,用不太熟练的英语教他们学习分数。

    教室被布置成了类似上海的课堂,地毯被拿走,平时胡乱堆放的桌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了陆连洁和她身后的屏幕上。一群来自附近学校的英国老师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地听课、做笔记。

    陆连洁让孩子们轮流读出板书上的分数,一遍遍重复,然后仔细地教他们按照步骤学习书写。“你们现在会写分数了吗?会还是不会?”她问孩子们。然后每个人被单独叫到黑板前书写,犯错的很快得到纠正。

    “如果一个整体分成三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三分之一。”陆连洁问学生分数的含义时,一个孩子回答道,其他孩子则不断模仿、重复。这堂课结束时,孩子们很有节奏地给自己鼓掌,伴随着欢呼声。

    这种不断重复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上海模式”,旨在通过有条不紊的系统学习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对基础数学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卫报》看来,上海的数学老师有一套关于数学学习的“完美公式”。

    “不让任何孩子掉队”

    圣马可教会小学老师莎拉(Sarah Wickenden)坐在教室后排听课时,一位全国性大报的摄影师突然转过身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节能听懂的数学课”。

    “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你会看到孩子们突然开始理解了,他们不让任何孩子跟不上进度。”莎拉告诉英国《每日电讯报》,“我们可能教一个星期分数,不管孩子们懂不懂就继续别的内容。但中国老师会让孩子每天写作业,观察他们的进度。”

    对于英语是母语的孩子,学会分数显然是个特别有挑战性的目标。陆连洁在福克斯小学待了3个星期,其中2/3的时间都在反复讲分子和分母。值得注意的是,福克斯小学的孩子已经是在数学方面表现最好的小学之一。

    英国学生似乎对“上海经验”十分享受。11岁的亚伊勒斯·贡萨尔维斯(Jairus Gonsalves)告诉《卫报》:“一开始我觉得有点混乱,但后来意识到它很简单。我爱数学。”

    “英格兰的老师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了,而且是马上。”福克斯小学副校长、当地数学中心高级教员本·麦克马伦(Ben McMullen)小声嘀咕道,“老师们总是觉得已经教学生很长时间了,每个学生应该明白了。我们在学生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概念之前就继续教学了。”

    在他看来,陆连洁在课堂上过多的朗诵和背诵对英国人来说有点公式化了,但这绝非人们印象中刻板的死记硬背,而是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消化。

    去年9月,麦克马伦和另外70名老师来到上海,在当地小学待了两个星期。当时看到的情景让他至今激动不已。

    中国的教室整齐简洁,没什么装饰物;英国的教室则布置得杂乱而有趣。陆连洁在上海工作时,每天只教两节数学课,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备课和讨论教学;而英国老师大多数是多面手,从早到晚什么课都教。上海小学每堂课只有3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而福克斯小学的一节课有70分钟。

    但让麦克马伦惊讶的是,中国孩子35分钟的学习效果比英国孩子两倍于中国孩子学习时间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英国需对“上海模式”保持谨慎?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英国政府投入1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制定了为期两年的中英数学交流项目,邀请上海老师来英国展示他们“如何实现非凡的成绩”,如今第二次交流已经结束。在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排行榜上,上海学生名列前茅,而英国落在第26名。

    主持这一项目的英国学校事务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在英国政府网站发表文章,将这一项目描述为英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间实行的最具价值的教育创新实践之一。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中国和英国有各自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汲取力量。”吉布写道,“上海式的数学教学方法很有效,因为它很严谨,每个阶段都经过深思熟虑,目的性强且精确。如果中国老师可以把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展现给英国的教师同行们,那么英国的教育将会收获巨大的成功。”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上海模式”充满热情。11岁的安东尼娅(Antonia)告诉《卫报》:“来自另一个国家的老师非常有趣,但没什么不一样。这堂课非常简单,我也没有学得很快。”原本期待通过这堂课加深对数学兴趣的12岁学生亨利·比斯(Henry Beesley)也认为,这只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他还是更喜欢英文课。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约翰·杰里姆(John Jerrim)对该项目表示欢迎,但敦促人们对东亚的数学方法保持谨慎。

    “中英教学方法可能不同,但上海的成功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文化环境、私人家教、家长投资等,梳理这些不同因素的作用极其困难。”杰里姆说,“在得出任何强有力的结论前,还是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中国老师:把数学艺术带进英国课堂
我爱上了墨西哥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