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互联互通的基础是民心相通,民心通得好就能获得爱与尊敬”

沈健:跨文化交流的“中国声音”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16日   11 版)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左一)为沈健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温  莎 摄

    2005年,沈健(左三)和霍建起在日本川口市。

    “今天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因为法兰西共和国决定表彰一位在中外电影之间建立桥梁的中国人。我知道,我们法国的让-雅克·阿诺导演和演员苏菲·玛索非常欣赏他。”法国驻华大使顾山(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在给沈健的授勋仪式上如是说。

    12月9日晚,顾山代表法国文化与通讯部,向《世界电影之旅》的创办人和制片人沈健,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选择在此时举行授勋仪式是因为正值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1895年12月28日,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影放映,这一天成为电影的生日。“我很荣耀成为在电影诞生纪念日到来之际授勋的对象。”沈健说。

    一代人的电影情结

    《世界电影之旅》2000年12月开始拍摄,至今整整15年。15年,走访80多个国家,拍摄近2000期节目……这些数字背后的坚守来自一种信念。沈健认为电影非常有力量,电影人也有特殊的影响力,“这是一种价值”。

    沈健对电影的信念有着清晰的时代烙印。在他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时代,摆脱生活中苦闷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电影。影院里除了样板戏就是外国译制片,俄罗斯、南斯拉夫、越南和朝鲜的电影是他最初的影像启蒙。

    “那时的电影重复率很高,《多瑙河之波》我就看了很多遍。”沈健说,那些遥远的文化和国家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代表着诗和远方。

    2002年1月1日《世界电影之旅》正式开播,第一期节目主题是俄罗斯。时任电影局局长刘建中建议沈健从俄罗斯开始,因为俄罗斯对中国电影影响很大,应该向其致敬。

    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后,沈健踏上了通过电影了解的东欧国家的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就像故地重游”。沈健曾经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去阿尔巴尼亚,见到《第八个是铜像》的主演时他特别激动,“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沈健后来和好莱坞朋友说起这段经历,对方大跌眼镜。“他们说:‘你去阿尔巴尼亚?那里有电影吗?’”沈健的回答是:“阿尔巴尼亚不仅有电影,而且它深入我心时,我还不知道好莱坞为何物呢。”

    15年来,《世界电影之旅》从最初的向共同的文化记忆致敬,发展到探索电影的本质和内涵。沈健认为,只要有电影,只要有爱电影的人在,这个节目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在沈健看来,世界是由做电影的人和爱电影的人构成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和沈健谈起,每到结婚纪念日就和太太一起看《魂断蓝桥》,重温当年的爱情。“这就是一个看电影的人的故事。所以我们的节目是做不完的。将世界各地做电影和看电影的人集中起来,就是在探究电影的意义。”沈健说。

    为致力于文化交流的电影人找到一个平台

    “我一直觉得文化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欣赏的重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沈健先生对世界的和平与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顾山告诉《青年参考》。

    多年来,沈健和他的团队费尽周折地寻找电影故事,向中国观众推荐在世界各地坚守电影理想的人。

    “我们身上有使命感。我们希望传达的信息是,世界是多样性的。”他说,他希望为那些对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作出贡献的电影人找到一个平台——除了在覆盖国内10亿观众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世界电影之旅》也在海外播放。

    节目刚起步时,沈健在洛杉矶看过一部深深触动他的电影。这是一位美国女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她把巴以边境的铁丝网剪开一个缺口,帮助两边的孩子交朋友。5年里,孩子们的父亲在战场上彼此拼杀、互相仇视,孩子们却相亲相爱地玩耍。

    后来,孩子们纷纷回去说服父亲放下武器,因为边境那一边的是他们的朋友。沈健说,电影放映结束后,坐在他身边的老人泪流满面,说“应该颁给这个导演诺贝尔和平奖”。

    沈健意识到,这样的影片比政客的宣讲有用,因为人们会被孩子天真的眼神和期望打动。而电影的力量还没有彻底发挥出来,“这是非常大的遗憾”。

    “我们的节目每一次播出都会在使馆、在当地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些被我们采访过的人,为自己能够出现在中国近10亿观众眼前感到荣耀。”沈健认为,这对中国电影人而言,是巨大的鼓励。

    “化解冲突、消弭仇恨,电影能发挥想象不到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出台后,电影圈的很多友人开玩笑说,沈健“早就‘一带一路’了”。他和他的摄制组跑遍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拍。”2015年,沈健创办的闪亮文化传播公司开始了对中外合拍片的探索。目前,闪亮文化传播公司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的合拍片计划都已启动,并且顺利进行。“这都源自过去15年的积累。”

    其实积累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沈健笑称在国际关系学院上学时他想的就是全世界的事。“我是84级的,那个时候每天晚上我们看的是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下课就买《纽约客》和《财富》这样的杂志,1毛钱1本。”沈健对记者笑谈年轻时的轶事。

    过去的15年,沈健干的也是事关全世界的事。2006年,沈健接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邀请,担任联合国文明联盟的特约嘉宾,参与文明联盟报告的讨论。

    在这个高级别圆桌会议上,沈健对面坐着卡塔尔王后谢赫·莫扎,左边是伊朗前总统哈塔米,右边是图图大主教。沈健在发言中讲的仍然是电影对文明对话起到的作用。

    他在会上提出,在普通人看来联合国永远在谈话,却看不到行动。联合国应该寻找渠道将好的理念传达到草根阶层,让人们行动起来,电影就有这样的影响力。沈健在联合国文明联盟的讲话被称为“中国的声音”。

    对国际关系早有认识的沈健在采访中十分自然地引用亨廷顿、约瑟夫·奈等国际关系专家的观点。文明在他的世界观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在沈健看来,这次授勋仪式的时间点暗含了用文化和沟通遏制暴力的内涵。

    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发生时,《世界电影之旅》的摄制组正在巴黎,离袭击发生的地点很近。“推开窗子就能听到枪声,我们的记者着实受了惊吓。”沈健向《青年参考》透露,他从事文化交流工作15年来,不只一次与危险擦身而过。

    十几年前在巴西遭遇过枪战,摄影师和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去年,沈健的团队采访中国驻叙利亚大使,刚离开大马士革希尔顿酒店十几分钟,迫击炮就把酒店的大门炸毁了。

    “化解冲突、消弭仇恨,电影能够发挥想象不到的作用。”沈健说,“我们不夸大效用,但我们也不会低估所做事业的价值。”

    让电影与民心相通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硅谷的沈健经常应朋友之约去好莱坞围观金球奖、奥斯卡奖等电影颁奖礼,他发现大大小小的颁奖礼上,没有中国记者的身影。

    当时的中国电影行业处于初始阶段,而电影之于沈健,更多是文化多样性的载体,而非单纯的娱乐和消遣。“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关注变为尊敬是非常不容易的。”沈健说, “互联互通的基础是民心相通,民心通得好就能获得爱与尊敬。”

    让沈健坚信这一点的是中国导演霍建起。霍建起的导演风格深受日本观众的喜爱,《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岩波书店放映了整整一年,是当时日本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2005年,沈健和霍建起一同到日本埼玉县参加国际数字电影节,一群日本农民开了4个小时的车到川口市,毕恭毕敬地向霍建起鞠躬,邀请他去村里做客。

    去了才得知,霍建起的每部电影都会在这个村子播放,村里人心中最有名的中国导演就是霍建起。那一天,村里摆起了长桌宴,村民热情迎接了霍建起和沈健,临别时还在村口留下纪念照片。“这就是民心相通啊。”沈健说。

    在南非,沈健发现现代化的开普敦仍然有居民衣不蔽体的平民窟,没有裤子穿的小孩从没亲眼见过中国人,却笑容灿烂地跟在他们后面喊“Jackie Chen”(成龙)。

    2009年,沈健派节目组到津巴布韦拍摄当地的电影产业。“当地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拍他们,但明白这群中国人带着诚意而来。”沈健说,当得知这些中国人要把津巴布韦的电影业介绍给中国时,对方很感动。

    “我们总是希望在工作中展示中国人认真敬业的态度,展示中国最好的一面。”沈健说,他和摄制组在各个国家得到的欢迎和尊重是非常真切的。“所以我们才能坚持下来,因为我们得到了鼓励。”

    3年后,津巴布韦的文化部长受总统委托,到中国给沈健颁发了终身友谊奖。

 

沈健:跨文化交流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