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不朽的城雕”摄影展在青岛举办

“东亚文化之都”邂逅“欧洲文化之都”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16日   10 版)

    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1913)

    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菲斯组合》(1926~1936)

    市民和摄影师一起观看展览  ▋摄影 宋新华

    青岛商场中的“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  ▋摄影 宋新华

    希腊雅典的《女像柱》、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卫》、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将军》、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这些散落在欧洲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雕塑,近日“齐聚”青岛。

    12月6日,“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雕塑摄影展”在青岛开幕。来自13个国家、15座城市的300余幅摄影作品,记录了一场“欧洲文化之都”与“东亚文化之都”的邂逅。

    城市雕塑传达欧洲公共艺术魅力

    “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雕塑摄影展”由2015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青岛活动年组委会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是“不朽的城雕”城市公共艺术主题系列活动的首发项目。

    该展览由意大利著名摄影师米歇尔·斯坦齐奥内(Michele Stanzione)、亚历山德拉·孔巴蒂(Alessandra Combatti)和中国著名摄影家曾毅、周银双等,在今年8~11月赴欧洲拍摄,从近万张城雕艺术摄影作品中精选出150幅制作而成。

    摄影小组在雅典(希腊)、佛罗伦萨(意大利)、阿姆斯特丹(荷兰)、柏林(德国)、巴黎(法国)、格拉斯哥(英国)、都柏林(爱尔兰)、马德里(西班牙)、安特卫普(比利时)、里斯本(葡萄牙)、卢森堡(卢森堡)、哥本哈根(丹麦)、萨洛尼卡(希腊)、斯德哥尔摩(瑞典)、魏玛(德国)等15个在1985年到1999年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城市进行采风创作。每件雕塑都同时进行现场视频录像,配以相关历史的文字说明。

    展览期间,主办方在现场举办了“城市雕塑与摄影艺术的对话”讲座,邀请市民与外国摄影家互动交流。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对欧洲城市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再次艺术展现,向观众艺术化地传达欧洲公共艺术的魅力。

    据希腊前驻华大使约安尼斯·赛奥法诺普洛斯(Ionannis Theofanopoulos)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希腊文化部长梅莲娜·梅尔库里(Melina Mercouri)向欧共体提议举办“欧洲文化城市”的年度评选活动。1985年,希腊当选为第一届“欧洲文化之城”;1999年之后,活动改称“欧洲文化之都”。“系列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欧洲各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相信,‘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活动,同样能让东亚的城市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增加各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约安尼斯说。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3国共同发起的多边性文化活动。从2014年起,3国每年分别选出一个城市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共同举办活动。首届当选城市为日本横滨、中国泉州、韩国光州;2015年,中国青岛和日本新潟、韩国清州共同当选。

    本次展览实现了“欧洲文化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首次破冰之旅。在开幕式上,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于芃说,选择城市雕塑作为对话交流的聚焦点是因为,从城市的起源到发展过程来看,城雕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的载体,也是离广大群众最近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对欧洲城市公共艺术的学习与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可引发人们对现在与未来的反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于芃说。

    青岛城市雕塑将由市民选出

    “不朽的城雕”摄影展的举办地点颇为“接地气”。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明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本次摄影展不是放到美术馆、展览馆,而是放到青岛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商场,“市民看着电影、买着衣服,就不经意间邂逅了这些经典的城市雕塑,与艺术不期而遇,充分享受经典艺术的魅力”。

    在一幅雅典摄影作品前驻足的孙如德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周末和妻子孩子来逛商场,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展览。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因为职业关系,他对与建筑相关的雕塑比较关心,特别喜欢希腊古典的人像柱。

    身为青岛人,谈到青岛应该有怎样的城市雕塑,孙如德说:“青岛相对轻松休闲,可以做一些现代、有活力的东西,但不能太超前,毕竟是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现在城市都是高楼大厦,可以用雕塑增加区分度、表达个性。”

    李明透露,作为“不朽的城雕”后继项目,2016年,青岛将邀请十多位来自欧洲和国内顶级的雕塑大师来到青岛,举办雕塑营和大师班,并为青岛创作城市雕塑作品,目前这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已经完成,“艺术委员会”也已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雕塑的落地方案将由市民投票选出。

    “把国外和国内结合起来,防止艺术‘水土不服’;把城市的文化导向和老百姓的需求对接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人民的艺术、共享的艺术。”李明介绍,青岛将为中外雕塑家提供一个指南,告知青岛的城市布局、历史文化,使他们能根据青岛的内涵和特质来创作。

    “比如,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曾在青岛崂山登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登陆点附近做个法显相关的雕塑?这些城市历史都是很好的雕塑素材。”李明说,“‘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平台,将以此为起点,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不仅是雕塑,也包括旅游、体育等。”

    城市雕塑: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摄影师拍的不仅是雕塑本身,还有雕塑周围的环境,并讲述雕塑背后的历史。在分享会上,米歇尔·斯坦齐奥内说,拍摄城市雕塑听上去不难,其实不简单。

    “我要在人群聚集的古迹上,找到雕塑本身的形象和故事。受到天气影响,阳光是我的朋友,雨是我的敌人,而雨和阳光的联盟,让我看到了彩虹。为了拍《小美人鱼》,我们去了3次,黎明、白天、日落。早上4点起床去拍,就为了看她黎明的表情。”

    中国前驻丹麦和希腊大使甄建国告诉《青年参考》记者,雕塑的发祥地是希腊,希腊是大理石的文化,而中国是木头的文化,两种文化不同,各有所长。

    “作为城市地标的雕塑,只要符合建筑的物理规律,就可能生存下去,要允许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存在。”甄建国举例,悉尼歌剧院在竣工前一年“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建成后成了悉尼的象征乃至澳大利亚的象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城市雕塑并非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构成,从19世纪末才自西方引入中国。经历了百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雕塑似乎成了“标配”。然而,能够真正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成为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雕塑并不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万用元素“不锈钢球”——“书籍撑球”、“浪花托球”、“双手举球”……

    于芃认为,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给人带来压抑感,而雕塑会打破这种感觉。雕塑能作用于人类精神上的感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于芃强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风貌,绝对不是要在中国推动城市雕塑。”

    于芃对《青年参考》记者说,之所以选择青岛,最重要的原因是青岛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拥有适合城市雕塑的视觉基础和城市规划,这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此外,青岛是今年的“东亚文化之都”,肩负加强和“欧洲文化之都”交流的使命;2017年,青岛将成为全国公共艺术大展的举办地。

    提到城市雕塑,丹麦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管傅儒思(Niels Bjoern Friis)说,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塑很好,但丹麦还有别的城市雕塑,“我的家乡奥胡斯是明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有更多的现代雕塑”。

    傅儒思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所以有更大的空间,“只要表达人民意愿的就可以”。“不能说某类雕塑就适合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是不同的。艺术家是要表达一种感觉,表达人民的艺术和城市的传统。对中国来说,适合北京的不一定适合上海。城市雕塑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故事,也代表了城市对未来的期待。”

 

“东亚文化之都”邂逅“欧洲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