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本报专访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

跨文化交流让中瑞年轻人受益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09日   10 版)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博士。

    一年一度的留瑞校友聚会在瑞士驻华大使馆举行。摄影 赵朋朋

    当神采奕奕的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Jean Jacques de Dardel)走上演讲台时,由几个房间打通的晚宴大厅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台下妆容精致、衣着得体的年轻女生和西装革履的男士中,既有在中国体验异国文化的瑞士面孔,也不乏曾在瑞士留学的中国“海归”。

    2015年是中瑞建交65周年。12月3日,在瑞士驻华使馆一年一度的留瑞校友聚会上,在中国进行交换学习的瑞士大学生和留学瑞士的中国校友热切地彼此交谈,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正如戴尚贤大使在采访中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的那样:“瑞士是个开放而包容的国家。”

    “如果你会说中文,大家就会特别喜欢你”

    两年半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西龙(Jeff Frey)到中国来探望在瑞士驻华使馆实习的朋友,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一见钟情”,也看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的潜力,便决定来这里常住,一直待到现在。他在清华大学做了半年交换生,在瑞士使馆商务中心实习一年,然后逐渐转向为年轻人组织活动。

    “我喜欢中国,喜欢这里的人,”西龙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在他的印象里,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但中国文化十分开放,很容易交到新的朋友。“如果你会说中文,大家就会特别喜欢你。”说到这里,这个瑞士大男孩调皮地挤了挤眼睛。

    今年3月,在中国过得十分开心的西龙决定自己创业,和朋友一起联合创立了网络社区“InternslnBeijing.com”,致力于帮助年轻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建立社交网络,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分量。

    一开始,西龙通过微信群将在使馆实习时认识的其他使馆、企业的朋友聚在一起,参与人数越来越多。除了在微信群里、网站上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他还举办一些与商会、使馆有关的线下活动,让年轻人见面、互相了解。

    “我们会让学生的实习经历变得有意思,让他们投入全部精力去参与新企业,学习怎样创业。”西龙说,“这是他们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

    如今,西龙的公司运营情况越来越好,已经有2000多名会员,他决定暂时不离开中国,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工作之余,西龙喜欢到全国各地旅游,他去过乌鲁木齐、长沙、广州、上海、厦门等城市,在放松休闲中不断认识新朋友。这位找了个中国女朋友的瑞士小伙儿喜欢去北京的各家餐厅享用来自世界各国的美食,尤其喜欢在某个角落的小饭馆里邂逅惊喜。

    作为“普通话最好的瑞士人”,李牧(Liam Bates)当选为“当代马可·波罗——杭州博士”,成为年薪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的杭州旅游大使并不令人意外。早在2010年,他就在第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上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和口才奖。

    据李牧介绍,他2002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怀揣着一个关于中国功夫的梦想。从中国传媒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的同时,这个精通英、法、汉3种语言才艺的“多面手”还学习了相声、曲艺等中国传统艺术。2006~2010年,李牧在北京创办了一家教育文化机构,2014年又开始致力于制造监控和改善空气污染的智能设备。

    李牧这样的“中国通”固然在中国过得如鱼得水,但克劳迪娅·马素格(Claudia Masuger)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即使“疯忙”到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中文,也可以在北京顺利地打拼。

    2008年,克劳迪娅拎着两大行李箱的葡萄酒来到中国,和自己的团队创办了一家B2B葡萄酒批发企业——北京马素格葡萄酒商贸有限公司。她创办的进口葡萄酒零售商店CHEERS Wines,如今已在中国拥有超过30家门店。

    中国男孩怀念瑞士风光

    2014年1月,收到系里转发的雀巢研究中心招聘实习生的邮件时,正在家乡准备过年的史伟达丝毫没有犹豫就决定申请。在瑞士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经历无疑很诱人,更何况他的专业背景很符合要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面试,史伟达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

    去年5月,史伟达拿到签证,来到瑞士西南部城市洛桑。这个来自河北张家口市的男孩本科在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学习食品科学专业,后来考上了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生物资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雀巢公司负责做生物包装材料和工厂废物、副产品再利用。

    刚到洛桑时,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生活习惯了的史伟达有些不适应。这里人口密度高,住宅密集,公寓面积不大,最“麻烦”的就是规定多,不像加拿大那么随性。“要购买付费垃圾袋,把垃圾仔细分类,这让我大为惊叹。”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一开始觉得不方便,习惯后也觉得是件好事。”

    除了消费高、周末银行和超市很早就关门和收费昂贵的公共卫生间,史伟达对瑞士印象最深刻的是“环境好,到处是湖光山色,旅游很方便,机票也很便宜”,周末寻找当地人都很少知道的地方去泡温泉,是他最大的乐趣之一。

    据史伟达观察,瑞士公司里的外籍人士很多,企业更倾向于招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他的组长和部门老板都是德国人。他周围很多同事不是本地人,有来自伊朗、瑞典、韩国、西班牙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和美国人更是为数不少。

    史伟达告诉《青年参考》,瑞士的外国人虽多,但真的想要在这里定居、获得工作很难,尤其是亚裔。

    在公司屈指可数的中国正式员工中,一位和妻子一起来瑞士“淘金”的加拿大籍华人打算“挣几年钱就回加拿大养老”。史伟达称,瑞士工资水平高,许多外国人抱着这个念头来这里工作。

    出于种种原因,实习合同到期时,史伟达并没有争取留下来,而是回到了“有亲朋好友,有熟悉文化”的中国。至少迄今为止,他没有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只不过偶尔会想念瑞士的温泉、巧克力,以及坐几十分钟火车和朋友徒步、聊天、看风景的周末时光。

    越来越多的瑞士学生被充满活力的中国吸引

    “大使非常热衷于促进中瑞文化交流,官邸利用率特别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瑞士使馆媒体处官员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晚宴大厅墙上颇有艺术气息的画作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摆件,有许多是大使的私人收藏品。

    曾经在欧洲、美洲、亚洲国家工作的戴尚贤大使喜欢兼容并蓄和多元的文化。在他看来,瑞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是瑞士高等教育的优势之一。

    戴尚贤大使在接受《青年参考》采访时表示,瑞士高校中25%的学生是外籍;50%的瑞士学生就读于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90%的瑞士学生在排名前500的高校学习。数量可观的外国教授和外籍学生混合了许多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留学生可以在这里与国际群体有非常深刻的接触和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思辨能力和交往能力。

    据大使介绍,瑞士高等教育没有刻意追求“精英教育”的世俗观念,也没有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教育体系。但瑞士鼓励学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研究领域,都做到最好。

    “瑞士大学以学生为本,没有大课,也没有不符合高标准要求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瑞士高等教育特别具有活力,在世界排名很靠前。”戴尚贤大使自豪地说。

    “即使没有大学学位,学生也不会被社会排挤或对自己不满。人们知道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都可以做到最好,而且会为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感到骄傲。”戴尚贤大使表示,“没有哪个公司会要求特定职位必须有大学学位者才能胜任,只有少数金融家和金融公司老总是受过大学教育的。”

    瑞士使馆科技与教育处项目官员刘晨晨告诉《青年参考》,瑞士只有2所联邦理工大学,10所州立大学,8所应用科技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总体规模较小。目前在瑞士留学的中国学生大约有3000名,比2004年前增长了约5倍。

    在瑞士著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理工科较为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瑞士到中国留学的学生约有六七百名,绝大多数是交换或接受短期语言培训。近年来,到中国接受学历教育的瑞士学生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瑞士企业有必要学习如何跟中国公司打交道,这样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刘晨晨说,“此外还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瑞士已经有两所孔子学院,这表明当地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戴尚贤大使表示,过去,来中国学习的瑞士学生主要是想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瑞士学生怀揣着浓厚的兴趣、期望甚至激情到中国工作或生活,希望感受飞速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国和中国经济。很多人怀着创办企业或“淘金”的梦想,来接触这里的法律、经济、科技等领域。

    “我喜欢在中国的生活,感到非常开心。因为中国是个充满活力的国家,在过去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戴尚贤大使告诉《青年参考》,“希望中国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生活得更加美好,期待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跨文化交流让中瑞年轻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