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102岁的海归组织
欧美同学会:随时代变迁,屹立不倒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02日
15
版)
|
欧美同学会位于北京南河沿大街的会址 ▋图片来源 CFP |
|
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的成员合影 |
|
欧美同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 |
欧美同学会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延续至今的留学人员组织。它在为几百万留学生提供归属感的同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时代使命。
记录近代中国变迁的同学会
1872年,清政府在“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的组织下,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从此开创了中国人海外求学的历史。1872~1875年前后派出的120名留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而学生一去15年。
当时国人认为西方是蛮夷之地,甚至有流言称野蛮的西方人会对中国幼童剥皮破相,当怪物展览。因此每年报考公费留学的人数竟然达不到最低要求。即使深明大义的家庭愿意送幼子到海外,也是依依不舍。当年的留美幼童李恩富回忆自己费尽周折说服母亲后,“寂寞、凄凉、悲哀充满了我的脑海”。
为了稍解乡愁,留学生在海外建立了同学会,成为中国精英在海外可以依靠的组织和力量,也团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当他们学成归来,也将海外的同学会搬到了国内,在京津沪多地分别成立了留美、留德、留法、留英的同窗组织。
此时的中国已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动。1913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有识之士希望团结社会进步力量共谋民族国家之大事。留美学者顾维钧提议“把各国留学生联合在一起”,深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赞许。他们联合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留学生颜惠庆、梁敦彦、王正廷、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起来,起名欧美同学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输入西方科学文化。
欧美同学会最初的成员不乏当世大儒和社会中流砥柱,詹天佑、蔡元培、陆征祥、孙宝琦、王正廷、伍廷芳、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等人均为同学会早期会员。该组织鼓励归国学子在继续研究学问的同时,关心国家和民族。当时东交民巷的北京俱乐部经常举办文化和娱乐活动,但仅允许外国人出入,拒绝中国人入内,这让欧美同学会的会员十分愤慨,因此决计自办一个俱乐部与之抗衡。
1915年,时任会长梁敦彦倡导会员募资2000两白银,购买了南河沿大街111号的石鞑子庙,翻修为欧美同学会会所。前后3次扩建后,这个会所包括会议厅、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招待所等多个功能,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交际舞会,也成为兴办西式文明婚礼的好场所。这栋位于南河沿大街街口的建筑一时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标志地点,至今仍然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址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欧美同学会一度前往后方办公。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收回会址,重整旗鼓,响应国家号召,呼吁滞留海外的中国杰出人才回国建设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欧美同学会一度关张,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新焕发活力,并在新一轮留学热潮到来之际,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
从学者云集地到企业家俱乐部
191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的英文译名为Western Returned Students' Club。1992年译名改为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英文译名的变化,似乎代表了这个组织对自己定位的改变。
随着学生气一同淡去的是年轻学子在同学会的存在感,如今的欧美同学会更像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精英组织。
张女士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已经3年有余,她回国伊始就听说过欧美同学会,却迟迟没有申请成为会员,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欧美同学会的成员都很牛啊,我又不是名校毕业的,凭什么和人家凑到一起去?”她表示,有同事加入了欧美同学会,但除了拿到一张会员卡,从来没有参加过活动。“那些活动对我们来说太‘高大上’了。我承认其中很多慈善和公益活动很有意义,但我刚工作,没有资本像那些成名的企业家一样慷慨地回馈社会,低门槛的活动很有限。”在张女士看来,对于像她这样的“小海归”,欧美同学会就是个心理寄托,实际意义并不大。她戏称:“我没有野心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大咖,混到上层圈子去。那是言情小说才有的情节。”
按照其官方网站的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同学会将注意力逐渐从联谊和学术讨论向咨询和服务倾斜,成为海外留学生回国的统一联谊组织,联系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欧美”海归。
随着会员人数的增多,欧美同学会的理事人数已由1986年的94位增加到2003年的184位。此外,该组织增设了按留学国别划分的14个分会和按专业划分的9个工作委员会,又相继成立了MBA协会、商务人士委员会、酒店业专家委员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分支机构。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发表了题为“欧美同学会,这一代人的梦与痛”的文章,文中称:“欧美同学会代表的新一代海归,曾是不合时宜的经济动物,如今已是国内企业家的中坚力量,而且有清晰的阶层自觉。”
张女士对此非常认同,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欧美同学会在她眼中如同企业家联合会,“那是‘60后’和‘70后’的自我实现”。而“80后”和“90后”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到来后”,才能在规模如此庞大的同学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层次差异悬殊的同学会
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大量的回国人员中当然有佼佼者和精英,但留学的平民化和日常化也让“海归”一词没有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区分度。
按照欧美同学会的规程,凡在海外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毕业;在国内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在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厂矿企业等学习、进修或从事讲学、研究工作不少于两年;在国内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担任讲师、工程师及其他相应职务后,在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厂矿企业等学习、进修或从事讲学、研究工作不少于一年的人,都可以申请加入欧美同学会。
按照这样的规定,几乎所有海外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有资格申请加入欧美同学会。按照教育部数据,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博士学位占6%,硕士学位占63%,学士学位占30%。
占回国人员主体的硕士毕业生,寻找的除了共同的组织,还有就业的机会。国内媒体曾经报道,欧美同学会百年会庆现场,每当有嘉宾走下讲坛,就会引起一阵骚动,人们一拥而上,索要名片和联系方式。有一名欧美同学会的会员感慨,“普通海归太多,海归精英不够用了”。
然而,多数“小海归”仰慕的不全是前辈的智慧和经验,而是他们金光闪闪的名号下蕴藏的机会。商业精英组成的欧美同学会下属机构“2005委员会”,被称为欧美同学会中的“骷髅会”(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其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文章,其中不乏各行业领袖对市场、国情、所在行业的深入分析。但是文章的阅读量多不及百,过千的凤毛麟角。
为海归创业服务
正如很多欧美同学会会员所说,该组织的大会活动并不多,一年也就是两三次。真正活跃的是欧美同学会的分支和委员会。
2015年4月,由欧美同学会打造的“海归创业学院”在北京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专门针对留学人员的创业孵化平台,由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担任院长。此后数月间,海归创业学院又在天津、贵阳、沈阳、深圳等地开设地方分院。
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透露,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主任,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目前,全国各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达305家,入园企业近3万家,有超过5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和工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0%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已归国的留学人员当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有1/3有创业的需求与愿望。据了解,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中有15%是海归;博士以上学历创业者中,海归占了60%以上。
2015年7月,陈竺在欧美同学会第四届年会上表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把创新创业看作‘非常之功’,那么我认为,广大留学人员就是‘非常之人’。”而创新创业就是这次年会的主题。
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举行了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发言中说,中国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他评价欧美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进步社团”。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团体”。2003年,该组织增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会名,“工作领域拓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到全球,成为影响更加广泛的人民团体”。
也许欧美同学会的成功,正是因为总能将组织的命运和国家方针绑在一起。
欧美同学会是中国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延续至今的留学人员组织。它在为几百万留学生提供归属感的同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时代使命。
记录近代中国变迁的同学会
1872年,清政府在“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的组织下,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从此开创了中国人海外求学的历史。1872~1875年前后派出的120名留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而学生一去15年。
当时国人认为西方是蛮夷之地,甚至有流言称野蛮的西方人会对中国幼童剥皮破相,当怪物展览。因此每年报考公费留学的人数竟然达不到最低要求。即使深明大义的家庭愿意送幼子到海外,也是依依不舍。当年的留美幼童李恩富回忆自己费尽周折说服母亲后,“寂寞、凄凉、悲哀充满了我的脑海”。
为了稍解乡愁,留学生在海外建立了同学会,成为中国精英在海外可以依靠的组织和力量,也团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当他们学成归来,也将海外的同学会搬到了国内,在京津沪多地分别成立了留美、留德、留法、留英的同窗组织。
此时的中国已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动。1913年,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有识之士希望团结社会进步力量共谋民族国家之大事。留美学者顾维钧提议“把各国留学生联合在一起”,深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赞许。他们联合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留学生颜惠庆、梁敦彦、王正廷、詹天佑、叶景莘等人,将京津两地的同学会合并起来,起名欧美同学会,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输入西方科学文化。
欧美同学会最初的成员不乏当世大儒和社会中流砥柱,詹天佑、蔡元培、陆征祥、孙宝琦、王正廷、伍廷芳、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等人均为同学会早期会员。该组织鼓励归国学子在继续研究学问的同时,关心国家和民族。当时东交民巷的北京俱乐部经常举办文化和娱乐活动,但仅允许外国人出入,拒绝中国人入内,这让欧美同学会的会员十分愤慨,因此决计自办一个俱乐部与之抗衡。
1915年,时任会长梁敦彦倡导会员募资2000两白银,购买了南河沿大街111号的石鞑子庙,翻修为欧美同学会会所。前后3次扩建后,这个会所包括会议厅、餐厅、图书馆、游艺室、招待所等多个功能,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交际舞会,也成为兴办西式文明婚礼的好场所。这栋位于南河沿大街街口的建筑一时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标志地点,至今仍然是欧美同学会的会址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欧美同学会一度前往后方办公。新中国成立后,欧美同学会收回会址,重整旗鼓,响应国家号召,呼吁滞留海外的中国杰出人才回国建设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欧美同学会一度关张,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新焕发活力,并在新一轮留学热潮到来之际,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
从学者云集地到企业家俱乐部
191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之初的英文译名为Western Returned Students' Club。1992年译名改为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英文译名的变化,似乎代表了这个组织对自己定位的改变。
随着学生气一同淡去的是年轻学子在同学会的存在感,如今的欧美同学会更像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精英组织。
张女士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已经3年有余,她回国伊始就听说过欧美同学会,却迟迟没有申请成为会员,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欧美同学会的成员都很牛啊,我又不是名校毕业的,凭什么和人家凑到一起去?”她表示,有同事加入了欧美同学会,但除了拿到一张会员卡,从来没有参加过活动。“那些活动对我们来说太‘高大上’了。我承认其中很多慈善和公益活动很有意义,但我刚工作,没有资本像那些成名的企业家一样慷慨地回馈社会,低门槛的活动很有限。”在张女士看来,对于像她这样的“小海归”,欧美同学会就是个心理寄托,实际意义并不大。她戏称:“我没有野心通过这个平台结识大咖,混到上层圈子去。那是言情小说才有的情节。”
按照其官方网站的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同学会将注意力逐渐从联谊和学术讨论向咨询和服务倾斜,成为海外留学生回国的统一联谊组织,联系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欧美”海归。
随着会员人数的增多,欧美同学会的理事人数已由1986年的94位增加到2003年的184位。此外,该组织增设了按留学国别划分的14个分会和按专业划分的9个工作委员会,又相继成立了MBA协会、商务人士委员会、酒店业专家委员会、企业家联谊会等分支机构。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发表了题为“欧美同学会,这一代人的梦与痛”的文章,文中称:“欧美同学会代表的新一代海归,曾是不合时宜的经济动物,如今已是国内企业家的中坚力量,而且有清晰的阶层自觉。”
张女士对此非常认同,她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欧美同学会在她眼中如同企业家联合会,“那是‘60后’和‘70后’的自我实现”。而“80后”和“90后”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到来后”,才能在规模如此庞大的同学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层次差异悬殊的同学会
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大量的回国人员中当然有佼佼者和精英,但留学的平民化和日常化也让“海归”一词没有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区分度。
按照欧美同学会的规程,凡在海外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毕业;在国内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后,在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厂矿企业等学习、进修或从事讲学、研究工作不少于两年;在国内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担任讲师、工程师及其他相应职务后,在海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厂矿企业等学习、进修或从事讲学、研究工作不少于一年的人,都可以申请加入欧美同学会。
按照这样的规定,几乎所有海外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有资格申请加入欧美同学会。按照教育部数据,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博士学位占6%,硕士学位占63%,学士学位占30%。
占回国人员主体的硕士毕业生,寻找的除了共同的组织,还有就业的机会。国内媒体曾经报道,欧美同学会百年会庆现场,每当有嘉宾走下讲坛,就会引起一阵骚动,人们一拥而上,索要名片和联系方式。有一名欧美同学会的会员感慨,“普通海归太多,海归精英不够用了”。
然而,多数“小海归”仰慕的不全是前辈的智慧和经验,而是他们金光闪闪的名号下蕴藏的机会。商业精英组成的欧美同学会下属机构“2005委员会”,被称为欧美同学会中的“骷髅会”(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其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文章,其中不乏各行业领袖对市场、国情、所在行业的深入分析。但是文章的阅读量多不及百,过千的凤毛麟角。
为海归创业服务
正如很多欧美同学会会员所说,该组织的大会活动并不多,一年也就是两三次。真正活跃的是欧美同学会的分支和委员会。
2015年4月,由欧美同学会打造的“海归创业学院”在北京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专门针对留学人员的创业孵化平台,由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担任院长。此后数月间,海归创业学院又在天津、贵阳、沈阳、深圳等地开设地方分院。
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透露,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主任,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目前,全国各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达305家,入园企业近3万家,有超过5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和工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0%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已归国的留学人员当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有1/3有创业的需求与愿望。据了解,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中有15%是海归;博士以上学历创业者中,海归占了60%以上。
2015年7月,陈竺在欧美同学会第四届年会上表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把创新创业看作‘非常之功’,那么我认为,广大留学人员就是‘非常之人’。”而创新创业就是这次年会的主题。
2013年10月21日,欧美同学会举行了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发言中说,中国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他评价欧美同学会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下的进步社团”。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同学会“成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众团体”。2003年,该组织增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会名,“工作领域拓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到全球,成为影响更加广泛的人民团体”。
也许欧美同学会的成功,正是因为总能将组织的命运和国家方针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