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冷战思维令美国远离“中国机遇”

作者 鲍盛刚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25日   02 版)

    美国对华政策的问题在于挥之不去的冷战思维,在于将国与国的经济关系政治化,损人不利己。若美国无法改变思维,识时务,其必将失去世界正在迎来的第二次中国机遇。

    英国为何“倒向”中国?显然这是因为英国认为中国是机遇,英国自认为自己失去了第一次“中国机遇”,所以誓言要抓住第二次“中国机遇”——欢迎中国投资,以推动其基础设施发展,同时加大对华出口。打造中英关系“黄金十年”,实为英国自身发展打造“黄金十年”。

    与此相对,尽管经贸关系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美国更倾向于认为中国是威胁,是对其世界老大地位的挑战,其对华政策在接触与遏制间摇摆不定。这无异于自绝于第二次“中国机遇”,闭关自守与自我边缘化。尽管美国有官员叹息英国“无尽地迎合中国,而这并不是与一个崛起大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但试问,美国自己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

    第一次“中国机遇”,源于冷战后西方主导的政治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成为世界工厂,“欧美资本,中国制造”,全球消费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最大的得益者,它们找到了廉价生产基地,中国成为它们在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其二,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数以千亿计的美国和西方资本及其相关技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而今,对世界经济来讲,中国的第一次机遇已走到尽头——一是美国和西方由于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全球市场疲软,外需下降。二是欧美诸国纷纷回归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认为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所以美国要再工业化,要自己生产。非但如此,美国还要重新制定全球贸易规则,将中国排挤出去,同时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强军事威慑。

    中国的加工出口主导型经济结构难以为继,不得不改变为以扩大内需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事实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必将令世界经济迎来第二次“中国机遇”。

    究其原因,无非是随着经济发展,富起来的中国人对全球进口商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同时,随着国内投资过剩,中国正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反过来又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全球资本显然已再次嗅到了“中国机遇”。中国人的购买力不断攀升,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中国经济愈强,就意味着其企业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愈发壮大,意味着美国和西方国家出口产品的新买家更多。

    美国要再工业化,就得扩大出口,最关键的自然是寻找买家,而中国现在摇身一变,隐约成为全球最大买家。进一步讲,美国的再工业化需要投资,所以,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是重要的。虽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远不及其国际投资的其他部分,但正在不断增加。2013年,中资企业花费140亿美元收购美国企业或在美设立分支;到了2014年头3个月,中国人就在美国花掉了这个数目的约一半。华盛顿的决策者担心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而在美国的州、城市和地方商会,领导者正竭力吸引能创造良好就业的中国企业。

    这种情形,将促成世界经济的再平衡,推动美国与西方国家经济的再振兴,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消费,中国无疑是世界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是世界的机会,世界同样是中国的机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粗略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可能超过20万亿美元。考虑到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约占GDP的5%,若该比例届时继续上升至合理的10%,则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将达两万亿美元。目前,美国仅吸收了约2%的中国对外投资,若该比例上升至15%,届时美国将吸收约3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与国相互依赖的世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美国的问题在于其挥之不去的冷战思维,在于将国与国的经济关系政治化,损人不利己。如果美国无法改变思维,识时务,其必将失去世界正在迎来的第二次“中国机遇”,失去自身经济复兴的机会,而且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大潮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困境。就此,美国应该学习一下欧洲,特别是英国。

    (作者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一智库网

 

莫将反恐与“文明冲突”划等号
冷战思维令美国远离“中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