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画虎画皮难画骨

“印象派”《乔布斯传》全美下线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25日   21 版)

    “法鲨”和塞斯·罗根(右)的片场照。两人分别饰演乔布斯与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

    在全美上映两周后,口碑飘红的人物传记电影《乔布斯传》因为票房不佳,在全美两千多家影院提前下线。这个结果出乎导演、演员和影评人的意料,成为2015年美国电影市场的又一个不解之谜。

    叫好不叫座是什么道理?

    人物传记电影《乔布斯传》10月9日在纽约和洛杉矶点映,23日在全美2491家影院全面上映。

    虽然演员阵容强大,试映时好评如潮,但全面进入院线后迎来的却是票房滑铁卢。到11月15日,《乔布斯传》全美票房仅有17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亿元),全球票房总数还不足两千万,让这部制作经费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影片坐实了入不敷出的赔本名声。

    上映两周后,环球影业将该片从全美2072家影院撤了线。

    奇葩的是,这部没人看的电影,却“看过的都说好”。在美国权威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该片专业评分84%,观众评分78%。有评论称:“就如同乔布斯创立的科技公司一样,《乔布斯传》集合杰出人才,用优雅掩盖了产品骨子里的复杂性。”

    在洛杉矶和纽约试映时,该片票房不俗,单场票房收入名列电影史上的第十五名,但在全国发行后的首周周末票房仅排在第七位。美国《彭博商业周刊》认为,随着圣诞档期降临,环球影业似乎放弃了为这部影片积累口碑的打算。

    叫好不叫座的迷思让专业和业余的各路影评人兴奋起来,他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主演号召力不够到上映时间选得不好,不同观点之间甚至爆发了辩论和争吵,让这部没有观众缘的影片在影评板块“怒刷存在感”。

    导演丹尼·博伊尔对票房表现“十分失望”。他的解释是,影片在院线铺得太广太快了,如果循序渐进,效果会好很多。不过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他不打算批评该片的发行方环球影业——正是环球影业在索尼公司2014年抛弃这部影片后成为“接盘侠”,对此博伊尔一直“心存感激”。

    打的是奥斯卡小金人的主意?

    2011年乔布斯逝世后,关于“乔帮主”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今年的《乔布斯传》堪称迄今演员阵容最强大的一部。

    片中,乔布斯扮演者“法鲨”麦克·法斯宾德的演技受到了很大的肯定,被认为有问鼎奥斯卡奖的潜质。《好莱坞记者》杂志称,法斯宾德在外型上与乔布斯并不相似,但他“演出了我们心中的乔布斯的精髓”。影评人科恩(Eric Kohn)则赞扬他“生动的面部表情和流畅的肢体动作让其表演成为奇迹”。

    影片另外两名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和塞斯·罗根都是好莱坞资深演技派,他们的演技和敬业精神也斩获了大量赞美,以及对奥斯卡小金人的期许。而导演博伊尔则被称赞“拍出了个人最佳水准的电影”。

    温丝莱特在剧中扮演乔布斯的左膀右臂乔安娜·霍夫曼(Joanna Hoffman)。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花了大量时间与霍夫曼共处。“她有种内在的柔软。一位年轻女性来到美国,事业有成。对于乔布斯来说,她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来不想从乔布斯那里获得什么,只希望帮助他做得更好。这让他们的关系与别的同事不同。”

    温丝莱特表示,霍夫曼和乔布斯的相处模式,很像她本人与法斯宾德在片场的关系——“成为真正的同事”。“她就像乔布斯在职场上的太太,从负责麦金塔电脑的市场销售开始,就一直陪伴着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她是个争强好胜的非凡东欧人,几乎是唯一能说动史蒂夫的人,也是他情绪的指南针。”温丝莱特希望自己扮演的霍夫曼尽可能贴近现实,为此她竭尽所能地模仿霍夫曼的口气、口音。“她在美国成长,但小时候住在波兰,亲人中有俄罗斯人,因此口音有这三者的痕迹。不过,她青少年时期就来美国了,所以说话是美国人的韵律。”温丝莱特说,模仿霍夫曼说话很难,不过剧组的人都在口音上暗自较劲,比如法斯宾德身为爱尔兰人,却要模仿乔布斯的口音。

    温丝莱特提到,在与霍夫曼的相处中,她感到霍夫曼与乔布斯感情深挚,提到乔布斯,霍夫曼会变得情绪化,“她非常想念他”。

    美国《综艺》杂志认为,环球影业在北美市场撤片,正是担心惨淡的票房影响《乔布斯传》的获奖前景。有媒体猜测,该片很可能在奥斯卡奖前夕回归部分影院。

    票房分析师德加拉伯迪安(Paul Dergarabedian)告诉《好莱坞记者》,惨淡的票房“应该不会影响该片在奥斯卡的前景,说到底,那是奥斯卡,又不是人民选择奖”。

    亲友不识的《乔布斯传》

    丹尼尔·科特肯在史蒂夫·乔布斯还没有万众瞩目的时候就认识他了。1972年,科特肯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认识了未来的“科技巨星”,两人都对东方哲学、鲍勃·迪伦、素食主义和LSD致幻剂感兴趣,相谈甚欢。5年后,科特肯加入了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成为第十二名员工。

    和很多认识乔布斯的人一样,科特肯认为法斯宾德演绎的老乔让他认不出来。“全是虚构的。”他看过电影后表示。不过他对于影片整体的评价很不错。“这片子充满了传说和神话。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是乔布斯本人鼓励的。对乔布斯的神化,通过这部影片进入了新时代。”

    影片试图展示乔布斯在产品开发方面成就的同时,也展示了其生活细节。影评人纷纷对该片的艺术价值给予肯定,但乔布斯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的评价标准则不同,他们在乎影片是否真实再现了他们认识的那个人,从这个角度说,结果喜忧参半。

    电影开拍前,乔布斯的遗孀劳伦(Laurene Jobs)就不赞同。乔布斯高中时的女友克里姗(Chrisann Brennan)也对剧本提出过抗议,乔布斯对他们的女儿丽萨(Lisa Brennan-Jobs)关怀和资助不足,是电影主线之一。“电影对我的刻画并不真实,我已经找律师了。”克里姗告诉《纽约时报》。

    苹果前CEO斯卡利(John Sculley)认为,这部影片的故事大部分是准确的,但他明白乔布斯身边的人不喜欢它的原因。“史蒂夫不仅是天才,也是最了不起的CEO,他是个好人。”斯卡利说,“作为朋友我很喜欢他,如果有人因为这部影片对他印象不佳,我想要为他辩驳。我相信他的遗孀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她不高兴是因为这是一部有争议的影片,而史蒂夫已经无法为自己辩驳了。”

    苹果公司的现任高层对影片的批评更加直接。蒂姆·库克认为这部影片和近来所有关于乔布斯的传记片一样,都在“投机取巧”。苹果设计总监伊夫(Jony Ive)则抗议称,这是对乔布斯“死后的暗杀”,“乔布斯的儿女、遗孀会感到伤心困惑”。他告诉《综艺》: “我完全认不出他来,我知道自己有点吹毛求疵,但这真的让我很伤心。”

    然而,英国《卫报》影评人克拉克(Mikey Clarke)觉得,谁认真谁就输了。“很多认识乔布斯的人都说这片子的刻画不真实。我不知道影片真实度有多少,我也不在乎。这就是个娱乐片,拍得不错,值得一看。对我来说这才是重要的。”

    科特肯毫不怀疑,如果乔布斯活着,也不会喜欢这部电影。“他甚至不会准许拍摄这部影片。他是个媒体控制狂,对于自己的公众形象有执念。”

    “印象派”乔布斯

    导演博伊尔告诉BBC,他的影片“以尊重事实为出发点”,但“应被当作故事来看,而不是历史”。“如果你想知道准确的历史,可看的书有很多。若你想体会和乔布斯在一起是什么感觉,那么这部电影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苹果前工程师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赞扬这部电影“结构新颖,剧本精彩,表演非凡”,但认为它在用“讽刺漫画”的方式刻画乔布斯。“我认为,它很好地刻画出了史蒂夫的个人魅力、野心、激情、举世无双的肆无忌惮和幽默,但遗漏了他性格的其他侧面,对其他人物的描述也有些扭曲……比如,影片中史蒂夫激励别人主要靠威慑,但事实上他更多是依靠个人魅力和鼓励。”

    乔布斯复杂多变,既励志又专制,既有远见又琐碎。要以两个小时的电影刻画这般复杂的形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简单。

    当编剧和导演征求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乔布斯之女丽萨等人的建议时,一些苹果高层拒绝合作或参与。正如博伊尔所说,“我们没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苹果是家大公司,而且会对员工加以控制”。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塞拉(Joe Nocera)认为,这部影片“和真实的乔布斯没什么关系”,充其量是借用了乔布斯名字的“同人小说”。

    该片编剧索尔金(Aaron Sorkin)2010年以《社交网络》一片斩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他对于影片的争议并不意外,认为如果将影片变成实事求是的新闻报道,就没意思了。他将影片称为“印象派”,毫不避讳地坦承他对事实进行了加工,并且捏造了一些情节。“我们只是在做艺术工作。”他说。

 

“印象派”《乔布斯传》全美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