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了志愿者的艰辛,也收获了中国人的自豪——
我的米兰志愿之行
本报特约撰稿 王艾嘉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25日
10
版)
|
作者(左一)陪同佛伦伦萨市长参观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 |
|
部分米兰世博会的志愿者合影。 |
从米兰世博会回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每每想起这两个月的行程,我依旧心潮澎拜。
经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上海团委的共同选拔,2015年8月28日清晨,我终于站在浦东机场候机大厅。手拎统一配发的行李箱,身着志愿者蓝裙和紧身小外套,准备飞往意大利米兰。
作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志愿者,我们一行共计12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中国志愿者,将与当地的意大利志愿者一起承担8月至10月底闭馆之前中国馆的运营活动。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2015年米兰世博会遥远而陌生,我们对世博会的印象还停留在5年前的上海,但这次世博会却对我意义非凡。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意大利,也是我第一次承担礼宾接待的任务,第一次用意大利语和英语进行展项讲解。在这两个月内,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便是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
留学生的意大利情结
2013年,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来到意大利交换学习。时隔两年,能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仿佛是回到了我的第二个家乡。
意大利人浪漫热情,若女士在意大利受到当地男士的赞扬,甚至被赠予鲜花与美食,无需过于惊讶;意大利人专心细致,制作的意大利皮鞋和皮具举世闻名。在这次米兰世博会上,这两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米兰世博会的主题一是农业,二是食品,称之为: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早上跨入园区,便有意大利当地几个农产品协会发放免费的大苹果。白天,意大利各个大区都将自己的特色食品摆上展台,供人品尝。
意大利的城市分布由北至南,北部是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而中部和南部是意大利主要的农业产区。葡萄、橄榄、番茄、柠檬、小麦、奶酪、松露……世博会上这些颇具地中海特色的食品,令各国游客赞叹不已。
意大利人的精雕细琢从这次世博会的地标性建筑——“生命之树”上便能感受一二。“生命之树”坐落于意大利馆旁边,位于世博大道正中央。高30米,体现了意大利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的力与美。
每晚,太阳落山收起余晖后,生命之树便开始她的表演:灯光纷繁、烟火璀璨、音乐震撼、水柱磅礴,仿佛这棵大树在白天沉寂后于夜晚得以复活,从粗壮的树根到庞大的树冠都在叙述生命的故事,告诉世人生命之美、生命之力。
记得有一次,当15分钟的表演结束,我一转头,看到身边星光点点,原来是身旁游客的泪光。眨眨眼,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湿润了。
充满挑战的礼宾工作
志愿者有许多岗位,我第一天上岗便被安排在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礼宾组。任务是接待国内外元首和高级代表团,除了讲解中国馆的展项,有时还需要陪同贵宾参观外馆。
这份工作并不难,但需要考验体力和热情。从一早开始,我就要去停车场接客人,带他们参观园区,然后紧接着联系下一组嘉宾,每天都有收不完的邮件和打不完的电话,一天走上三四公里路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当然,光有力气还是不够的,想要将事情做得出彩,还需要多多思考,完善细节。刚进礼宾组的时候,中国馆政府副总代表肖鱼奶奶就从如何洗茶杯、备茶、上茶、挑选礼物等最小的事情上让我知道了礼宾接待不可小觑。她曾经陪同国家重要领导人参加过许多外交活动,亲自接待过普京等国家元首。
有一次,阿联酋王妃参观中国馆,为了迎接王妃的到来,中国馆暂时闭馆。而在王妃到来之前,场馆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我们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完成人群的疏导工作。按照对方礼宾组的要求,我们将馆内所有男性工作人员都暂时疏散,只留下女性志愿者留守岗位。这是因为在阿拉伯国家,女性都蒙着面纱,不能将脸露出来。
我在礼宾组工作的时间不长,但短短几天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礼宾接待的重要性。“千万别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比如说,在客人来之前,茶壶里倒入茶叶,只需一点点水,将茶叶泡开即可。当客人来时,再加入现成的开水。否则,如果茶壶接满了水,客人迟到,茶水就凉了,对于客人来说,这便是一种怠慢。”
比工作日还繁忙的周末
做六休一的志愿者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这短短一天的休息时间往往被我们用作短途旅行,各种旅行计划令周日变得比上班还要令人疲惫。
米兰这个城市本身就有许多特别之处,坐标堪比国内上海,是一个美丽的时尚之都:逛不完的小店集市和打折村;每看一次都不能停止赞美的米兰大教堂和繁华的夜晚街景;浪漫的Naviglio运河边上吃一顿美味早午餐;还有拥有百年历史的Gelato冰淇淋店。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米兰如此时尚,却找不到一座高楼。意大利政府限制了市区建筑的高度,使得这座城市能够在现代繁华的基础上,保存古建筑,比如许多奢侈品牌便将店开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之中。
米兰不远处还有许多美丽的旅游景点,比如好莱坞明星购置豪宅首选——科莫湖;去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逛逛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一路向北,穿过多莫多索拉山谷,就会到达瑞士边境小城……
总之,除了工作,我的志愿者生活始终充满着惊喜。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馆
虽然能看到一些中国同胞,但这次2015米兰世博会的观众主体以外国为主,首先是意大利人,其次是欧美其他国家的游客,比如法瑞德英美等。
在担任志愿者期间,我的岗位在影厅出口处,在这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参观者对中国馆的赞美之声:“Complimenti!”(恭喜!) “Molto bello!”(太美了!)。
中国馆影厅播放的是讲述中国人春节团圆的主题短片,外国游客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听到我们对影片内容的介绍后会双眼放光,激动地询问影片中是否有灯笼、烟花、美食等中国元素。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便兴致勃勃地排队等待电影的开始。
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我深深地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极欲了解的渴望。对此,我深感自豪,因为这代表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代表了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吸引世界的目光。
中国馆中,短短10分钟左右的电影,加上每一个小时会有的云南哈尼族真人舞蹈表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缩影和对外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
当然,中国馆的内容远不止于此。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主体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各个省市的特色展示,比如河南的甲骨文、山东的齐民要术、云南的梯田等;第二层是一片由两万多根LED灯管组成的艺术作品“希望的田野”,通过十分钟左右美丽炫目的灯光表演,人们可以在“田野”上看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
相对于第一层每个展项都有文字讲解,第二层的灯光表演就比较抽象了。许多外国人看到这么多竖立起来的”麦秆”,并不能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意思,甚至误以为是象征了中国的兵马俑。
由此,志愿者的解说变得非常关键。在来意大利之前的培训中,我了解到这些一个挨一个排列的塑料“麦秆”突出的是“农业” 和“食品” 的主题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正好负责“希望的田野”这一展区的解说内容,碰巧那天麦克风快没电了。于是我注意到,靠我比较近、听得到解说的观众会一直等到灯光表演结束才离去;而离我比较远的观众只是简单地拍照后便朝出口方向离开了。
这一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志愿者身上,承担了中国文化传承发扬的使命。无论中外游客,对于中国馆主体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志愿者的主动讲解和帮助。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志愿者还肩负宣传中国的使命。一位年迈的意大利游客曾对我说:“30年前我来到中国负责上海地铁工程,当时的人们看外国人还像看外星人一样。”
在交谈中,我告诉他,现在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了多达十几条的地铁线路,实现了城际的四通八达,就连许多二线城市也开始建造地铁,现在的中国值得他再去一次。
还有一次,一位法国姑娘在闭馆时间还在出神地望着“希望的田野”,久久不愿离去。我忍不住走到她的身边,给她解释这一展区,但她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意大利语。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但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单个往外蹦的法语单词,我们神奇般地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临走前,她对我说谢谢,说自己曾经在成都工作过一段时间,中国是她喜欢的国家。
短暂的两个月时间,我体验了志愿者的艰辛,也收获了中国人的自豪。我的米兰志愿之行,不虚此行。
从米兰世博会回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每每想起这两个月的行程,我依旧心潮澎拜。
经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上海团委的共同选拔,2015年8月28日清晨,我终于站在浦东机场候机大厅。手拎统一配发的行李箱,身着志愿者蓝裙和紧身小外套,准备飞往意大利米兰。
作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志愿者,我们一行共计12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中国志愿者,将与当地的意大利志愿者一起承担8月至10月底闭馆之前中国馆的运营活动。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2015年米兰世博会遥远而陌生,我们对世博会的印象还停留在5年前的上海,但这次世博会却对我意义非凡。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意大利,也是我第一次承担礼宾接待的任务,第一次用意大利语和英语进行展项讲解。在这两个月内,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便是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
留学生的意大利情结
2013年,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来到意大利交换学习。时隔两年,能再次回到这片土地,仿佛是回到了我的第二个家乡。
意大利人浪漫热情,若女士在意大利受到当地男士的赞扬,甚至被赠予鲜花与美食,无需过于惊讶;意大利人专心细致,制作的意大利皮鞋和皮具举世闻名。在这次米兰世博会上,这两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米兰世博会的主题一是农业,二是食品,称之为: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早上跨入园区,便有意大利当地几个农产品协会发放免费的大苹果。白天,意大利各个大区都将自己的特色食品摆上展台,供人品尝。
意大利的城市分布由北至南,北部是比较发达的工业城市,而中部和南部是意大利主要的农业产区。葡萄、橄榄、番茄、柠檬、小麦、奶酪、松露……世博会上这些颇具地中海特色的食品,令各国游客赞叹不已。
意大利人的精雕细琢从这次世博会的地标性建筑——“生命之树”上便能感受一二。“生命之树”坐落于意大利馆旁边,位于世博大道正中央。高30米,体现了意大利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的力与美。
每晚,太阳落山收起余晖后,生命之树便开始她的表演:灯光纷繁、烟火璀璨、音乐震撼、水柱磅礴,仿佛这棵大树在白天沉寂后于夜晚得以复活,从粗壮的树根到庞大的树冠都在叙述生命的故事,告诉世人生命之美、生命之力。
记得有一次,当15分钟的表演结束,我一转头,看到身边星光点点,原来是身旁游客的泪光。眨眨眼,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湿润了。
充满挑战的礼宾工作
志愿者有许多岗位,我第一天上岗便被安排在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礼宾组。任务是接待国内外元首和高级代表团,除了讲解中国馆的展项,有时还需要陪同贵宾参观外馆。
这份工作并不难,但需要考验体力和热情。从一早开始,我就要去停车场接客人,带他们参观园区,然后紧接着联系下一组嘉宾,每天都有收不完的邮件和打不完的电话,一天走上三四公里路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当然,光有力气还是不够的,想要将事情做得出彩,还需要多多思考,完善细节。刚进礼宾组的时候,中国馆政府副总代表肖鱼奶奶就从如何洗茶杯、备茶、上茶、挑选礼物等最小的事情上让我知道了礼宾接待不可小觑。她曾经陪同国家重要领导人参加过许多外交活动,亲自接待过普京等国家元首。
有一次,阿联酋王妃参观中国馆,为了迎接王妃的到来,中国馆暂时闭馆。而在王妃到来之前,场馆是对外开放的,所以我们只有短短几分钟时间完成人群的疏导工作。按照对方礼宾组的要求,我们将馆内所有男性工作人员都暂时疏散,只留下女性志愿者留守岗位。这是因为在阿拉伯国家,女性都蒙着面纱,不能将脸露出来。
我在礼宾组工作的时间不长,但短短几天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礼宾接待的重要性。“千万别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环节。比如说,在客人来之前,茶壶里倒入茶叶,只需一点点水,将茶叶泡开即可。当客人来时,再加入现成的开水。否则,如果茶壶接满了水,客人迟到,茶水就凉了,对于客人来说,这便是一种怠慢。”
比工作日还繁忙的周末
做六休一的志愿者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这短短一天的休息时间往往被我们用作短途旅行,各种旅行计划令周日变得比上班还要令人疲惫。
米兰这个城市本身就有许多特别之处,坐标堪比国内上海,是一个美丽的时尚之都:逛不完的小店集市和打折村;每看一次都不能停止赞美的米兰大教堂和繁华的夜晚街景;浪漫的Naviglio运河边上吃一顿美味早午餐;还有拥有百年历史的Gelato冰淇淋店。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米兰如此时尚,却找不到一座高楼。意大利政府限制了市区建筑的高度,使得这座城市能够在现代繁华的基础上,保存古建筑,比如许多奢侈品牌便将店开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之中。
米兰不远处还有许多美丽的旅游景点,比如好莱坞明星购置豪宅首选——科莫湖;去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逛逛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一路向北,穿过多莫多索拉山谷,就会到达瑞士边境小城……
总之,除了工作,我的志愿者生活始终充满着惊喜。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馆
虽然能看到一些中国同胞,但这次2015米兰世博会的观众主体以外国为主,首先是意大利人,其次是欧美其他国家的游客,比如法瑞德英美等。
在担任志愿者期间,我的岗位在影厅出口处,在这里,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参观者对中国馆的赞美之声:“Complimenti!”(恭喜!) “Molto bello!”(太美了!)。
中国馆影厅播放的是讲述中国人春节团圆的主题短片,外国游客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听到我们对影片内容的介绍后会双眼放光,激动地询问影片中是否有灯笼、烟花、美食等中国元素。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们便兴致勃勃地排队等待电影的开始。
在意大利的这段时间,我深深地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极欲了解的渴望。对此,我深感自豪,因为这代表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代表了我们国家正在逐渐吸引世界的目光。
中国馆中,短短10分钟左右的电影,加上每一个小时会有的云南哈尼族真人舞蹈表演,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缩影和对外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
当然,中国馆的内容远不止于此。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主体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各个省市的特色展示,比如河南的甲骨文、山东的齐民要术、云南的梯田等;第二层是一片由两万多根LED灯管组成的艺术作品“希望的田野”,通过十分钟左右美丽炫目的灯光表演,人们可以在“田野”上看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
相对于第一层每个展项都有文字讲解,第二层的灯光表演就比较抽象了。许多外国人看到这么多竖立起来的”麦秆”,并不能理解作品想表达的意思,甚至误以为是象征了中国的兵马俑。
由此,志愿者的解说变得非常关键。在来意大利之前的培训中,我了解到这些一个挨一个排列的塑料“麦秆”突出的是“农业” 和“食品” 的主题精神。
记得有一次,我正好负责“希望的田野”这一展区的解说内容,碰巧那天麦克风快没电了。于是我注意到,靠我比较近、听得到解说的观众会一直等到灯光表演结束才离去;而离我比较远的观众只是简单地拍照后便朝出口方向离开了。
这一小小的细节让我明白,志愿者身上,承担了中国文化传承发扬的使命。无论中外游客,对于中国馆主体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志愿者的主动讲解和帮助。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志愿者还肩负宣传中国的使命。一位年迈的意大利游客曾对我说:“30年前我来到中国负责上海地铁工程,当时的人们看外国人还像看外星人一样。”
在交谈中,我告诉他,现在不仅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了多达十几条的地铁线路,实现了城际的四通八达,就连许多二线城市也开始建造地铁,现在的中国值得他再去一次。
还有一次,一位法国姑娘在闭馆时间还在出神地望着“希望的田野”,久久不愿离去。我忍不住走到她的身边,给她解释这一展区,但她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意大利语。尽管我们语言不通,但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单个往外蹦的法语单词,我们神奇般地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临走前,她对我说谢谢,说自己曾经在成都工作过一段时间,中国是她喜欢的国家。
短暂的两个月时间,我体验了志愿者的艰辛,也收获了中国人的自豪。我的米兰志愿之行,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