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政府欲建新都摆脱开罗“都市病”

埃及民众对“迁都”不感冒

本报特约撰稿 张文智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25日   07 版)

    一名男子在规划中的埃及新首都模型前驻足。

    狭窄的开罗城区街道

    埃及首都开罗,一座饱受“都市病”困扰的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埃及政府于今年3月提出了“迁都”计划,欲耗资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9亿元),在开罗与红海之间建造一座可容纳500万人的新首都。

    然而,种种迹象显示,埃及政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民众对于这个计划根本提不起兴趣。

    欲耗资450亿美元打造新首都

    通往埃及新首都的道路往沙漠深处延伸,突然到了尽头。顶着正午的热浪,工人急匆匆地走过一个白色集装箱。一台起重机矗立在空中,沙地上,轮胎的痕迹清晰可见。

    “你们不能再靠近了,”萨义德·艾尔·萨巴赫(Sayyad al Sabagh)指着远处说道,“从这里往右再走25公里就到了。”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地平线上隆起一座沙丘。

    今年60岁的萨巴赫在过去24年间一直在埃及建设部门工作。他坐在红色皮卡内,手拿地图,指指点点地说,通往“新开罗”的高速公路在建成后会有四车道,地面上覆盖的沥青也证明所言非虚——很明显,埃及的“迁都梦想”已经开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今年3月13日,埃及住宅、公用事业和城市发展部部长穆斯塔法·马德布利宣布,埃及政府计划建设一个新首都,以取代饱受“都市病”困扰的现首都开罗。这座新城占地约700平方公里,大于开罗现在的市区面积,同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差不多,能容纳500万居民。

    根据报道,这项迁都计划的幕后支持者是自称“专注于全球投资和发展”的私人房地产投资基金会,该组织的负责人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著名地产开发商穆罕默德·阿拉巴(Muhammad Alabbar),全球最高建筑——迪拜塔,便由其名下的艾玛尔地产开发。

    在全球范围内的“造城”热潮中,阿联酋迪拜的表现可谓“一马当先”。埃及新首都的规划设计,也因此具有迪拜的“高大上”烙印:城市中设有相当于三个纽约中央公园(占地约3.15平方公里)大小的“世界最大城市公园”,并配备有一个面积比伦敦希斯罗机场(占地约12.14平方公里)还要大的新机场。此外,新首都将有4万多间酒店住房、将近2000所学校、1250座清真寺和教堂等设施。埃及政府称,新首都将被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城市,除有大量绿化空间外,还将建有一座占地9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发电场,以及连接开罗的电力火车,“给民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英国《卫报》称,新首都距开罗东部一个小时车程,更靠近红海。打造这座城市将耗资450亿美元。

    “现在我们打造这座新首都,将为埃及增添新的奇观,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感受到更多的荣光。”马德布利说。而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为了早日实现这一“荣光”,甚至连埃及总统塞西也亲自上阵招徕投资者,他还于日前宣布工程将于2016年1月开工。

    为开罗“瘦身”,只是“看上去很美”

    与新首都气势恢宏的规划相比,现在的首都开罗就像是“人老色衰”的女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人口一直在膨胀,已从350万猛增至如今的1800万,其中约1100万人住在违章建筑中。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地皮紧张、房价高涨,让很多人整日为住房问题伤透脑筋,有人甚至住到了位于市区的墓地里。

    与人口猛增相对应的是拥堵和环境恶化,用《明镜》女记者尼科拉·亚伯(Nicola Abe)的话说就是,“从机场到市区,一路上的建筑物都被污染物弄得脏兮兮的。耳朵里充斥着刺耳的汽车喇叭声,一到冬天,尼罗河上就笼罩着一层浓雾。街道上总是塞满了汽车”。

    在开车返回开罗的路上,建设部门年轻的工作人员说道:“开罗的人口太多了。人越多,问题就越多,再过几十年,人口可能会增长到4000万,这就是政府要把民众从开罗迁走的原因。”

    通过建造新城为开罗“瘦身”,听起来似乎很吸引人,但实际效果未必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埃及政府就开始在沙漠中建造卫星城,这些城市被冠以诸如“萨达特市”或“10月6日市”(这一天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日)之类的名字,但它们对于人口的分流效果并不明显——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尽管埃及的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但仅占国土面积1/30的尼罗河河谷,却生活着超过90%的人口。而官方的目标是让1/4的埃及人居住在尼罗河河谷以外的地区。

    《卫报》称,如今埃及存在的22个“新市镇”,有一些甚至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了,但极少有人口超过100万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新开罗”。这是一座开罗以东30公里的卫星城,当初埃及政府希望它能分流数百万人口,但自2000年建城至今,它仍然只有十多万人口,市区内的许多房子常年空置。而由于它的存在,埃及投资部长阿什拉夫·沙尔曼戏谑地将新首都称为“新新开罗”。

    在从规划中的新首都回开罗市区的路上,尼科拉·亚伯看到一些还未完工的建筑工地和办公楼,便问陪同的萨巴赫:“这里所有的建筑都空着吗?”

    “大多数是空的。”萨巴赫回答。

    “为什么?”

    “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子。而且,他们想住在离自己上班地点近的地方,住在开罗市内。”

    “那么,建造新首都的意义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回答得了的,你得问职位更高的人。”

    底层人士“从没想过”迁往新首都

    也许,尼克拉提出的问题应该由更底层的人来回答。在开罗市中心拉姆雷特·布拉克区的贫民窟里,卡拉姆·艾哈迈德(Karam Ahmad)坐在塑料椅子上抽烟喝茶,他的铁匠铺位于狭窄街道的对面,铁匠铺旁边就是他的家。艾哈迈德的祖父曾住在这里,他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也都曾住在这里。现在,他的孩子们继续称这里为“家”。当被问到是否想过去沙漠中的新首都生活时,艾哈迈德回答:“从来没有。”

    虽然墙面的抹灰已经脱落,窗栏扭曲变形,但艾哈迈德表示自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并不想搬家。他说:“这里的房子可能有点旧,但我爱这里。”

    一名小贩赶着驴车,在艾哈迈德家所在的小巷里兜售蔬果。一条街之外,成山的垃圾堆放在后院里。艾哈迈德表示,街坊们已经统一了意见:不在街道上乱扔垃圾。如果有需要,他本人也非常愿意拿起扫帚打扫卫生。

    艾哈迈德正说着,一群人站到了他的身后,其中有人高喊:“我们的要求并不多,我们需要的只是秩序良好的街道和学校。”

    实际上,开罗贫民窟居民需要的不止这些。由于住房紧张,贫民窟的很多建筑顶部都有加盖。公共基础设施也比较缺乏:虽然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用上水和电,但其他公共服务,比如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远远不够。

    不过,与全球其他大城市的贫民窟相比,开罗的贫民窟犯罪率要低很多,这与当地居民的“自治”不无关系,也是居民对新首都“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既然各方面还算过得去,邻里相处也很融洽,为什么要搬到陌生的新城市去呢?

    除了底层人士,埃及的知识精英对于政府的迁都计划也持否定态度,其中便包括开罗的城市规划师大卫·西姆斯(David Sims)。过去数年间,西姆斯整理了埃及卫星城建造的失败案例,并在今年3月政府宣布将建造新首都时出版了《埃及的沙漠梦想:开发还是灾难?》一书。

    英国《金融时报》称,在西姆斯看来,建造新首都绝对是个灾难。“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说,“新首都的规模庞大,其中有许多问题,比如你打算怎么做基础设施?如何得到足够的水资源?……我对这个计划表示高度怀疑。”

    与西姆斯持类似看法的还有开罗美国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哈立德·法米(Khaled Fahmy)。他在聚焦于开罗发展和设计的博客网站“开罗观察者”上撰文称,把资金用来解决开罗当下的交通、住房、卫生等问题,比起工程浩大的建造新首都计划更为实际。

    “63%的开罗人居住的内城贫民区面临的问题可以用这笔资金解决,至少人们被剥夺了50多年的基本权利将得到保障——包括饮用水、医疗、干净的空气和娱乐设施的供应。”法米在文中写道,“最好的结果是,他们将摆脱‘二等公民’的身份。”

 

埃及民众对“迁都”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