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偶像、外交高手、资深烟民、业余艺术家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精彩人生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18日
28
版)
1982年的凡尔赛宫七国集团峰会上,施密特(右一)与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左一)、美国总统里根(左二)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左三)。
施密特与邓小平
对公众而言,他是父亲般的长者;在外交场上,他是引导欧洲一体化的先驱;卸去政治家光环后,他又是一名资深烟民与业余艺术家。96载人生中,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每时每刻都在充实着自身的经历,让自己在世间的余音久久回荡。
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享年96岁。德国《明镜》周刊在评论文章中指出,这位被“德国之声”网站评为“战后德国最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老者虽然撒手人寰,他的言行给德国乃至欧洲留下的深刻烙印却从未褪色。
超越时代的“全球总理”
在德国《时代周报》主编乔瓦尼·迪·洛伦佐的印象中,在最后的岁月里,施密特已经没有力气抽烟。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戏称“有抱负的政治家需要激情和香烟”的演讲天才,只是个无力的老人。
自15岁那年从长辈手中接过第一包烟开始,施密特就成了著名的老烟枪,一天能抽60根。烟瘾最严重时,他甚至放下了公德和礼貌。“你能让施密特先生把他的香烟掐灭吗?”一位乘客在火车上的禁烟车厢问售票员。后者怯懦地回答:“你介意自己跟他说吗?”
《明镜》周刊称,施密特退休后,让德国人看到自己的前总理如何过着充实的晚年生活。他没想过戒烟,虽不酗酒却喝大量可乐,还对带奶油的甜面包情有独钟,以至于美国“商业内参”网站感慨,他的长寿“简直是个奇迹”。
尽管身体虚弱,晚年施密特的头脑依然清晰。他经常坐着轮椅出现在电视台上,戴着巨大的耳机回答提问,他几乎听不到观众如雷的掌声,只是静静地点燃一支薄荷香烟,等待下一个问题。只是,面对某些敏感话题,他仍旧表现得固执、易怒。
“线条刚硬的下巴,炯炯有神的灰色眼睛,充满活力和智慧,常常不耐烦地口出讥讽。”“德国之声”网站如是写道。在公开场合,施密特有天然的磁场,被戏称“大嘴施密特”。
如美国《大西洋月刊》所说,过分的耿直与刻薄让年轻时的施密特人缘不佳。他与美国前总统卡特关系不睦,他的外交部长汉斯-狄特里希·根舍后来说,施密特认为如果他是美国总统,卡特是德国总理,“世界就公平了”。他还曾讥讽政坛对手赫尔穆特·科尔“主要兴趣是美食”。以色列前领导人贝京甚至批评他“无原则、贪婪、没人情味”。
令人意外的是,施密特与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私交甚笃——尽管后者身材高大、贵族派头十足、政治上十分保守,而施密特个子不高,不擅长社交场上的虚与委蛇。他们用英语交谈,经常互通电话、共进晚餐,在国际会议上肩并肩地坐着窃窃私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在德法领导下实现欧洲一体化。
法新社称,除了领导西德实现快速经济增长,施密特也在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欧盟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英国《卫报》认为,与其去探讨施密特在国家舞台上的成就,不如称其为“全球总理”,他超越时代,看到了全球化的意义。
能力卓绝,却时刻心怀不安
庆祝施密特90大寿时,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及自己幼时遭遇的一场洪水。当时,汉堡市长外出度假,担任内政长官的施密特果断派军队参与抢险,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最需要的时刻,他的出现给我的家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信心。”默克尔说,“政治家能给出的东西中,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
正是这一次出彩的表现,让施密特平步青云。1965年,他成为联邦议院的国防政策专家;从1969年开始,他先后被任命为勃兰特内阁的国防和经济部长。短暂但丰富的政治经历,让他在勃兰特遭遇间谍丑闻而被迫辞职时理所当然地脱颖而出,成了总理的最佳人选。
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施密特也经历过不止一次危机。多数时候,民众相信他有能力保护他们免遭灾祸。《明镜》曾盛赞施密特“比别人更强大的神经和钢铁般的意志”,《纽约时报》认为他的成功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心。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内心深处同样有恐惧和不安。
1974年5月16日,施密特走进总理府。他没有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而是将自己埋在了文件和备忘录中,只有微微颤抖的双手暴露了他的焦虑。当议会主席安玛丽·伦格尔宣读投票结果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施密特立刻跳起来,沉着地接受了总理职位。
施密特后来说,他从没有想过成为总理,党内同僚、普通百姓和历史学家相信这是真话。“他们只想着自己想要的的东西。”他急躁地说,“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害怕它。”
无论如何,施密特在任上经常不知疲倦地每天工作18个小时,直到命运的无常再次发挥威力——1982年,老对手科尔发起不信任投票,施密特下台。
美国雅虎新闻网提到,淡出政坛后,施密特成为《时代周报》的联合发行人,继续在电视节目中参与对国际政治经济的辩论。对欧盟的发展,对德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对德国联邦国防军在阿富汗的使命,他经常提出批评意见,在民众中人气很高。德国保守派媒体《世界报》说,施密特的“中肯和妙语连珠为他赢得了各个政治派别极大的尊重”。
2007年,德国公众投票将他选为“最好的前总理”,第二年,他又获评“最酷的家伙”,连娱乐明星蒂姆·施威格都甘拜下风。2013年,在德国《亮点周刊》的民意调查中,他又一次被定性为“最重要的德国总理”。
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说,成为出版界的话题人物,也许比当总理更适合施密特。
“德国人失去了父亲般的长者”
美国前国务卿、施密特最亲密的朋友基辛格希望施密特活得久些,因为“没有他,世界会很空”。但《纽约时报》相信,这位一生直言不讳的德国前总理一定会大手一挥,将类似的言辞甩到一旁,让烟雾无时不刻地笼罩自己暴躁的面孔。
“不,不,不。我从来没想过我走后人们会怎样纪念我。没有。”几年前,施密特告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语气一如既往地符合他简单直接的风格。
然而多年前,在总理任上将失业人数控制在100万以下、通货膨胀率低于4%时,施密特曾在深夜谈起自己的功过得失。“最多是个小小的注脚。”他不乏自嘲地开玩笑说。
事实证明,这位一辈子做出过许多正确判断的德国政治家在这件事上犯了错。施密特离世的消息传开后,在社交网络上,上百万人向他表达敬意。
“德国人失去了父亲般的长者。”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告诉《纽约时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施密特是伟大的政治家、“深知强大国防与对话之间并无矛盾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领导人”,“施密特的去世让欧洲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欧洲议会主席舒尔茨也补充道,施密特的去世,标志着德国和欧洲的一个转折点。
不过,尽管被许多人称赞为“实干派”,但仅仅被视为实用主义者令施密特恼火。“我是个实干家?”他曾经怒吼着说,“就好像我从没写过一本书,从没发表数百篇文章深入分析过政治的本质似的!”
用诗歌自我定义人生旅程
事实上,走上命运的转折点前,1918年出生在汉堡的施密特从没想过自己跟政治会有什么关系。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则是颇具艺术天才的主妇,邻居大多是码头工人和鱼贩子。少年时就读于利希特瓦克学校的施密特,一度梦想成为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
与前任勃兰特不同,施密特从未大张旗鼓地与德国的过去划清界限。当勃兰特为避免被纳粹逮捕逃亡国外时,他正在希特勒的国防军中服役,还被授予铁十字勋章。
很长一段时间,施密特从未透露,他表面上“毫无瑕疵”的家庭成分背后“有一个犹太银行家祖父”。他在1984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他和父亲通过伪造文件向纳粹当局隐瞒了真相。这种担惊受怕、时刻害怕被人发现的恐惧,贯穿了施密特的整个青春时代。
1942年,施密特和学生时代相识的女友、同为资深烟民的汉内洛蕾·格拉泽(洛基)结婚。他们伉俪情深,多年来让人津津乐道。俩人每天互写小纸条,一起享受下棋的乐趣,洛基在2010年秋去世时,整个国家陪着施密特一起流泪。“我无休止地难过,没什么可以安慰我。”他说。
尽管如此,他也在自传中承认,曾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同事有过婚外情。洛基去世后不久,年过90岁的施密特又开始和自己81岁的秘书露丝·罗亚约会。
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分,施密特的钢琴水准近乎专业级,还出过古典音乐唱片。巴赫仿佛有魔力的曲调,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让人心灵宁静的画作,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美丽的诗句,都是他的心爱之物。事实上,那首《雪夜林畔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他一生最喜爱的诗歌。
施密特时常吟诵这首诗的最后一段:“静谧的树林深邃幽暗,我虽心驰神往,但已有诺在先,入睡之前仍然路程迢迢,入睡之前仍然路程漫漫。”如今,他终于走完了96载的人生旅程,静静睡去。
对公众而言,他是父亲般的长者;在外交场上,他是引导欧洲一体化的先驱;卸去政治家光环后,他又是一名资深烟民与业余艺术家。96载人生中,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每时每刻都在充实着自身的经历,让自己在世间的余音久久回荡。
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享年96岁。德国《明镜》周刊在评论文章中指出,这位被“德国之声”网站评为“战后德国最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老者虽然撒手人寰,他的言行给德国乃至欧洲留下的深刻烙印却从未褪色。
超越时代的“全球总理”
在德国《时代周报》主编乔瓦尼·迪·洛伦佐的印象中,在最后的岁月里,施密特已经没有力气抽烟。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戏称“有抱负的政治家需要激情和香烟”的演讲天才,只是个无力的老人。
自15岁那年从长辈手中接过第一包烟开始,施密特就成了著名的老烟枪,一天能抽60根。烟瘾最严重时,他甚至放下了公德和礼貌。“你能让施密特先生把他的香烟掐灭吗?”一位乘客在火车上的禁烟车厢问售票员。后者怯懦地回答:“你介意自己跟他说吗?”
《明镜》周刊称,施密特退休后,让德国人看到自己的前总理如何过着充实的晚年生活。他没想过戒烟,虽不酗酒却喝大量可乐,还对带奶油的甜面包情有独钟,以至于美国“商业内参”网站感慨,他的长寿“简直是个奇迹”。
尽管身体虚弱,晚年施密特的头脑依然清晰。他经常坐着轮椅出现在电视台上,戴着巨大的耳机回答提问,他几乎听不到观众如雷的掌声,只是静静地点燃一支薄荷香烟,等待下一个问题。只是,面对某些敏感话题,他仍旧表现得固执、易怒。
“线条刚硬的下巴,炯炯有神的灰色眼睛,充满活力和智慧,常常不耐烦地口出讥讽。”“德国之声”网站如是写道。在公开场合,施密特有天然的磁场,被戏称“大嘴施密特”。
如美国《大西洋月刊》所说,过分的耿直与刻薄让年轻时的施密特人缘不佳。他与美国前总统卡特关系不睦,他的外交部长汉斯-狄特里希·根舍后来说,施密特认为如果他是美国总统,卡特是德国总理,“世界就公平了”。他还曾讥讽政坛对手赫尔穆特·科尔“主要兴趣是美食”。以色列前领导人贝京甚至批评他“无原则、贪婪、没人情味”。
令人意外的是,施密特与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私交甚笃——尽管后者身材高大、贵族派头十足、政治上十分保守,而施密特个子不高,不擅长社交场上的虚与委蛇。他们用英语交谈,经常互通电话、共进晚餐,在国际会议上肩并肩地坐着窃窃私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在德法领导下实现欧洲一体化。
法新社称,除了领导西德实现快速经济增长,施密特也在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欧盟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英国《卫报》认为,与其去探讨施密特在国家舞台上的成就,不如称其为“全球总理”,他超越时代,看到了全球化的意义。
能力卓绝,却时刻心怀不安
庆祝施密特90大寿时,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及自己幼时遭遇的一场洪水。当时,汉堡市长外出度假,担任内政长官的施密特果断派军队参与抢险,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最需要的时刻,他的出现给我的家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信心。”默克尔说,“政治家能给出的东西中,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
正是这一次出彩的表现,让施密特平步青云。1965年,他成为联邦议院的国防政策专家;从1969年开始,他先后被任命为勃兰特内阁的国防和经济部长。短暂但丰富的政治经历,让他在勃兰特遭遇间谍丑闻而被迫辞职时理所当然地脱颖而出,成了总理的最佳人选。
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施密特也经历过不止一次危机。多数时候,民众相信他有能力保护他们免遭灾祸。《明镜》曾盛赞施密特“比别人更强大的神经和钢铁般的意志”,《纽约时报》认为他的成功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心。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内心深处同样有恐惧和不安。
1974年5月16日,施密特走进总理府。他没有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而是将自己埋在了文件和备忘录中,只有微微颤抖的双手暴露了他的焦虑。当议会主席安玛丽·伦格尔宣读投票结果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施密特立刻跳起来,沉着地接受了总理职位。
施密特后来说,他从没有想过成为总理,党内同僚、普通百姓和历史学家相信这是真话。“他们只想着自己想要的的东西。”他急躁地说,“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害怕它。”
无论如何,施密特在任上经常不知疲倦地每天工作18个小时,直到命运的无常再次发挥威力——1982年,老对手科尔发起不信任投票,施密特下台。
美国雅虎新闻网提到,淡出政坛后,施密特成为《时代周报》的联合发行人,继续在电视节目中参与对国际政治经济的辩论。对欧盟的发展,对德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对德国联邦国防军在阿富汗的使命,他经常提出批评意见,在民众中人气很高。德国保守派媒体《世界报》说,施密特的“中肯和妙语连珠为他赢得了各个政治派别极大的尊重”。
2007年,德国公众投票将他选为“最好的前总理”,第二年,他又获评“最酷的家伙”,连娱乐明星蒂姆·施威格都甘拜下风。2013年,在德国《亮点周刊》的民意调查中,他又一次被定性为“最重要的德国总理”。
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说,成为出版界的话题人物,也许比当总理更适合施密特。
“德国人失去了父亲般的长者”
美国前国务卿、施密特最亲密的朋友基辛格希望施密特活得久些,因为“没有他,世界会很空”。但《纽约时报》相信,这位一生直言不讳的德国前总理一定会大手一挥,将类似的言辞甩到一旁,让烟雾无时不刻地笼罩自己暴躁的面孔。
“不,不,不。我从来没想过我走后人们会怎样纪念我。没有。”几年前,施密特告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语气一如既往地符合他简单直接的风格。
然而多年前,在总理任上将失业人数控制在100万以下、通货膨胀率低于4%时,施密特曾在深夜谈起自己的功过得失。“最多是个小小的注脚。”他不乏自嘲地开玩笑说。
事实证明,这位一辈子做出过许多正确判断的德国政治家在这件事上犯了错。施密特离世的消息传开后,在社交网络上,上百万人向他表达敬意。
“德国人失去了父亲般的长者。”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告诉《纽约时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施密特是伟大的政治家、“深知强大国防与对话之间并无矛盾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领导人”,“施密特的去世让欧洲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欧洲议会主席舒尔茨也补充道,施密特的去世,标志着德国和欧洲的一个转折点。
不过,尽管被许多人称赞为“实干派”,但仅仅被视为实用主义者令施密特恼火。“我是个实干家?”他曾经怒吼着说,“就好像我从没写过一本书,从没发表数百篇文章深入分析过政治的本质似的!”
用诗歌自我定义人生旅程
事实上,走上命运的转折点前,1918年出生在汉堡的施密特从没想过自己跟政治会有什么关系。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则是颇具艺术天才的主妇,邻居大多是码头工人和鱼贩子。少年时就读于利希特瓦克学校的施密特,一度梦想成为城市规划师或建筑师。
与前任勃兰特不同,施密特从未大张旗鼓地与德国的过去划清界限。当勃兰特为避免被纳粹逮捕逃亡国外时,他正在希特勒的国防军中服役,还被授予铁十字勋章。
很长一段时间,施密特从未透露,他表面上“毫无瑕疵”的家庭成分背后“有一个犹太银行家祖父”。他在1984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他和父亲通过伪造文件向纳粹当局隐瞒了真相。这种担惊受怕、时刻害怕被人发现的恐惧,贯穿了施密特的整个青春时代。
1942年,施密特和学生时代相识的女友、同为资深烟民的汉内洛蕾·格拉泽(洛基)结婚。他们伉俪情深,多年来让人津津乐道。俩人每天互写小纸条,一起享受下棋的乐趣,洛基在2010年秋去世时,整个国家陪着施密特一起流泪。“我无休止地难过,没什么可以安慰我。”他说。
尽管如此,他也在自传中承认,曾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同事有过婚外情。洛基去世后不久,年过90岁的施密特又开始和自己81岁的秘书露丝·罗亚约会。
也许是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分,施密特的钢琴水准近乎专业级,还出过古典音乐唱片。巴赫仿佛有魔力的曲调,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让人心灵宁静的画作,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美丽的诗句,都是他的心爱之物。事实上,那首《雪夜林畔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他一生最喜爱的诗歌。
施密特时常吟诵这首诗的最后一段:“静谧的树林深邃幽暗,我虽心驰神往,但已有诺在先,入睡之前仍然路程迢迢,入睡之前仍然路程漫漫。”如今,他终于走完了96载的人生旅程,静静睡去。